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大唐的一千里,放在后世也就是五百公里的距离,开车最多五六个小时就能抵达。
但开车与骑马,真就完全是两个概念。
骑马那是真累啊,而且磨屁股,他丝毫不怀疑,要是再不停下来休息一下,他的屁股就真要磨没了......
李琚这个领头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尤其是李瑛和李瑶,本就逢大变故,导致精神压力极大,更兼这千里大逃亡带来的心理压力,更是几近心神崩溃。
现在眼见生路就在眼前,哪里还绷得住?
根本绷不住!
顿时就像孩子一样,哭得稀里哗啦。
“到了,终于到了,逃出关去,咱们就彻底安全了。”
“弟兄们再加把劲,一口气入关。”
“进了关城,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人群中,将士们紧绷的心神陡然放松,忍不住看着关城议论纷纷。
听见将士们言语之中的希望和庆幸,李琚也回过神来。
他深吸口气,转头对着将士们高声道:“弟兄们,再坚持一下,等进了关,我请大家伙吃肉!”
听见肉这个字,本来还议论纷纷的将士们顿时为之一寂。
紧接着,人群中顿时就传出震天的欢呼声。
没办法,对于连续数日急行军,饿了只能吃一把噎人的炒面,渴了只能喝一口冰水的众人来说。
肉的吸引力,就是这么强。
经过李琚的激励,全军士气大振,只觉得屁股也不疼了,人也不困了,一心只有吃肉一个目标。
带着对吃肉这个目标的满腔热忱,众人再次加快脚步。
很快,萧关这座历经了上千年岁月洗礼的古老关城,便在众人眼前变得具体起来。
与此同时,萧关城墙之上,萧关守将薛延,也将城外这支队伍的状态尽收眼底!
“传令,打开关门,迎三位殿下入关!”
确定了这支队伍,正是他要等的李家三兄弟所率之后,他立即下令,打开了关门。
“吱呀~”
随着薛延一声令下,厚重的关门顿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
“轰~”
关门彻底打开之后,薛延也带着亲卫迎出了关门。
“末将薛延,见过三位殿下!”
远远的,薛延便朝三人拱手行礼。
“有劳族叔接应,小婿感激不尽!”
李瑛强撑着精神,朝薛延回了一礼,随后眼前一黑,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坠落下马。
“殿下小心!”
薛延脸色一变,正欲上前搀扶。
却见李瑛坠马的动作,就像是打开了什么开关一样,坠马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下饺子一般。
“扑通~扑通~扑通~”
坠马的人越来越多,还留在马背上的人越来越少。
最后甚至连李琚都懒得下马了,朝旁边一歪,便滚到了柔软的草丛里。
整个人毫无形象的瘫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安全了,总算安全了,死老登,给我等着.......”
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呢喃着,目光直勾勾地盯着头顶上的蓝天白云,嘴角忍不住咧开一个灿烂的笑容。
那是劫后余生的惊喜,更是逃出生天的庆幸。
他.......终究还是改变了历史!!!
从现在开始,从此刻开始,一切,都将变得不一样了,新的历史,将由他一手去创造。
.......
.......
长安城,这座千年古都,从来是繁华与秩序的象征。
但随着当朝圣人的亲儿子兵造反,而且还是造自己老子的反的这消息一出,整个长安也瞬间陷入了动荡之中。
从权贵,到世家,再到百姓,无不被三王造反的消息震惊得目瞪口呆。
谁也没想到,三王竟然会造反。
那可是当朝圣人的亲儿子啊,竟然造了自己老子的反?
一时间,整个长安都在一瞬间陷入了震动。
权贵们紧急闭门议事,百姓们则挤在大街小巷,所有人都问着同一个问题。
这天下,莫非真要乱了?
而随着消息的持续发酵,众人的震惊,也逐渐演化化为喧嚣的议论。
这一次,百姓们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
而是聚集成群,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东市的一家店铺里。一个大腹便便的商贾蹲在角落,身边还围着一圈人。
他先是环视一圈众人,确定这些人都是他熟识的人。
这才压低声音道:“某听说了,三王是被逼的,是圣人打算废掉三王,三王这才造反的,一日废三子啊,你们说这不是要人命嘛?”
“是啊,圣人那诏书下得像雪花一样快,三王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不反难道等死吗?”
商贾话音刚落,立即有人出声附和。
也有人愤然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造反就是大逆不道!”
只是这话一出,便立即有人反驳:“屁话,圣人不仁,逼子造反,三王难道不可怜吗?”
“三王是可怜,但是......”
说话间,一群人的立场开始分化,有人为三王喊冤,也有人骂三王大逆不道。
而东市这处商铺,仅仅只是现今长安城内一处最正常不过的缩影。
如今的长安城内,早已流言四起。
有人说李隆基是因武惠妃的谗言,才一日废三子,也有人说三王谋反,是大逆不道。
但神奇的是,舆论并未一边倒,而是形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不休。
当然,百姓们的争论,充其量只能算是喧哗的浪花,影响不了大局。
三王造反之事,真正影响到的,还是朝堂上的权贵官员,以及隔岸观火的世家大族。
随着消息持续扩散,官员们也坐不住了。
纷纷聚集到了如今的首相牛仙客的府邸之中,准备好好商议如何处理三王造反一事带来的影响。
“三王造反,国本动摇,诸君,我等还需早做准备啊!”
相府正堂,牛仙客沉着脸开口,率先拉开了大会的序幕。
听见牛仙客这话,侍中裴宽顿时忍不住皱眉道:“圣人废子之举,实在太过草率,如今引来滔天大祸,委实不该。”
一名老臣接过话头,摇头道:“现在说这些,都太晚了,三王已然造反,必须全力镇压,否则国将不国矣。”
“........”
官员们开始了议事和争论。
但官员之间的分歧,同样无处不在。
有人认为三王造反,必须镇压,也有人心中同情三王,认为李隆基太绝情。
一番争论之下,饶是今日齐聚之人皆是手握重权的朝堂重臣,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