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继兄和继妹(14)
暴走的狐狸2025-07-28 19:032,379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

  ②鲜:少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解读

  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那些巧言令色之人,总会巧妙地给自己穿上一套华丽的外装,用以迷惑他人。不管是为了博取上司欢心以谋提升的机会,还是为了讨取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抑或是哄得亲友高兴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都会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拿出来掩人耳目。这些人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他们花言巧语、和颜悦色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贪婪自私的心和肮脏卑劣的灵魂。若非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些小人才没工夫给你赔笑脸说好话呢。

  花言巧语没好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这种人照样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呢?花言巧语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事实上,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别人赞美、夸奖和奉承,只是各自喜好的程度不同而已。比方说,有些做领导的人,就喜欢自己的下属拍马屁,下属们拍得越响他们就越舒服。倘若有哪个下属说话有些直接或是有点儿不顺耳,轻者给人家“穿小鞋”,重者会动人家饭碗。也正因如此,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说漂亮话、谎话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谁都喜欢好的东西,这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弱点。正是这种人性弱点,才为巧言令色者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然,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一副好的口才是不行的。但是,好口才与巧言令色不同。好口才是一种据理力争,所列观点都有理可依,其目的是辨明真理、说服他人、达成沟通与合作。无论内容还是目的,都是真实和善意的。而巧言令色只是利用花言巧语达到某种鲜为人知的目的罢了,这种行径根本就是虚伪和丑恶的。

  孔子之所以痛斥花言巧语,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花言巧语的丑恶本质,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春秋时期,齐桓公因管仲的忠谏直言称霸于诸国,晚年却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终。管仲在临死之前就曾告诫齐桓公道:“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为人冷酷无情;开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其心叵测;竖刁甘受阉刑,私欲之心昭然若揭。此三人皆为不仁、不孝之徒,他们为了逢迎君主,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千万不能重用。”可是,他们的马屁拍得太到位了,齐桓公还是未听忠言任用了他们。结果,齐桓公刚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无诡犯上作乱,将其尸体置于床上两月有余才装棺入殓。装殓之时,其尸身早已腐烂生蛆。而此后的齐国,则陷入长期的内乱。

  在现代社会,作为大权在握的官员和公司的领导,要对巧言令色者高度警惕。要注意下属的言行,只有看清其真实的意图,才不会被那些华丽的表象迷惑,才不会因偏听偏信而失败。同时,自己也要身体力行,为下属们作出榜样,这样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事业的壮大。

  孔子此语,意在告诫他的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若是利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就是为假作恶,这样做是无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时,他期望弟子们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部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

  ③传:老师讲授的功课。

  翻译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继续阅读:第二百零四章 继兄和继妹(1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快穿:主神黑化悠着点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