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事成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也越冷,年关也近了,而流民后续也入陈酒酒所预料的那样,在府城内短短半个月就发生了三起流民入室伤人事件。
进而在这关键时期,不知怎么的,竟然传出了赈灾粮已经没了的消息,这引起了更多的流民不满,天天堵在城门口,高声谩骂县令和知府贪墨朝廷赈灾粮,视人命如草芥等等,什么难听捡什么骂,就算被衙役们赶走了,不到片刻功夫就有聚集在了城门。
而在这个时期,大棚里的茄子也到了开花坐果期了,由于条件有限,产量连现代的一半都不到,不过物以稀为贵,对此陈酒酒已经很满意了。
大冬天的有茄子这样反季节蔬菜,真够新鲜,因为有救大棚于危难的人情,赵秦再一次成了张家湾的常客,而这一次,陈酒酒没了冷落他的理由。
年关将近,谷涛与张娟儿的婚事程序也走的差不多了,那五两银子的彩礼也是在娟儿爹的明里暗里的提醒下,早早的送到了张家,娟儿爹拿出三两,在娟儿婚期前边儿,将大林村的王家姑娘接了回来,摆了两桌酒席,宴请了四邻亲朋,便算是将张磊的婚事办了。
今日是张磊陪他媳妇儿回门的日子,陈酒酒知道谷涛着急婚事,也就趁机将自己的打算说了——谷涛即将成婚,那就不能整天的被铺子困住了,婚期前后半个月不必日日去铺子里,好好的准备婚事,在家陪陪娟儿。
其实,陈酒酒没说的话,谷涛也明白,娟儿爹是个得陇望蜀的性子,若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做个假象,这老头子必定会想着法儿的敲诈谷涛,也只有让他觉得因为谷涛结婚的关系,不得陈酒酒重用了,才能杀一杀他的贪婪。
因为纳吉那天,按照民间的惯例,都是拿大鹅代替大雁,可谷涛那天带了一对大鹅过去,还愣是给娟儿爹给嫌弃了,说是按照谷涛的身份,就该用大雁才显得有身份,挑刺了半天才收了鹅。
送走了谷涛,陈酒酒便又带着张镯去查看即将采收的茄子,赵秦好奇的非要跟着,待看到大棚里生机勃勃,挂满了枝头的茄子,那是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陈酒酒不理他,给张镯解说了茄子做果期的注意事项,那赵秦回过神来,蹭蹭的跑过来,一把将张镯挤到一边,双眼放光的问:
“我说,还有什么是你种不出来的吗?”
他真是太佩服这个女人了,简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甚至觉得这年轻的女人,比自己老子都厉害。大冬天的种茄子,他老子也试过,可就是没种出来。
“我没你说的那么厉害,只是琢磨的多而已。”陈酒酒如此解释,对这个少爷,她还是能避就避,不过也不敢躲避的那过分,怕会适得其反。
赵秦才没想那么多呢,他为了能惊艳住老子,那就算是脸皮厚到城墙那么宽,那也是不在乎的,况且,他自己也是乐在其中——他老子赵晶对嫁接术也不是很懂,经常要向自己这个三脚猫功夫的人问点啥,每当这个时候,赵秦心中就有种无限的优越感,那种感觉,不要太爽哦。
赵秦挥挥手,“你别敷衍我好不好?这些东西可不是谁都懂的,就我家老头子,你也应该知道他在种地这一块儿已经很厉害了,可和你一比,我觉得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你这夸奖,我可不敢当。”陈酒酒赶紧阻止他的胡言乱语,这小子说话嘴巴就没个把门的,这话是能乱说的吗?搞得不好是要给自己招灾的好吧。
张镯再一旁咯咯的笑起来,说道:“婶儿就是谦虚。”
这话惹的陈酒酒一眼瞪过去,倒是让张镯笑的更欢了,赵秦蹬鼻子上脸,接过话头:“你看,镯子都觉得我说的对。”
陈酒酒懒得理他,转身就出了大棚,小镯子一见,立马就跟了上去,一边喊道:“婶儿,你等等我。”
赵秦莫名其被被冷了一下,站在大棚入口处,觉得有些懵,这时正好李花打他面前过,被他一把拦住,问道:“陈酒酒最近怎么了?我怎么觉得她和以前不一样了?”比那阵子故意敌视自己时还要奇怪。
李花自然是知道陈酒酒的心事的,便一五一十的和赵秦说了,还道:“你说这当官的是怎么想的?这么好的事摆跟前了,竟然还觉得是陈酒酒瞎折腾,真是糊涂的紧,也难怪到现在都解决不掉流民闹事的问题。”
这话说完,才猛然醒悟眼前的这个,好像就是个官家人,自己说这话真是不合适,便借口要忙地里的事走了。
赵秦听了甚是气愤,骂那县令昏庸糊涂,放着大好的升迁机会不要,真是傻的可以,一面就急急的骑马走了,向衙门的方向去了。
对,他要这个女人,狠狠地欠自己人情,然后教自己嫁接术。
转过天,县令便派了人要请陈酒酒夫妇过衙门一续,商谈山岗过户以及流民安置的问题。
这消息传来,陈酒酒还有些不相信,觉得这县令怎么就一下子想通了,不过也顾不得了,忙收拾了一番,和张山赶着羊车到了衙门。
经过守职衙役通报,张山夫妇很快就被带到了县衙后院,县令大人的住宅所在。
“哎呀,是我糊涂了,竟然现在才想明白张夫人的好意,惭愧惭愧,快请进快请进!”县令大人是个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人,他一见张山夫妇进来,就亲自迎了上来。
张山和陈酒酒忙见礼,才在县令的热情招待下落了座。这县令也是人精,他先是抱怨了一下世道不太平,他这个官难做,才将话题转到了安置流民的事上,陈酒酒表示自己最大限度的可以安置十户流民,那府州统共派下来的安置任务也不过是二十户,如此,倒是卸了他这个老县令一半的压力。
老县令很是感激,一面说着一面就站起来,给张山夫妇两作揖道谢,“某代那十户流离失所的百姓,多谢二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