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随着太阳逐渐落下,晚霞遮盖了整片天空。大街小巷里都传来着一阵阵儿童的欢闹声,此时正是学校的学生们下课放学的时间,家长们带着小孩,推着的自行车篮里放着刚买的菜,纷纷回到了自己家中,享受着一家人的幸福时光。
杨峰自然也回到了家中,看着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媳妇,再看着开心地向他扑过来要抱抱的女儿,顿时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
和女儿又再次躺倒在地玩了一会儿游戏后,他靠近了媳妇,搂着她的腰,用低沉的磁性声音吐露出自己的心声:“有你们真好。”
窦晓玲被他突然一抱,差点被吓得原地蹦了起来,但又听到他这么一说,浑身上下只觉得如同浸透了蜂蜜水一般,甜甜的,腻腻的。
她抿了抿嘴,没有接话,只是在择菜的时候往他身上凑近了些,让自己的背后感觉到了厚重的倚靠。
……
吃过饭后,见曼曼自己玩得正欢,杨峰跟窦晓玲说起了今天上午那位王老板的事情。
“我觉得咱们闺女完全可以报个私立学校,现在私立学校的老师工资都比较高,而且教学环境也更好,所以能挖来一些刚毕业的名牌大学生,他们比起那些公立学校的顽固老教师思想更深远,眼界也更开阔。”
窦晓玲偎依在杨峰的胸口中,听他一一细数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对比,觉得他说的也不无道理。
但是毕竟不是政府举办的学校,能不能真的把曼曼教好,自己还是有点不放心。
“我今天让大哥去问过大姐了,估计过几天就能来答复我。她在教育系统内,对这方面应该了解得挺多,听听她的意见,我们再商量,好么?”窦晓玲抬头,希望杨峰支持她的想法。
杨峰想了想也是,反正距离曼曼幼儿园毕业还有段时间,是应该找个更熟悉内情的人了解清楚。
何况这时候的学校,普遍都是要上学前班的,这事也不用太急,于是杨峰点了下头,表示自己赞同了窦晓玲的意见。
“不过咱们闺女是不是可以先去报点兴趣班啥的?平时可以培养一下她的课外爱好,也提高一下综合素质。”杨峰对媳妇儿问道。
窦晓玲深表赞同,并且对心心念念的舞蹈班再次提出了推荐。
“我觉得可以去看看,我那天回来正好遇到,对面街的李大嫂从少年宫接她女儿回来,她们报的是芭蕾舞班,据说可多人去报名了,排都排了三个班的队!”
杨峰听得莞尔一笑,看来自己媳妇对于舞蹈还真是喜爱啊。
不得不说,受到老大哥的影响,国内现在对于芭蕾舞的追捧是与日俱增,每个有条件的家庭都以学芭蕾舞为傲。
但是杨峰知道,芭蕾舞如果训练不好,是很有可能受伤的,自己没确认好老师的能力之前可放不下这心。
想到这里,他还是决定,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少年宫看看再说。
……
次日,杨峰出门前特意嘱咐窦晓玲下班赶紧回家,并且多买点菜,做顿丰盛点的晚饭。
窦晓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问他却也不肯解释,只是一直说到时候就知道了,只能推测估计是家里要来客人了,于是应诺下来,便看着杨峰上班了。
傍晚时分,日落将落。
“今天在幼儿园,老师教了你什么呀?”窦晓玲在幼儿园门口,看到曼曼伸长了脖子在等待自己,笑着过去牵着她的手,问道。
曼曼开心地回答:“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水果!”
“有菠萝!有哈密瓜!有榴莲!榴莲有很多很多很尖的刺!这么长的!还有……还有菠萝蜜!妈妈你知道什么是菠萝蜜吗?”
下班后的窦晓玲依旧是先去接了曼曼放学,但当她即将回到家门口时,却看到杨峰一直站在门口没有进去,似乎是在等着她娘俩归来。
看到自己的媳妇和乖女儿走近,杨峰快步走了过去,阻止了她们继续往前回家的步子,拉着媳妇的手,微笑着说道:“来来来,我带你们去个地方。”
窦晓玲和曼曼相视一眼,均是心中不解,有什么地方需要现在就去的吗?这饭都还没吃呢,菜也还提在手上。
虽然脑子里是这么想,但出嫁从夫的思想使她没有多问,只是乖乖地牵着女儿的小和丈夫的大手,跟着杨峰绕过了家门,前往了另一个地方。
沿着大马路约走了十分钟左右,接着绕过了两个弯,他们来到了一处小区门口前面,这小区距离他们原来的住宅也就隔着两条街,但光看外墙的装修就明显上了不止一个档次。
看到窦晓玲犹豫地牵着曼曼在高档小区门口前,不敢继续前进,杨峰笑着为她们解释。
“前阵子咱们不是说要搬家嘛,我工作比较忙,所以委托了老白帮我找了一下附近有哪些房子出租,或者低价卖也行。”
“老白的能力的确一流,不费多少功夫就给我找到了好几套,我们对比了这些房子,最后考虑到还得离原来的地方不能太远,曼曼得上幼儿园和学校,咱们也要就近上班,所以这个小区就成最佳选择了。”
杨峰一边解释,一边稍微用力地就把窦晓玲牵了进去,曼曼毫无心机地迈着大步子跟在父母身后,一只手牵着窦晓玲,另一只手忍不住拨弄小区里的花花草草。
“碰巧的是,这屋主刚装修好,家具电器都买好了,准备这个月入住,就遇上了公司安排他国外出差,所以急着转手,我跟他商量了一下,签了五年的长约合同,到期后如果他不回国我们还可以低价优先购买。”
杨峰说到这里,笑了一下。
这个年代,人们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香”,而出国的机会更是让不少人抢破了头。
如果可以选择,相信大部分人肯定跟这个屋主一样,甚至连房租都不要,赶紧收拾行李准备走人,房子就交给亲戚朋友住,甚至扔着不管也觉得不可惜。
至于回来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这个时候能出国还愿意回来的,要么是真的抱着一个颗碧血丹心回来报效祖国,要么就是和自己一般,眼光长远,可以发现将来国内的机遇会比国外更多的人。
遗憾的是,在出国潮的早期,这两种人,都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