汪直此时带着曾经西厂的太监们匆匆奔赴昆山城,半路遇到了同样带兵而来的刘大夏。
刘大夏与汪直颔首,两人并未多言,齐齐朝着昆山城狂奔而去,一路上,顾不得风景如何,也管不了周围的尸骨如山,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早一点赶到昆山城。
昆山城楼之上,顾鼎臣与章訢拼了全力指挥着百姓来准备战斗物资,城楼上杨名父与谢迁用尽智谋跟倭寇周旋,此时围城已经三十五天。
很多百姓已经有了深深的黑眼圈,甚至有一些百姓已经倒在路边奄奄一息,饥饿与实物匮乏让他们已经面黄肌瘦。
可是即便如此,每个人的脸上依旧是坚定的神情,他们不管围城多久,所想的就是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不丢。
“娘,你怎么了?”
不远处一个小姑娘嚎啕大哭,这个约莫八岁的小姑娘摇晃着一个破衣烂衫的女子,女子已经昏厥。
顾鼎臣猛地回头,与章訢对视一眼,两个人寻声走向小姑娘所在的位置,只听小姑娘期期艾艾的啜泣,也许是许久没有吃饭的原因,小姑娘的声音都是有气无力。
“娘,你别睡啊,要是睡了就行不过来了。”
可是无论小姑娘怎么摇晃着自己的娘亲,女子依旧是毫无反应。
顾鼎臣蹲下身来,拍了拍女孩的肩膀,“小姑娘……”
小姑娘死死的抱着女子,根本不肯回头,“娘,这倭寇还没打退,你怎么能死了呢?娘!”
小姑娘呜咽起来,整个人哆嗦着,却无法唤醒那已经死了的女子。
此时章訢寻来一点米粥,端到小姑娘的身边,“孩子,你先吃点饭。”
小姑娘呆呆的握着女子的手,不肯回头,也不肯说话,章訢与顾鼎臣对视一眼,此时女孩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传来。
“孩子,你还是吃点吧,要是你也饿死了,你母亲会更痛苦的。”章訢握着小女孩的肩膀,将她掰向自己。
女孩痴痴傻傻的看着章訢和顾鼎臣,此时饥饿与难过让她已经不知道该顾哪一个,只能双目无神的看着周围的一切。
章訢眼中含着泪,将碗放在女孩的手里。
旁边一样虚弱的几个汉子对着女孩说道:“小姑娘,赶紧吃吧,你还小,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小姑娘饥饿的看着手里的碗,呆呆的望着周围,此时她的双目已经没有了焦距。
而很多孩子慢慢聚拢过来,有些正在吃粥的大人们看向自己手里的碗,他们将碗里的粥积攒起来,分成几个碗给这些孩子们。
“孩子,你们得活下去,我们昆山城得留下后来人啊。”
“就是啊,孩子,你们得活着,你们活着才会让他们记得今天的一切。”
“娃儿,赶紧吃。”
顾鼎臣和章訢的心酸酸的,以前只听说过仗义每逢屠狗辈,如今亲眼看到这些质朴的百姓,看到他们即便饿到昏厥也愿意留下粮食给孩子,这样的品质,就是大明子民最根本的品质,也是华夏民族最根本的品格,那就是护着后人,想着未来。
孩子们互相看看,在顾鼎臣和章訢的示意下终于开始吃起来。
大人们看到孩子们吃得欢快,虽然有些咽了咽口水,却还是扎紧了腰带。
“来吧,我们得赶紧做羽箭,不然倭寇又要来了。”
“好。”
顾鼎臣和章訢看着自己早就磨出血泡的双手,再回头看着那些正在吃饭的孩子们,他们的眼中有了坚定的目光。
杨名父与谢迁站在城楼上,他们此时已经接近弹尽粮绝的地步。
谢迁疲惫的眼中有着不只是茫然,像是连绝望都没了,“名父,我们还能撑下去吗?”
杨名父擦了把一脸的血污,坚信的说着,“即便是撑不下去,那也要跟他们拼了。”
谢迁呆呆的看着杨名父,“拼了?”
“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杨名父果决的说道。
“好,那我就豁出去了,大不了身死人灭!”
谢迁鼓起勇气跟杨名父一起在城门楼子上与倭寇正面厮杀。
此时城楼上的人越来越少,而城下的倭寇似乎从来没有减少过,这守城战拼的就是背水一战的气势。
夕阳的余晖照亮了天边,火烧云让天空像是血染了一样,杀红眼的杨名父和谢迁并没有注意周围的一切,他们只知道城门快被撞破了,而他们也快坚持不住了。
顾鼎臣和章訢也来到城门楼子上,此时四个人都是一身血污,也分不清楚身上大大小小多少擦伤或是刀伤,只知道凭着一口气,非要让倭寇与自己同归于尽不可。
“若是今日死,想必青史会记住我们的血性。”此时章訢还会给自己打气。
“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我们为大明生,为百姓死,不亏!”顾鼎臣坚信的说道。
“不管将来如何,这辈子这样死,也算是值得。”谢迁踹下去一个倭寇,自信的说道。
“我们与昆山城同在!”
“与昆山城同在!”
就在火光冲天的时刻,一阵喊杀声从四面八方而来,将倭寇攻城的架势给冲散了不少。
顾鼎臣和章訢呆愣的看向远方,便看到刘大夏和汪直各自带领一方人马朝着这边而来,不仅如此,更有苏州府的一些百姓抄着锄头朝着倭寇后方而来。
一时之间,漫山遍野都是大明的兵丁与百姓,而倭寇被围成了一个圈,成为了瓮中之鳖。
眼泪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眼眶中,打湿了顾鼎臣的睫毛,平生第一次看到援军是如此的激动,看到这么多人一起与倭寇拼命是那么的自豪。
这些人犹如天兵天将,将他们挽救。
终于,顾鼎臣明白了团结与齐心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滋味。
待到所有倭寇被斩杀,刘大夏和汪直来到城下,随着城门桥缓缓放下,这被围困近四十天的昆山城再次开放,而此时,旗帜招展的车队不知从哪里而来,带着满载的米粮缓缓入城。
若是仔细去看,却是那扬州府、苏州府、杭州府的富商们带着他们的车队,而车队的领头人正是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