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黄河南岸基本已无反对郭威势力的存在。
王虎与刘崇都远撤回自己的老巢,暂时也不会掀起什么风浪。
回头稳定朝廷这头,使各地的节度使都重新忠于以郭威为首的中原霸主,已是迫在眉睫至关重要的工作。
郭威不愧老谋深算,既然柴荣等人已给他造就了通往辉煌顶峰的道路,他岂能错过问鼎九五之尊的良机?
毕竟皇帝这个具有无比诱惑力的位置,是任何一个具备这种条件之人所梦寐以求的最大梦想。
以前郭威做将军做藩镇大员的时候,因为有刘知远这个强大领袖在他面前巍然屹立着,他想都不敢想,绝没有这种觊觎皇位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
只一心为汉家天下鞠躬尽瘁,安守为官本份。但刘知远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匆匆驾崩。然后刘承佑登基,建立新的秩序。
他郭威这时仍是忠心耿耿,没什么非份之念。当时心中只想着辅佐幼主,报答刘知远的知遇之恩。
所以他能毫无私心杂念地一心一意地毅然指挥军队平定了李守贞的叛乱。非常谦恭地带头做一个本份的臣子。
他那时也不居功自傲,蔑视幼主,反而以一个封疆大吏、显赫权臣超乎常理的谦卑,小心谨慎、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忠臣良将。
这期间,他绝没有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给京城中的柴荣谋求一个更大的职位。
甚至柴荣平定淮南之后,刘承佑对他的功劳视而不见,不奖不赏,直至刻意的冷落,郭威都没有出头为柴荣抱打过什么不平,没替柴荣说过一句公道话。
在他心里,新皇上刚刚登基,对世家子弟,尤其是能力特强,手眼通天的大家子弟弃而不用,都是他感觉自己位置逐渐坐稳的标志。
这些他都能做到设身处地的理解,所以也不为柴荣去争取什么。
柴荣如此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新皇上不用他,郭威反而心中高兴。
他不想柴荣在仕途中太过顺坦,人生中受些打压排斥甚至委屈不公,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的必经之路。
如果柴荣能在别人的打压下仍能不屈不挠地生活,这对于他的成熟都是一种难得的历练。
他不怕柴荣平淡,他关键是看柴荣在逆境中如何做!是甘于随波逐流,颓唐丧志,还是韬光养晦,隐忍顽强。
所以这两年,郭威没过问过柴荣的任何举做,顺其自然任他做自己的的事情。
当然,柴荣没让他失望,看着他在寄情山水,逍遥快活,但暗中他从没有失缺一个热血男儿的血性。时刻在为以后能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而准备着。
只要柴荣能这样,郭威就知足了。起码柴荣仍是在为争取一个美好的甚至虚幻的完美未来而时刻准备着。
只要柴荣不堕落,他总有机会出人头地一飞冲天的。
在郭威的内心深处,仍会感觉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机遇在等着柴荣大展手脚。只是这种时机什么时候到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随着刘承佑的施政方针愈来愈偏离刘知远先前的宽仁、大度,知人善任,且用人不疑的轨道后,郭威就隐约感到有人会率先反对他的这种政策,继而举兵反叛。
然后会有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到来。
他那时心里还患得患失于一个新世界新秩序建立后,他郭威的位子能不能受到威胁还不得而知。
但是柴荣这个一贯受到刘承佑冷落刻意疏远的年轻官员,必定是新势力拉拢的对象。
敌人的对手就是自己的帮手,谁都懂的道理!
道理明摆着:用柴荣这种有能力、有背景又对老政权有想法甚至仇恨的人,那是再保险不过的事情。
新秩序一旦重新建立,柴荣的前途将会宽坦无比,位置会很快达到人生的顶峰。至于能达到何种程度,这又是他郭威不敢预测的。
人生总是那么富有戏剧性,他万万没有预料到能埋葬刘承佑的人,竟然是柴荣!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想像和预测!
他想不到率先给刘承佑发难的人,竟是隐忍了两年的柴荣。
他也想象不到柴荣能抓住史弘靖被害的契机,大做文章,搅浑水面。
然后再利用自己在禁军和卫戍部队里安插的亲信,和史弘靖部下对朝廷残害忠良的刻骨仇恨,轻轻松松就调动了这三支部队把后汉王朝给推翻掉了。
当然,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郭威不可能再含糊,再左右观望什么,他这时必须高调站出来,坚定迅速地力挺柴荣。
只要他一振臂高呼,摇旗呐喊,其他想蠢蠢欲动甚至有不良妄想的各地诸侯,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与家底,敢不敢和他较劲了。
定远的张文定、川汉的史守成,北元的韩光泰三镇节度使正想起兵响应刘崇等人,被郭威派出去的使节给震住了:你们三位瞎起什么哄?
禁军叛乱与石守信反叛朝廷都是在为史令公报仇雪恨。刘承佑草菅人命,残害忠良,他死有余辜,罪有应得。
刘崇与扬时还有王虎的那点军队,纵是我郭威不上去帮忙,仅靠石守信十万精兵强将和京城的禁军与卫戍部队,打败他们也绰绰有余,不费吹灰之力。
各位如果识相的话,按兵不动,再观望一下,然后再做打算,才是最明智的举动。像你们这种不顾后果的躁动,能给你们带来什么好果子!
凡事应三思而后行,万不可因小失大。况且他刘承佑又是怎么猜忌你们的,你们还不是心知肚明吗?
那三位节度使也知道郭威的份量,他们是招惹不起的,既然他不让动,还是不动的好!
识人劝吃饱饭嘛,谁会傻帽到奋不顾身地去送死。
这三个忠于刘承佑的帮手被搞定,其他藩镇看到郭威在带头与朝廷争高下,谁也不敢再横插一杠子,来自讨没趣。
像范质、王浦、周泰三人的父亲,早就巴不得刘承佑完蛋呢,更是跟在郭威后面稳定局面。
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儿子与柴荣都是过命的交情,难兄难弟,如果柴荣上位,自己的儿子定会跟着上位。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谁都懂。
由于这三位封疆大吏帮着做维稳工作,中原的现实局面还算是平稳。
当然,京城附近与刘崇、扬时、王虎做殊死搏斗的地方除外。
如今,刘崇被打残,扬时被打跑,王虎龟缩在陕西。他郭威是时候回汴京做当下最急迫的事情了。
要么自己当皇上,要么扶持柴荣当皇帝。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这个位子空闲太久,会引起其他藩镇大员的觊觎与窥视。
事情亦紧早不紧晚。晚则有意想不到的麻烦会横生枝节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