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李世民之言。
那新罗使者肉眼可见的兴奋了起来。
猛然抬起头来,连忙是大笑道:“将军能说得此言,我们新罗国……”
一面是说着。
激动之下的那新罗使者就要匍匐下去,给李世民行得大礼。
然而。
还没有等他弯下腰,这边的李世民便是一把的扶住了他。
“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眯着眼睛,李世民的目光紧紧的盯着面前的新罗使者:“听我说,眼下我只有三千精兵……”
话还没说完。
那边的新罗使者方才激动下去的心,便是瞬间冷却了下来。
“三……三千精兵?”
新罗使者那脸上的表情是肉眼可见的灰暗了下去。
他自然是不敢得罪李世民和大隋的。
所以,就只能用尽量委婉的语气小心翼翼的询问道:“那王师后续的大军,何时才能赶到呢?”
可惜。
李世民的回答却注定是要让他失望了:“不,后续我大隋的主力,会是留在辽河一线,并不会有一兵一卒驰援你百济。”
这下。
那新罗使者瞬间便是手足无措起来:“可是……可是仅仅三千兵马……”
“我新罗也不过是小国弱邦,又如何能……”
支支吾吾半天,新罗使者也终究是没有敢说出那些话。
但是他的意思,其实已经是很明显的了。
他原本以为。
李世民和大隋,再怎么说也会派出数万大军过来。
再加上他们新罗的大军。
收复他们新罗的故土,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他没有想到。
正如李世民所说,李世民竟然就真的只带了这三千大军?
若不是碍于大隋的威严,这使者当场就想要骂娘了。
在他看来,怎么可能有这么坑人的?
区区三千人,能干出什么大事?
就更别说,是对付百济了。
李世民眯着眼睛,自然是能看出那使者的敢怒不敢言。
当即便是笑道:“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是你且放心,若无把握,我又怎么会只带区区三千精兵前来?”
“我大隋此番出动二十万大军,目的不会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济。”
李世民话虽然是这么说得。
但是仅仅是凭借着空口白话,很明显是不能打动这新罗使者的。
当下。
看着那新罗使者低着头,依旧是犹豫的模样。
李世民只是想笑。
然后。
将一封书信,直接交到了新罗使者的手中。
“将此书信,带给你家新罗王。”
李世民静静的看着面前的新罗王,是一字一句道:“告诉他,只需要按照书信中所说的行动。”
“此战,他必可一战而胜。”
新罗使者皱了皱眉头。
看了眼自信的李世民。
终究是没有说些什么。
……
而半月之后。
辽河河畔。
尸体遍于野。
李渊站在辽河东岸,放眼望去,皆是遍地的尸体。
经过半月的大战。
他终于是领着隋军渡过了辽河。
那数万高句丽大军被击溃。
撤回了高句丽腹地。
而这辽河,也终于是为大隋所据。
但是李渊知道,这还仅仅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
“此战,我军伤亡如何?”
李渊转头,望向了一旁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
这位大隋的大将,本是职位高于李渊的。
但眼下,李渊被刘彻委以征被行军大总管一职。
所以。
至少在这一次大战之时,麦铁杖都是得听命于李渊。
此刻。
听得李渊之言,麦铁杖正着神色,是一字一句道:“恐怕我军伤亡不在一万之数。”
一万伤亡。
对于二十万隋军来说,看似是不怎么多。
但其实,已经是一个极大的伤亡了。
更何况,这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辽河而已。
这边。
李渊微微皱眉,将目光望向远方:“那高句丽大军呢?”
麦铁杖这边沉思片刻,便是抬头:“或与我军在伯仲之间,见得事不可位,便候车集结于东安。”
“意欲凭借其地利,对我军节节抵抗。”
李渊点了点头。
听得麦铁杖的话之后,他自然是明白了如今大隋所面临的处境。
高句丽境内的地势,多崎岖山脉,更多蜿蜒河流。
而东安,距离这辽河,不过是百里。
然而,其中却存在着数道山峦作为屏障。
若想要继续前行,必定是困难重重。
“所以,这高句丽是料定我军补给难以维系。”
“所以层层阻击,是想要我军知难而退。”
李渊将目光紧紧的望向前方。
听得他之言。
那麦铁杖以及其余的大将们也都是点了点头,是沉声道:“正是如此。”
“从前在先帝尚在的时候,攻打高句丽,正是因为如此,从而功亏一篑……未能建功。”
而这边。
麦铁杖将目光望向李渊,脸上的表情满是沉重之色:“李将军,若真以令公子之言,我军佯攻于此处,令公子当真能破得百济否?”
顿了顿。
麦铁杖犹豫片刻,却还是说道:“非是麦某不愿相信,只是令公子年不过十三,如今却领兵出征,怕是……”
麦铁杖的话还没说完,但是这边李渊却已经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对于麦铁杖之言。
他又如何能不知道呢?
事实上,在场众人之中,最担忧的便是他了。
若是此战有败。
哪怕是陛下再信任他李家和李世民,那群世家之人,恐怕也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绝对会群起而攻之。
真到了那个时候。
不但他会受到影响。
恐怕,哪怕李世民再得圣眷,恐怕也是此生再难重用……
一想到这里。
李渊便是深深的皱起了眉头。
但一回想起自家的二子临行前所说的一番话,还是深呼一口气。
“尽人事,听天命吧!”
深呼一口气,不过是片刻李渊的目光便是变得无比的锐利起来。
径直的望向了那前方东安所在的方向,是朗声道:“麦将军,吾等此番的任务,便是在这高句丽之地,制造出最大的动静!”
“越大越好!”
“务必要吸引高句丽和百济最大的注意力!”
“如此,百济那边……才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