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大打起来,老百姓将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利于民生的发展。
如果宣旨召他进京述职,估计也是白发空头圣旨,杨烈也不会搭理朝廷的举做,照样我行我素。
刘知远道:“那就派一能力超群之官员,做钦差宣抚使,去淮南以慰军的名义,搜集证据,最好能伺机擒拿于他。各位意下如何?”
众官听后均觉此计甚善,纷纷点头赞同。
“那各位议议,派谁去能担当如此大任?”刘知远又紧接着问道。
与会人员又缄默起来。
是啊,这可不是那威风八面、吃香喝辣的肥美官差。到杨烈的地盘去,那是搞不好要掉脑袋的差事。
谁都知道杨烈是一员猛将,而且刚愎自用,心狠手辣,万一他翻脸无情,不屌朝廷的钦差,找个借口把钦差的脑袋给弄搬家,那也不是没有可能。
去那里搞不好是自寻死路。这种舔刀的钦差,想取得功劳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没有真正两把刷子的人去了那里,搞不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身首异处再正常不过。
与虎谋皮,与狼共舞,说着潇洒,想着兴奋,做起来一点也不潇洒。那是玩命掉脑袋的事情。只有傻子敢冒这个险。
稍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那是决不逞这种能的。
世上的人,谁都想逞能露一鼻子,耀武扬威一下。但这得需要场合、场地和时候。
像去淮南这种地方,绝不是一个人逞能显摆的地方,要不失去了小命还不知是咋回事呢。
这些中央部级衙门的头头都在想合适的人选,但多是品味一番后,都摇头否定。
最后还是宰相李宜时说了一句:“大家看兵部侍郎柴荣这人怎么样?”
符汉升一听,吓了一跳,赶紧站出来反驳道:“不行!不行!柴荣年少无威,才能一般,担不起如此大任。”
他可不想自己未来的准女婿往虎口中送。他可不是傻子!
杨烈那人以前与他同朝为官,多少还是了解的,刘知远之所以让他镇守淮南也是迫不得已之事。
后汉刚建立时,他已在淮南有了很大的军事实力,想撤换成别人已是相当困难。
当时刘知远为求稳定,考虑到当前迫切之事还不是杨烈服不服的问题。只要杨烈口头拥护于他,心里也就默认了杨烈的生存状态。
可如今随着后汉政权的日益稳固,再加上杨烈公然对刘知远权威的挑衅,收拾杨烈是迟早的事。
杨烈自立为王的欲望既然非常强烈,他自是在武装上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招兵买马壮大实力,结交盟友做为配合,那是做足了功夫的。
杨烈脱离出汴京的控制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让柴荣去淮南,那不是去找死吗!
自己的宝贝女儿好不容易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对象,那可不能去那种地方给一声不响地夭折了。
符汉升强烈反对李宜时的提议,那是再正常不过。
“符大人,你看如今朝廷中年轻一辈的官员中,又有那一人能比得上柴荣之能,要不你举荐一人,让大家议议看!”李宜时言道。
“年轻一代有才能的人多得很,像吏部的范质,刑部的周泰,门下省的王浦,哪一个不是青年才俊?比柴荣有本事的官员大有人在。”符汉升随口举出了几人。
“他们几人虽有才能不假,但均没有柴荣的社会阅历丰富,做事经验广。柴荣的能力,那是从我们大汉光复汴京的事件中,已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
“如果此次由他挂印前往淮南,定会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任务。”李宜时从综合素质方面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刘知远见二人争执不下,于是插言道:“二位大人不必再争了,我看此事由柴荣前去淮南较为稳妥。”
符汉升言道:“皇上以柴荣四品侍郎的官职前去抚慰一品封疆大吏有些不妥。显得朝廷不尊重杨烈,万一因此惹起杨烈的性子,反而会坏了大事。
“依微臣之见,莫如选派职位更高的官员前去方是万全之策。更显朝廷重视淮南之地,亦不会使杨烈起什么疑心。”
刘知远道:“符爱卿言之差矣!柴荣代表朝廷出巡,非其职务的大小而能撼到人心,而在于他手中的尚方宝剑的威力。
“须知手持尚方宝剑的钦差,有先斩后奏之特权。遇事由其裁断后再告诉朕亦不为迟,柴荣四品之职,足以胜此大任,符卿毋须多忧。”
符汉升还想找话推脱柴荣,但被刘知远抬了抬手止住:“符爱卿,柴荣是你属下,卿理应给他扬名立万,为国分忧,一展其能的机会呀!不可在俗务中消磨了他的志气才是正理啊!”
刘知远哪知符汉升的良苦用心!
见皇上钦定了柴荣,刘知远唯有暗暗叫苦而已,却已无能为力,只得默认了刘知远的决定。
开完会议回到兵部,符汉升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柴荣。叹息着说道:
“贤侄呀,我是百般阻挠皇上这个决定,但皇上铁心指派你前去淮南。我心惊惶忧虑不已!但圣命难违,老夫亦是无能为力!”
柴荣听后,宽慰符汉升道:“伯父勿虑。人生在世,死生有命!柴荣若能为国家排忧解难,虽死犹荣,此亦不枉轰轰烈烈地来世一遭。”
“话虽这么说,但你应知道,凤儿对你是死心塌地,爱你胜过爱她自己。你若出事,叫她怎么办?总不成未过门就守活寡吧?”
符汉升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这看似荣光的背后,暗中那是惊涛骇浪,处处暗礁险滩,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柴荣道:“伯父,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毕竟杨烈目前还没公然叛变朝廷,他心中还有顾虑。目前大汉的整体军事实力他不是不知道,他还没傻到孤注一掷的地步。
“试想,我们大汉国威正盛,皇上又是一代雄主,内忧目前只有他杨烈一人,外患虽有辽国在北方虎视眈眈,但两国间订立的城下之盟仍在起着作用,辽国一时半会儿也不会与大汉翻脸。
“他如在这个时候公然起兵反叛,那是自取覆亡。他的所谓盟友——南唐,根本就没能力保护得了他。他们与我们大汉相抗衡,都没有这个实力。
“所以权衡利弊,杨烈最起码短期内不会与大汉分道扬镳的。大汉派出了钦差宣慰使去他那里,他就是装,也要装得与大汉仍是极其一心的!”
“但他与南唐眉来眼去,勾肩搭背的,反叛起来,借助南唐的帮助,那是如虎添翼,我们也不是那么轻易剿灭得了他的!杨烈仗持别人势力,把我们派出的钦差给就地处决了,也不是没可能!
“杨烈其人,我还是非常了解他的:跋扈专横,性格暴烈,稍不顺心就滥杀无辜。你去捋他的虎头,那不是自讨苦吃吗!”符汉升提出了心中最担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