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楚棣这次算是差点把肺气炸了,居然在自己眼皮底下被一群丧失医德的医官们忽悠了这么久,并且这些医官们还是团体作案,真是丧尽天良。不是因为现在杀了你们这些医官救治的人手实在不够,朕一定会当场卸了你们的脑袋。
璞楚棣在皇宫里气得慌,李院史在去疫区的路上吓得慌,哎!自己学医一辈子,为什么要犯这个糊涂呀?还害得一帮手下跟着自己倒霉。现在事情败露,倒卖药材的生意还没开始就失败了。这一败,败掉了身为仁医的名德不说,还牵连了身边一大堆人。哎,怎么办?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只有冲到疫区去卖命了,如果自己死了,能救活一些人回来,也算是一种赎罪吧。
璞楚棣报喜不报忧,只告诉许菲,因为她临时在书上学来的东西,真的起了大作用,抑制住了这次,至于太医院的一帮医官们集体犯案的事,璞楚棣省略没说,因为他不想到时候他要痛下杀手整顿太医院时,许菲又来护着这个护着那个。
这一次让许菲开始想起她曾经经历过的非典,如果下一次再有,朝廷该怎么办?难道还是来打一场没有准备之战吗?不行,这个事必须要让璞楚棣重视起来,提前做准备,不能再以死人为代价了。
在许菲的建议下,璞楚棣专门成立了疫治院,着手将防治疫病提上议事日程,建立了专门的疫病隔离点,囤积了一些克治疫病的药材,同时编写了疫病卫生防御手册发放下去,让全民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时间已经转到了永泰四年的五月,邯素在从北城回到了南城,经过这几年的筹备,大玥朝迁都北城的前期选址、测绘、设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他的亲自督办下,第一批草图已经截稿,这次带了回来。
御书房内,璞楚棣难得露出笑容,从去年江南的水灾,到今年中州的瘟疫,大玥朝死了几十万人,这接二连三的天灾比战争更为惨烈,不得不让璞楚棣联想到了南城下挖空的根基,迁都北城势在必行,赶快抓落实。
工部尚书赵武善这些年一直跟在邯素在身边,此次北城选址、测绘、设计等工作他都全程参与了,被邯素在超然的才华所折服,成了邯素在的死党,自然而然知道邯素在的想法其实就是皇上的想法。再说,如果自己身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能将这些纸上的宏伟蓝图落到现实,自己的名讳一定会在大玥建筑史上留下一记重笔,说不定还会名传千古。于是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主动帮璞楚棣探路,将迁都北城的议案提了出来。
璞楚棣正在苦于怎样将迁都北城的事提上议事日程,工部尚书赵武善开了口:“启禀皇上,微臣有事想提禀皇上。”
“赵爱卿请讲。”
“启禀皇上,高祖皇帝在世时,曾想过要把都城定在北城,但是当时北掠残劣经常犯边,而南城距离北方边境有较远的距离,防御上较占优势,于是掘洼地填土石,在南城建造了现在的都城。但高祖皇帝认为:南城皇宫‘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且南城外一道江水,乃至天险,如若遭遇特大洪灾,江堤毁坏,江水入城,后果不敢设想。微臣以为:洪水无情,前不久苏州、松州、嘉定、湖州发生的洪灾,皇上是知道的。如今洪灾、疫灾横祸大玥,大玥黎民百姓死伤数十万,并至粮仓匮乏。大玥从建朝以来,粮食的主要来源依靠江南,但如今江南遭遇水灾后,粮食生产恢复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但看北城,三面环山,地基坚固,前有腹地沃土,且河流纵横,是大规模发展农耕,补给大玥粮仓匮乏的一个合适地点。所以微臣斗胆进言:请皇上完成高祖皇帝遗愿,迁都北城,以御驾之身亲镇北城戍边,大力耕作北城沃土,为大玥黎民百姓谋福谋利。”
听完赵武善的话,璞楚棣心里真是爽歪了。好家伙赵武善,你真是太有才了,居然搬出了高祖皇帝遗愿,要朕以御驾之身亲镇北城戍边,大力耕作北城沃土,为大玥黎民百姓谋福谋利,你真是太有才了。朕要忍住,朕要先看看满朝文武百官怎么说。
“各位爱卿,听了赵爱卿的提议,你们有什么看法?”
户部尚书魏德光听了赵武善的话,心里极度不爽,向来土地、货币、财政、税赋这些都是户部管的,你一个工部的越权也越得太远了吧。你说的到轻巧,迁都,迁都不要钱呀?于是说道:“启禀皇上,在微臣看来,定南城为京都,是高祖皇帝亲自做的决定,怎么能说搬就搬?如今大玥朝刚刚经历了水灾和疫灾,定当修生养息,集中精力抓农耕建设,此时来提迁都,这不是往黎民百姓身上加担子吗?所以微臣以为:赵大人的提议实属不妥。”
死魏德光,你唱个什么反调?朕平时差钱用的时候想你说话你不吭一声,今天不要你说话时你插个什么嘴?璞楚棣心里的兴奋劲一啪啦掉到了脚底板,又不好直接发火,便对着满朝文武问道:“各位爱卿,你们听了李尚书和魏尚书的提议,有何看法?”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魏尚书所言极是,如今大玥刚刚经历了水灾和疫灾,定当修生养息,集中精力抓农耕建设,此时来提迁都,不妥。”
“微臣复议。”
“微臣复议。”
“微臣复议。”
“微臣复议。”
.............
听见朝堂下一大群的朝臣赞成魏德光的提议,璞楚棣心里烦躁到了极点,实在忍不住了,对着朝堂下喊了一声:“好了,今天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众爱卿还有事提奏吗?有事提奏,无事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