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命一怔,看着满脸严肃的凌相君,微微皱眉,道:“他们伤了你,本就罪该万死,为何要替他们求情?朕知晓以德报怨,然而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尤其你身为御史,代表了朕的脸面,更容不得别人欺负!”
“臣自然知晓这个道理。”凌相君点点头,道:“只是百姓无知,不过受了别人蛊惑。尤其城中缺粮,他们实在饿的不行,才会失去理智。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陛下若再以杀止杀,必定惹得民怨。好不容易凝聚的民心散去,又如何能解开秦军围城的死局。”
道理谁都懂,但梁安命从来不是一个只讲道理的人。
被人打上门抽了你左脸,还得把右脸伸过去也让人打,这算道理吗?
就算不拆你两根肋骨,起码让我还两巴掌才能算扯平吧。
然而凌相君却直接将他推开,噗通一声跪下,不顾头上渗出的鲜血,恳求道:“陛下,民心为重,社稷为重!臣就算被打死了,也比不上这万分之一的重量。若陛下执意要以民心为代价为臣复仇,那臣宁愿先死在他们前面!”
“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梁安命连忙去扶,凌相君哪里肯起,逼着他必须答应放过那些百姓。
梁安命心疼她受伤,更心疼她如此善良,最终只能叹口气答应下来。
扶着凌相君重新坐下,梁安命招呼御医过来重新包扎,同时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若不施惩戒,无论对皇家还是对你都是一种打击。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朕就不插手了。”
“臣代那些百姓,谢过陛下宽恕!另外还有粮食的问题……”
“朕早有主意,正要与你说一说。”
听完梁安命的主意,凌相君满脸惊艳的表情:“这是陛下自己想出来的?”
“当然。”
凌相君满心佩服,衷心道:“陛下万才,朕万万不及分毫!”
虽然听到喜欢听的话,但梁安命心中的怒意没有半点减轻,只越来越重。
两人一直没有谈及是谁在幕后怂恿,可答案早已经明了。
整个王都,除了陈昱府敢命人对御史出手,其他人没这个胆子!
“陛下,凌御史需要休息,您看……”御医回禀道。
梁安命点点头站起身来,对凌相君道:“你先在家安养,有事情让人去宫里通知朕即可,无需亲自去。”
感受着皇帝的爱怜,凌相君轻咬嘴唇,道:“臣晓得了,也请陛下注意龙体,莫被宵小伤及。”
“敢来找朕麻烦的,倒要看看他们有几颗脑袋够朕砍的!”
梁安命眼里露出明显的杀意,连旁边的御医都吓的浑身发抖,不敢抬头。
“你们几个就留在这里照看凌御史,她掉半根毫毛,朕要你们的命!”
“臣遵旨!”
眼见梁安命离开,几名御医依然不敢从地上起身,只心里发苦。
万一真有不开眼的贼子过来搞事情,他们可咋整。
出了门,梁安命冷声道:“留下两名禁卫时刻守护,寸步不离,另外让巡查司每日在此不间断巡逻。告诉王都府尹,再出这样的事情,他就不用活了!”
“是!”
沈出云立刻喊禁卫去通知,而院子里站着的那些官员,梁安命却是看也不看,直接越过人群离开了。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胆子追上去。
没过多久,凌相君从屋里出来,她扫了一眼院子里的官员,露齿一笑:“诸位同僚,如今民不聊生,本御史有一主意,还请各位莫要拒绝。”
众人自然喊着坚决支持,然而等凌相君把主意讲完,他们一个个人都傻了。
这些人都是看到朝堂形势发生变化,咬牙过来要跟御史交好,为自己留一条退路的。
现在凌相君说,城中实在太缺粮食,干脆所有人都一起节约。
以她为首,所有人都集中在凌家院落,每日他们吃什么,就要给城中百姓发放最少一百份。
如果你说自己家没这么多余粮,那也可以,少一份,你就少吃百分之一。
一份都不想发,只要其他同僚愿意把口粮分给你,你就吃。
人家不愿意分,你就饿着。
反正你家里一份多余的粮食都没有,在哪饿着不是饿?
不光是他们这样做,就连皇帝也要这样做。
这就是梁安命的主意,天威与大义并存,这些官员谁也拉不下脸来拒绝,最重要的是,拒绝了就等于和皇帝翻脸,重新回到宰相阵营中。
他们嘴里发苦,心里更苦,早知道有这破事,还不如不来呢。
可是不来也不行啊,凌相君说了,一会就让巡查司的人去挨家挨户通知,到时候老百姓就会知道,究竟有哪些官员愿意与他们同甘共苦,哪些把他们视作草芥。
这一招十分狠辣,既可以逼着官员拿出手里的粮食缓解城中粮荒,也可以让这些官员彻底划清阵营的界限。
想当墙头草?
那是不可能的!
看着一个个面色发苦的官员,凌相君对梁安命的佩服,那真是五体投地。
一招就可以让本来快要散掉的民心,重新凝聚起来,并认真谁是好人,谁才是奸臣!
难怪陛下明明掌握了一座粮仓,却始终不愿意开仓放粮,原来是用在这个时候!
想到这,凌相君不由轻咬嘴唇,她脑海中始终回响着梁安命说过的那句话。
“你是朕的女人,谁敢乱嚼舌根,朕割了他们的舌头!”
如此的霸道,实在不讲道理,可怎么就那般喜欢呢?
再想到方才那一通热吻,以及那只到处作怪的大手,凌相君不禁浑身火热。
一旁的御医惊叫出声:“凌御史,你这伤口怎的又渗血了!快快,快回去坐下!”
到了傍晚时分,全城百姓都知道了,就在皇宫门口,会有一个施粥的点。
每日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包括朝廷所属各分支从属人员,都会从自家口粮中节省一些拿到这。
家里拿不出来的,就得去凌御史那院子里坐着挨饿。
有人跑去皇宫门口看了眼,只见除了施粥的棚子,还竖了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写着所有需要参与此事的人员名单。
谁家把口粮拿来做善事的,就在名字后面打个勾,没拿的,后面一片空白。
如此一来,谁做了善事,谁一毛不拔,清晰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