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已入盛夏。
长安城笼罩在一片湿热之中,但朝廷上下却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青州与河北推行的新政成效显著,尤其是常平仓的稳定调节作用与海运的初步成功,使得来自山东、河北的赋税和物资输送更加顺畅,大大缓解了往年此时常有的漕运压力与粮价波动。
朝堂之上,关于魏王的话题早已无人再敢轻易提及,仿佛那个曾经风头无两的亲王真的已随着南下的车队,消散在均州的山水之间。
太子的地位愈发稳固,东宫一派气象更新。
这一日,长安城迎来了高句丽使臣的队伍。与上次的倨傲不同,这一次,高句丽使团显得格外恭顺。
他们带来了庞大的车队和船队,运送的正是上次赌国运中输掉的赌注——五十万石粮食,以及前隋征高句丽时被俘、如今已辗转存活下来的十数万老弱残兵。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为之震动。这不仅是天可汗威德的体现,更是一场巨大的政治胜利。
使臣入宫觐见那日,太极殿内庄严肃穆。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冕旒垂面,不怒自威。
太子李承乾侍立在御座之侧,神情沉稳,目光扫过殿中那毕恭毕敬的高句丽正使,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下国小臣,奉荣留王之命,特来献上约定之粮五十万石,并…并前隋士卒…共十二万三千余人,名册在此,请天可汗陛下验看。”
高句丽正使伏地行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双手高高捧起一卷厚厚的绢册。
内侍接过绢册,呈递御前。
李世民并没有立刻翻开,他的目光越过殿门,仿佛能看到承天门外那黑压压一片、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前隋俘虏。
那是数十万中原儿郎的亡魂见证,是帝国昔日伤疤的残留。
如今,他们以这种近乎耻辱的方式被送还,与其说是人口的回归,不如说是高句丽在政治和军事压力下的彻底服软。
“朕,知道了。”李世民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在大殿中回荡。
“贵使一路辛苦。这些粮食,朕会用以赈济灾荒,充盈国库。至于这些人……”
他顿了顿,终于翻开了那本沉甸甸的名册,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简略的记载,每一个都可能代表着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
“他们都是朕的子民,虽历尽劫波,终归故土。朝廷自会妥善安置,使其老有所养,亡魂得安。”
他没有过多地斥责高句丽使臣,但这种居高临下的宽容与对俘虏的关怀,反而更显大唐气度,让高句丽使臣的头垂得更低。
“天可汗陛下仁德盖世,下臣感佩万分!”使臣连连叩首。
接下来的朝会议程,主要是关于如何接收和安置这批粮食与人口。
户部、兵部、工部官员纷纷出列奏对,提出各种方案:粮食如何入库分发,俘虏如何甄别身份、遣返原籍或就近安置,其中病弱者如何救治等等。一切都在高效而有序地讨论中。
李承乾静静地听着,偶尔会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引导讨论方向,显示出对政务的精熟和掌控力。他的表现,李世民看在眼里,微微颔首。
退朝之后,李世民特意将李承乾留了下来。
“高句丽此番举动,看似恭顺,实则是迫于辽东局势与我朝新政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青州海运,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李世民走到地图前,指着辽东和山东半岛,“这五十万石粮食,解了河北部分军州今夏可能出现的粮荒,而那十几万俘虏的回归,虽多是老弱,却可充实河北、山东人口,尤其可用于你之前提过的,沿海盐场、港口建设所需的人力。
这些人,思归心切,若能妥善安置,必心怀感激,远比征发徭役来得有效。”
李承乾恭敬答道:“父皇圣明。儿臣正是此意。青州盐场扩建与海运码头营造,正需大量人手。这些前隋老兵,虽已老迈,但其中不乏熟悉土木、水利甚至舟船之人。
儿臣已命马周、杜构他们在接收时留意甄别,可将有意愿、有能力者编入工营,给予钱粮,使其发挥余热,亦算是一种安置。其余老弱妇孺,则按原籍遣返,或于当地授田安置。”
“嗯,此举甚妥。”李世民点了点头,对太子的安排表示满意。他话题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听说,青州那边,你准备将以工代赈拆分出来,此后以钱粮替代徭役,用于盐场和港口建设?”
李承乾心中一动,知道父皇虽然允准他在山东推行新政,但对其中的细节一直密切关注。他从容答道:“回父皇,正是。儿臣以为,强征徭役,易生民怨,且效率低下。
若以合理钱粮雇佣民夫,或如这次安置俘虏,以工代赈,则民夫积极性更高,工程进度更快,质量也更有保障。
所得之利,远高于所付工酬。此乃借鉴了前朝一些官营作坊的做法,略加改良而已。”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此法或可一试,但需严格控制,防止官吏从中盘剥,反成害民之政。”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已令马周制定详细章程,并加强监察。”李承乾连忙应道。
“好了,此事你心中有数便可。”李世民摆了摆手,似乎有些疲惫,“高句丽使臣还在京中,后续的抚慰和赏赐,你也多费心。
既要显我天朝气度,也要让其明白,大唐的底线不容触碰。”
“儿臣遵旨。”
李承乾退出两仪殿,走在长长的宫廊上,夏日的阳光透过廊窗,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心中盘算的,却是那十几万俘虏中可能蕴藏的人才,以及那五十万石粮食能多大程度支撑他的青州计划。
高句丽的“进贡”,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他抬头望向东北方向,目光似乎穿越了宫墙,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渤海,看到了青州日渐繁忙的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