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成立的“技术消化小组”刚搭起架子,麻烦就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那几十箱从德国运来的技术资料堆得跟小山似的,随便翻开一本,满眼都是看不懂的专业词、绕来绕去的逻辑图,还有完全陌生的设计思路。组里的人员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几个肯钻研的年轻技术员,连两位资历深、以前对陈凡评工程师这事儿不太服气的高级技术员吴工和郑工,也被塞了进来。
第一次开项目会,气氛就紧张得能拧出水来。
陈凡把连夜赶出来的学习计划和分工方案刚贴在黑板上,吴工就推了推眼镜发难了:"陈副组长,你这计划是不是太冒进了?光翻译完这些资料就得小半年,还要理解消化?等德国专家都到厂里了,咱们还在这儿抓瞎,脸往哪儿搁?要我说,挑重点的先看,其他的往后放放。"
郑工也赶紧帮腔:"是啊小陈...副组长,知道你年轻人有冲劲,可这事关系到全厂的生产线升级,不能贪多嚼不烂。有些技术咱们底子薄,硬啃也啃不动,还不如等专家来了跟着学。"
这话里话外,透着股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
陈凡没急着反驳,走到黑板前指着系统总图上一个关键模块:"吴工、郑工,咱们就事论事。比如这个‘液压AGC厚度自动控制系统’,要是咱们不提前把它的控制模型和算法逻辑吃透,等安装调试时厚度出现波动,咱们是干等着德国人来修,还是自己能有点谱?"
这话直接把两个老技术员问住了。他们习惯了按现成的图纸干活,对这种深层的控制理论确实心里发怵。
陈凡扫视全场,声音沉稳有力:"各位,厂里把咱们聚到一块儿,不是让咱们当翻译,更不是给外国专家打杂!咱们要的是‘消化吸收’,要把人家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这就得咱们既知道它怎么用,更得明白为啥这么用!困难肯定不少,可要是咱们自己先怂了,干脆现在就把资料原封不动退回去!"
他顿了顿,语气更坚定了几分:"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进度可以调整,难点可以集中攻关,但绝不能抱着‘等靠要’的心思!从今天起,咱们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学生!谁有不懂的大胆问,咱们一起琢磨!我英语还算凑合,最难啃的硬骨头我来!但我啃下来的东西,保证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咱们要的不是个人逞英雄,要的是整个团队齐头并进!"
这话说得实实在在,既表明了态度,也拿出了担当。
几个年轻技术员听得眼睛发亮。吴工和郑工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虽然面子上有点挂不住,可也不得不承认陈凡说得在理,更何况人家主动把最难的活儿揽过去了。
"那...就先按陈副组长的计划试试吧。"吴工最终闷声表了态。
这场硬仗就这么打响了。陈凡真是拼了命,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锁门离开。他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核心技术内容翻译理解后,都用大白话做成讲义发给大家。讨论问题时从来不说“你们该怎么着",总是"我的理解是...""大家看看这儿是不是这个理儿”,营造出平等交流的氛围。
遇到技术争议,他从不独断专行,反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有时候还组织小型辩论会,在思想碰撞中找最优解。分配任务时也公道,让每个人的付出都看得见。
慢慢地,团队味道不一样了。刚开始那点隔阂和质疑,在日夜并肩作战中渐渐融化。大家都被陈凡那股子专业劲儿、学习韧性和毫无保留的分享精神打动了。连吴工和郑工也开始主动参与讨论,有时还会放下身段向陈凡请教问题。
眼瞅着这个年轻人不仅把最难的技术关卡一个个攻破,还能把团队拧成一股绳,组里人都心服口服。当他站在黑板前条分缕析地讲解系统原理时,当他通宵达旦把天书般的德文资料啃透还细心做好批注时,当他巧妙化解组里因技术分歧产生的矛盾时...他的威信,就在这点点滴滴中树立起来了。
现在的陈凡,不再是那个光靠技术天赋的单打独斗者,而是真正成长为了能扛事、会带队、懂得凝聚人心的项目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