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疑惑一阵,还是决定问个清楚。
于是,李瑶直言问道:“不知阁下能否说得更具体一些?”
听见李瑶的问题,赵城想了想,也没拒绝。
他沉吟一瞬,在脑海中组织好措辞,沉声道:“如此,就以我赵氏为例吧。”
李瑛和李瑶对视一眼,随即轻轻颔首,示意赵城继续说。
赵城见状,也不再废话,缓缓出声道:“自开元元年至今,二十六年时间,我天水赵氏所出的官员,只有二百二十四位。”
“二百二十四位,只有?”
听见这话,李瑛与李瑶面色顿时震惊得张大了嘴巴。
一个家族,二十多年时间,出了两百多位官员,这厮竟然还委屈上了?
还只有两百多位.......合着这还嫌少?
甚至就连一旁的李琚,也被赵城这番凡尔赛的屁话给惊呆了。
他要是没记错的话,天水赵氏虽然也是大族,可距离真正的一流世家,超级门阀,貌似也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吧?
最起码,和五姓七望之类的大门阀肯定是比不了的。
最多也就比南渡江南的那群没落的士族强上那么一点,姑且能算作是强二流,准一流的门阀。
一个二流世家,二十多年时间出了两百多位官员还不够,那要怎样才算够?
就在三人震惊时,赵城则是继续说道:“而这两百多人之中,四品与四品以上的诸州别驾,刺史,以及各部堂官之类的官员,只有三十二位,七品以上的县令,司马,长史等官员,只有一百位出头,余者皆不入流.......”
麻了,李琚人麻了。
虽说他早就知道世家门阀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仅垄断了大唐的教育资源,更垄断了大唐的基层政治体系。
但此刻,从赵城嘴里听见这些具体的数字之后,他还是被震惊得无以复加。
一个赵氏,连顶级门阀都不是,便已经占据了如此之多的官位。
那其他那些顶级世家呢?
他们对大唐的渗透,又到了什么程度?
要知道,大唐的世家门阀,可不止有赵氏一家。
根据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记载,大唐光是有名有姓的世家大族,就有两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三十八家。
而到了显庆年间,武则天新编的《姓氏录》,虽将姓氏缩编到了两百三十五姓,可家族数量却是激增到了二千二百八十七家。
这些家族,纵然不是每一家都像是天水赵氏这般庞大,但也绝对不容小觑。
就拿上榜《氏族志》的那些家族来说,尽管太宗皇帝编修《氏族志》的初心,是为了打压那些顶级的世家门阀。
可能上《氏族志》的家族,哪怕只是排名最低的第九等氏族。
也需要符合在地方上有郡望门第,以及当世官品在五品以上的职事实权官这两个条件,才能入选。
也就是说,上了《氏族志》的家族,至少在当时,都有一名五品以上的高官。
那么一千六百多家,就是一千六百多名五品以上的高官。
而整个大唐,五品以上的实权官员才有多少?
就这,还是以每家一人的最低数量去算。
如赵氏这般,一家就占据了几十上百个高品官职的大家族都还没算进去.......
麻了,李琚彻底麻了。
所以,这大唐到底是谁家的?
他忍不住深吸口气,只觉得眼前的赵城都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只是考虑到他现在也算是小有身份了,他还是按捺住了性子。
随即神色木然地看向赵城问道:“那么,你说这些,具体是想表达什么呢?”
听见李琚的问题,赵城不禁叹了口气。
他摇摇头,缓缓说道:“方才在下说的,便是我赵氏如今的现状。”
“嗯!”
李琚嗯了一声,淡淡道:“继续!”
见李琚没什么反应,赵城忽然变得愤慨起来,不忿道:“想我赵氏,虽不如崔卢王郑那等大世家,却也曾显赫一时。
自先祖赵公辅定居陇西天水起始,至赵充国、赵壹、赵融、赵俱、赵贵......等诸祖,无不是经世人杰。
六朝之时,不论南北齐魏宋梁陈,我赵氏子弟皆是占据朝堂半壁江山。
可如今,休说殿陛半堂为赵,纵使郡望所在之地,亦有人不闻赵氏久矣,某常思之,实扼腕心痛啊!”
赵城一番话说完,整个人便悲愤不已,像是彻底陷入了赵氏往日的荣光之中无法自拔。
相应的,李氏三兄弟也随之陷入了沉默。
赵城的话说到这个份上,饶是李瑛和李瑶再怎么迟钝,也明白了这些世家的心思。
简单来说,便是这些世家,已经不堪打压了。
准备借他们之手,重新回到那个“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王与马,共天下。”以士族政治为核心的唯门第论时代。
嗯.......这种事情,怎么说呢?
算了,还是不说了。
于是,两兄弟很默契的闭上了嘴巴,准备将事情交给李琚去头疼。
只不过李琚现在的心情,同样有些一言难尽。
这种事情.......要说理解吧,他其实也能理解。
毕竟比起赵城说的那些时期,如今的赵氏,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已经没落了。
后人想要振兴家族,恢复先祖时期的荣光嘛,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赵氏凭什么认为,他会向南北朝那些废物一样,任凭世家驱使,甘心成为世家的傀儡?
难道他长了一张很好操控的脸,或者他很软弱?
而且他寻思,他也没到走投无路之时啊!
他张了张嘴,有些欲言又止。
但李琚还没说话,赵城反而先回过神来了。
他缅怀了一下赵氏曾经的荣光,随即目光灼灼地望着李琚,问道:“殿下以为,如何?”
“啥,什么如何?”
李琚下意识反问了一声,还有些愕然。
赵城愣了一下,但还是应声道:“自然是结盟之事,殿下难道不想问鼎九五,君临天下吗?”
李琚再一次陷入了沉默,表情颇有些一言难尽。
因为,他忽然想起了一句诗,一句来自数百年后,曾让伟人都为之恸哭的诗。
他忍不住呢喃:“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