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技术引进的核心
辰语2025-11-14 18:381,653

搬家那点新鲜劲儿还没捂热乎,陈凡就被更猛的工作浪潮给淹没了。厂里专门给项目组腾出来的那间大办公室,现在堆满了从西德运来的技术资料——几十个大木箱摞得跟小山似的,乍一看还挺唬人。

"好家伙,这得看到猴年马月去啊?"组里最年轻的小王扒着箱子缝往里瞅,眼睛都直了。

陈凡没吭声,随手撬开一个箱子,浓郁的油墨味扑面而来。里面全是装订精良的德文图纸和技术手册,纸张厚实得能当砖头使。他随手翻开一页,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曲线图和看不懂的复合词,顿时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

作为厂里任命的项目实际负责人,陈凡心里跟明镜似的——眼前这堆"洋文天书",关系到全厂未来十年的发展命脉。他深吸一口气,从箱子里抱出最厚的那本系统总图,在会议桌上哗啦一声摊开。

"都别愣着了,“他挽起袖口,”咱们这就开始‘啃硬骨头’。"

这一啃就是昏天黑地。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墙上挂满了临时绘制的系统框图。最要命的是语言关,虽说陈凡的英语底子不差,可面对这些专业到极点的德文术语,还是经常抓瞎。

"张工,您给瞧瞧这个,"陈凡指着液压图纸上一行标注,"Hydraulikaggregat mit Druckübersetzung,字面像是‘带压力转换的液压组件’,可咱们常规液压站哪有这个说法?"

张工推着老花镜琢磨半天,无奈地直摇头:"德文这玩意儿真是两眼一抹黑。看结构图倒像是带了蓄能器的增压单元,估计是给轧机瞬间发力时备着的‘后手’。"

这样的难题一个接一个。有时候为了一个生僻术语,整个小组能争论半宿。有老师傅被复杂的控制逻辑搞得头昏脑涨,忍不住抱怨:"这洋鬼子的图纸画得跟蜘蛛网似的,比咱那套继电器控制复杂一百倍!真要出了故障,修都没法修!"

陈凡倒是不急不躁。他心里清楚,要想吃透这套八十年代的先进设备,就得经历这么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他索性把自己活成了团队的"活字典"和"翻译机"。

每天雷打不动安排两小时德语突击,他把查明白的专业术语做成小卡片,带着大家死记硬背。有年轻技术员背得头晕眼花,他就在旁边打气:"当年我学俄文技术资料,光专业词汇就抄了三个笔记本。现在这条件算好的了,至少还能找到德汉词典。"

他把整个系统大卸八块——供电、液压、传动、控制、检测,每个模块指定专人负责。要求简单粗暴:"就是把图纸嚼碎了咽下去,也得把原理给我整明白!"

晚上的技术研讨会成了最热闹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负责传动的小李在黑板上画齿轮比计算公式,搞液压的老赵举着原理图比划油路走向,而陈凡就抱着那本砖头厚的总装手册,随时准备答疑解惑。

"等等!这个伺服阀的反馈回路有问题!“有天深夜陈凡突然拍案而起,把正打瞌睡的小王吓得一激灵,”原文写着'Vorschub dynamisch geregelt',意思是动态调节送料!不是匀速推进,要根据轧制力实时微调!"

他激动地抓起粉笔在黑板上演算:"就像老师傅凭手感控制进给量,只不过现在用传感器代替人手!明天重点研究这个力反馈模块!"

最让人服气的是,陈凡不仅自己学得快,还特别舍得下工夫。经常深更半夜还能看见他猫在办公室,就着台灯的光线逐字逐句啃资料。第二天准能拿出写满批注的中文讲义,连复杂的控制逻辑都用通俗比喻讲得明明白白。

"陈工,您这外语是咋学的啊?"有次午休时小王忍不住问。

陈凡从图纸堆里抬起头,眼底带着血丝却闪着光:"哪有什么窍门。就是对着词典硬啃,遇到不懂的就标记出来,攒够十个问题就去请教厂里的德语翻译。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能跑三趟翻译科。"

三个月下来,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原来看到PLC梯形图就头疼的老师傅,现在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年轻技术员谈起伺服控制也能头头是道。有次德方专家来厂里做初步交流,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团队提出的问题都切中要害。

"陈,你的团队很专业。"专家临走时竖着大拇指说。

陈凡只是笑笑没说话。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达到这个"专业",团队熬了多少夜,翻烂了多少本词典,在图纸堆里摸爬滚打了多少个日夜。

现在的他,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技术尖子。当他在研讨会上条分缕析地讲解系统原理,当他在图纸前精准定位技术难点,当他带着团队把晦涩的德文资料变成可行方案时,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年轻人已经成了项目组当之无愧的技术核心,是带着大家穿越技术迷雾的领路人。

继续阅读:第112章 语言的优势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四合院:从技术员到人生赢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