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是见过白曦月如何查案的,问:“王妃打算插手这个案子吗?”
白曦月摇头:“并不,只是出于好奇。而且,我很想知道京兆府会如何查这个案子。”
之前的几桩案子,京兆府能破案,是因为淮安王府插手。
她知道就算没有他们插手,京兆府也能结案,只是时间会拖得长些。但因为事情比较紧急,她没有时间和耐心等待京兆府慢慢查。
这次,那么有趣的案子,她想知道京兆府会怎么查,能查出什么结果。
“要拜托你派人紧盯这个案子的动向。”
“这是属下分内之事,王妃严重了。”
蒋新离开后院,就派人出去盯着京兆府并暗中调查。
下午,几具尸体被抬进京兆府中。
晚间,楚墨阳刚回府,蒋新就前来禀报。
白曦月坐在书桌前,正在帮丫鬟们画绣花的图样,听见蒋新前来回禀杀人案,就令丫鬟们出去,她起身走到楚墨阳身旁坐下。
楚墨阳对着蒋新道:“有新的消息?”
蒋新看了一眼白曦月,道:“今日又发现五具尸体,有七十余岁老人,也有不足三岁幼儿,待嫁姑娘和三十几岁汉子,四十几岁寡妇。”
“经过京兆府初步勘察,受害者除了身上的伤口之外,并无相似之点。”
蒋新呈上文书。
白曦月拿过调查受害者的部分,一一看过。
蒋新说得对,这些人不管年龄,性别,出身,居住地都不一样。除了致命伤之外,没有相同点。
“为什么凶手要杀他们?”
白曦月带着这个疑惑,又重新看了手中的纸张。
看见第三个受害人时,道:“此人是长公主府中的大夫。”
她递给楚墨阳:“殿下认识吗?”
楚墨阳刚接过,蒋新道:“殿下同王妃先别看这些,此时有件更要紧的事情,得两位拿主意。”
楚墨阳看向他:“你说。”
蒋新看向白曦月:“昨夜凶手杀人时都有目击者,他们都看见凶手穿着红衣,而杀人处在王妃前几日查看铺子时走过的路线,王妃喜欢穿红衣,全城皆知。”
白曦月知道他话里的意思,她指了指自己道:“如今是怀疑我?”
“不知从何而起,百姓说是您杀的人。流言汹汹。”
王黎在此时进屋:“殿下,陛下召您入宫。”
楚墨阳放下手中的文书,道:“想来是因为这些事。”
他看向白曦月道:“你最近不要出府,你是王妃,如若没有陛下首肯,就算是三司也不会前来问你。”
白曦月笑道:“我知道,你不必担心。”
她话是这样说,但心里不是这样想。
楚墨阳能察觉到白曦月笑容中藏着些许情绪,他以为是被诬陷的委屈,也就没多想。
他不知道白曦月那点情绪,是兴奋。
这是栽赃,从杀人到煽动.情绪,都是设计好的。
他们步步为营,到底想得到什么呢?
就算京兆府怀疑她,也没有实证。就算他们给京兆府准备了实证,他们也定不了她的罪,因为她没有杀人动机。
如今的君王不是不分是非的人,没有杀人动机,没人能给她轻易论罪。
所以他们费尽心思,是在图什么?
白曦月想不通,打算着手调查。
楚墨阳进宫后被太监带去了御书房。
楚钰诀已经站在殿中了,看见楚墨阳来了,就道:“九弟可听闻最近的红衣女子杀人案。”
楚墨阳先跟皇帝行礼后,才对楚钰诀说:“略有耳闻。”
他既然说略有耳闻,楚钰诀就不同他解释案情,直接询问:“有传闻,红衣女子是弟妹,九弟怎么看?”
楚墨阳直接道:“无稽之谈,王妃昨夜同我在一起,哪里有时间去杀人。”
楚钰诀见楚墨阳否认,笑道:“我也觉得不是弟妹,弟妹一个弱女子怎么可能能杀得了人。既然是谣言,还牵扯皇室中人,儿臣恳请父皇派人调查。”
京城之中暗夜杀人,还能躲开宵禁巡防的官兵,不细查,皇帝也不会安心、
他道:“就如你所说,让刑部细查。”
案子因此由京兆府转往刑部。
楚墨阳看着楚钰诀,以为他让案子转往刑部之后自己会插手,但没想到楚钰诀什么都没说,就好像丝毫不在意这个案子一般。
这让楚墨阳很是不解。
两人一起出了御书房,楚钰诀叫住楚墨阳:“如今留言纷纷,都说弟妹是那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楚墨阳看向楚钰诀的目光有些凌厉。
楚钰诀摊手道:“九弟,为兄肯定相信弟妹是清白的,但你也知道,那些百姓听风就是雨,再任由百姓再这样传下去,对弟妹的名声无利。你该怎么维护弟妹呢?”
楚墨阳看出了他在幸灾乐祸,也就没理会他,下了台阶直接走了。
他在出宫的路上,总觉得这件事没有那么简答。
果然,当晚又死了三个人。
百姓因又死了三个,刑部又没有询问和抓住白曦月的举动,又有人煽风点火说什么王子犯法不会与庶民同罪,所以刑部才不询问白曦月。
扇风起火激起了民怨,百姓围住王府的大门,要白曦月出来给个说法。
消息传到后院,白曦月放下粥碗打算出门解释。
楚墨阳拉住她:“就算你现在出去解释,他们也不会听的。他们来这里叫嚷,不是为了为死者讨个说法,只是为了宣泄情绪。”
白曦月掰开她的手道:“我自然是知道,但是做总比不做要好。”
既然白曦月坚持,楚墨阳就同他们一起出去。
王府大门打开,白曦月同楚墨阳一起走出来,今日白曦月仍旧身着一身红衣。
叫嚷的百姓看见两人一同出来,止住了声音。
白曦月站在台阶之上,看着众人道:“不是我杀的人!”
在百姓中有一个穿着青色短衣的人喊道:“你凭什么说不是你杀的人?”
白曦月反问回去:“你们凭什么说是我杀的人?你们亲眼看见我杀人了?还是看见我提着凶器走在路上?”
这一问,令百姓面面相窥,无一人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