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数坚持不了的,已经遣送回去。
对于目前的情况,梁安命还是很满意的。
“有些事情,朕现在不能立刻告知你们。但请诸位相信,大梁的未来,无限光明。而你们,将成为大梁前进道路上,最锋利的剑,没有之一!大梁最强大的武器,将交予诸位使用,现在的辛苦,不忿,都将在荣耀加身的那一刻化为乌有!为了那一刻,请诸君努力!”
将士们看着他们的皇帝,不知道所谓大梁最强大的武器是什么,但大概能猜的出来,一定与火药有关。
据说连大秦都被火箭弹炸怕了,慌不迭的派丞相过来要和谈,不久后,秦军将撤退。
对普通将士来说,武器的重要性,他们还意识不到,但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男人,不会说空话。
从他们被褚柳山带回来的时候,就一直在听闻皇帝的传说,甚至在抵达王都之前,他们都不太相信,那是自家皇帝能做到的事情。
被百万秦军围攻,竟然还能坚守下来,而且还是在内奸四处作乱的前提下。
而梁安命当日亲自率兵冲入敌军,营救他们的画面,更令无数人记忆犹新。
他们可以不去想什么光明的未来,也可以不去想自己是否真能成为最锋利的剑,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皇帝。
毕竟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敢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出城的。
跟着这样的皇帝征战沙场,岂不快哉?
一名士兵当即说道:“陛下说让我们往哪去,我们便去哪,但小人只想问一句,听闻陛下曾说过,要带我等打到大秦的疆土上去,是不是真的?”
梁安命哈哈大笑,道:“打去大秦疆土有何难,只要你们勤加训练,何止是大秦,就算是整个天下,也不在话下!”
“小人记下了,只要陛下不食言,我这条命,必死在为大梁开疆扩土,报仇雪恨的路上!”那名士兵道。
禁卫过来低声解释道:“此人兄弟四人,他是老四,三个哥哥都在城防军,死于前几次攻城战中。他的几位嫂嫂,父母,侄子侄女,也都被大秦的天火波及,死于非命,如今家中只剩下其一人。”
梁安命微微点头,走到那名士兵面前,沉声道:“你想报仇吗?”
“想!”士兵毫不犹豫的道:“做梦都想!”
梁安命瞥了眼他竹竿上挂的几块砖头,道:“那就给你自己再加两块砖头,来日朕亲自考核你,若通过测试,朕给你升官,让你做先锋,可敢答应?”
士兵下意识看了眼砖头,三块砖挂一个时辰,已经累的他两条胳膊都要抽筋。
如果再加两块,鬼知道能不能承受的住。
但在皇帝的刺激下,他几乎没有犹豫太久,便重重点头,咬牙道:“敢!”
梁安命嗯了声,对一旁的禁卫道:“给朕看着他,五块砖头,若他坚持不下去,遣退回去前,先打五十大板!朕要的是精兵,不是吹牛逼的菜鸟!”
“诺!”
梁安命又看向其他人,高声道:“和他一样,谁自愿加砖头的,可以报名。最终考核时,谁的砖头多,坚持的时间长,谁的官就大。朕觉得,没有什么比这种升官方式更简单了吧?尤其是你们这些普通的士兵,想把从前对你们不屑一顾的参将,偏将踩在脚下吗?那就拿出你们拼命的劲头来,否则以后被人欺负,朕不但不会为你们说话,还要打你们板子!大梁的军队,容不下弱者!”
说完,梁安命转身离开。
身后的众多将士,看着皇帝离去,再隐晦的看向其他人,眼里迅速燃起了斗志。
尤其是梁安命说,要让普通士兵踩在曾经的将官头上,几乎把所有人都点燃了。
普通士兵想上位,曾经的将官则不想遭受这样的耻辱。
两帮人都鼓足了劲,没多久,便一堆人嚷嚷着要加砖头。
等梁安命离开后不久,褚柳山在几名将官的陪同下,从暗处走出。
其中一人道:“大将军,看来陛下还是很懂激励人心的。”
褚柳山微微点头,算是默认了这种说法。
虽说梁安命用的方式很糙,但不得不说,很有效果。
利用上下级的逆反心态,来迫使这些人激发更多的潜力。
褚柳山本来只是想看看从自己军中抽调的精兵悍将训练的怎么样了,有何成效,先前看这种训练方式,不以为然。
可现在,他觉得自己也许错了。
就冲皇帝这样的心智,怎么可能做无效的训练呢?
褚柳山不禁有些期待,当皇帝把所谓大梁最强的武器拿出来时,这几百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是否真能做到,十个人,便打趴下自己百人的队伍!
离开这个原始训练营的梁安命,并没有回宫,而是沿着街道巡视。
他一路看着,和那些惶恐的百姓们,温和的打着招呼。
百姓们都惊了,皇帝又出宫散步了?
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这么方便的看到皇帝陛下,而且频率如此之高。
户部新上任的尚书,急急忙忙赶来,陪在皇帝身边,低声汇报着这几天的成果。
“已经统计好战争受灾的人家,共计七百三十九户,陛下所说的砖窑,也已经在建造中。百姓们知道这些砖窑是为了给他们盖房子,都很踊跃。从国库拨款,按照陛下的吩咐,每日三餐,加上工钱……”
梁安命走着,听着,过了许久,才道:“你要记住了,这件事不许出任何差错,更不许有人从中贪没银两。哪怕只贪了一个铜板,朕都要他的脑袋!”
户部尚书连忙点头,他当然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
陈昱府一群人的脑袋和尸首,可还在菜市场摆着呢,如果不是天冷,都该发臭了。
有那些尸首震慑,谁敢乱来?
“臣抽调了一些各部所属的人才,加上民间私塾的夫子,以及有些学问的读书人,组建了学部,正准备明日早朝向陛下递奏折。”户部尚书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