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缘闻言,连忙起身,带着周大强、柳毅、陆峰三人,快步朝门口走去。
这时,马三千已经来到门口,拱手抱拳道:
“李老弟,幸不辱命,你的货,我全部送来了。”
“劳烦马哥亲自跑一趟,小弟我实在是愧不敢当。”
李修缘同样拱手抱拳,对马三千客气道:
“马哥,快快店里请,后面的事交给周经理他们就是。”
随即,李修缘对周大强三人吩咐道:
“你们三个看着卸货,我陪马总去店里坐回。”
“李总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三人异口同声的应道,然后,指挥工人卸货。
李修缘和马三千走进店里。
马三千环顾了四周一眼,望着空荡荡的店铺,心惊不已,下意识的问道:
“李老弟,之前的那些货,你全部卖完了?”
“托马哥的福,最近的市场反响不错,一不小心就脱销了。”
李修缘笑眯眯的说道。
然后,帮马三千拿了一瓶矿泉水,顺便还把早已准备好的十八万现金摆在桌上。
“马哥,这是之前的十八万货款,麻烦你数一数。”
“这有什么好数的,你的为人,我还信不过吗?”
说着,马三千拿起桌上的一个塑料袋,顺手将钱装入其中。
随即,放在自己身侧,咧嘴一笑,看向李修缘。
“李老弟,你还真是让我刮目相看,老哥不服你都不行。”
“哦,此话怎讲?”
李修缘坐下后,掏出香烟,给对方让了一根。
马三千接过香烟,点上,背靠在沙发上,认真的说道:
“你是我见过的批发商中,最厉害的一个。不过,这生意好了容易招人眼红,你得多加注意才是。”
“多谢马哥提醒,只要你不把我的设计图泄露出去,就算有人眼红,也是干瞪眼。”
关于生意太好,遭人眼红的这件事,张丽丽也提醒过李修缘。
但这不是他担心的问题,他最在乎的设计图纸。
说白了,最难把控的人是马三千,而非他人。
李修缘不怕自己的产品被人模仿,凭借他两世为人的记忆,脑海中有成千上万种爆款产品,随便一种都可以让他赚的盆满钵满。
有人模仿,大不了重新生产另外一种产品就好。
但是!
如果马三千阳奉阴违,明地里给他生产,暗地里却帮别人生产同款商品,这才是他最大的隐患。
马三千干笑了两声,露出一抹老奸巨猾的表情,言之凿凿的说道:
“李老弟放心,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好人,可我有职业操守,尤其你的事,我保证不会泄露分毫。”
“如此甚好!”
李修缘嘴上这么应着,可心里对马三千不太相信。
这只老狐狸别看他对你毕恭毕敬,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可圆滑的很呢。
目前,李修缘的生意才刚刚起步,只能看到一丝好的苗头。
若是日进斗金,销量突破百万之际,你看看马三千会不会心动?
“不行,我必须尽快把所有产品的外观专利申请下来才行。”
李修缘之前为了稳住马三千,说过自己有外观专利的事,可他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注册。
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日,他已不是半个月前的那个醉汉赌徒了。
他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运作这件事,申请外观专利刻不容缓。
“马哥,等你回去之后,记得再给我按照这个标准生产同等数量的洋娃娃和小汽车,结款同上,没有问题吧?”
“哦?这批货你打算几天销完?”
马三千心中一惊,照此下去,他的生产速度都快赶不上对方的销售速度了。
他甚至在考虑,要不要再进几条流水线设备?
李修缘伸出右手,淡淡的说道:
“快则五天,慢则十天。”
“好,我保证在五天内生产出同等规格、数量的产品。”
马三千保证道,生意上门,他自然不会拒绝。
李修缘拱手说道:
“那就多谢马哥了!”
“李老弟客气了,咱两谁跟谁,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突然,马三千神情一顿,话锋一转,笑眯眯的说道:
“李老弟,老哥我最近弄来了两瓶好酒,改天把杜局和张总约上,怎么一起喝两杯,如何?”
“嗯?”
李修缘为之一愣,眉头一挑,怔怔地看向马三千。
这老狐狸怎么突然想起约杜民生了?
看来这才是他今天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不由得问道:“马哥,喝酒是假,约杜局是真吧?”
“嘿嘿!”
马三千干笑了两人,总给人一种笑里藏刀的感觉。
李修缘顿感浑身不自在,板着脸说道:
“别跟我嬉皮笑脸,有事说事,只要我能办到定会帮你这个忙。”
“那我就不客气了。”
“客气个屁!”
正如李修缘心中所想的那样,马三千的目标正是杜民生。
“李老弟,实不相瞒,我小舅子和他老婆也是警察,两人工作八年,结婚三年了,由于工作原因,膝下无儿无女,家里催的有点急……”
“马哥,帮人生娃的事,杜局估计办不了?这得去医院才行。”
不等马三千把话说完,就被李修缘打断了。
心想:这两口子生不了娃,不去医院看病,找杜民生干嘛?人家又不是种猪。
马三千突然一愣,没明白李修缘话里的意思,哀叹了一声,道:
“哎呀,李老弟,你让我把话说完嘛。”
“好,你说,我听着。”
马三千继续说道:
“他们虽然同在金城区域内工作,可我小舅子在县上,而他媳妇在区上。两人聚少离多,有时一个月都见不到一次面,这好不容易见面一次吧,还被各种任务耽搁了。”
“上次我见你和杜局熟络,你看能不能活动一下,我不奢求把他们能调到市里来,也不奢求他们能够进同一个单位,只求他们在晚上下班的时候,能够一同归家就好。”
讲真的,这种现象在好多基层都有出现,由于工作原因,夫妻相隔两地属于常态。
尤其在九八年,这个交通和信息都不便利的年代。
那些新婚夫妇,因为聚少离多,而离婚的笔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