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蒙古轻骑兵被明军压制,多铎当即下令清军火铳兵开始列阵向前,随后这些清军火铳兵也排列着整齐的队列列队向前。
因为之前作战的时候明军火铳手可以压到距离三十步开火,而清军火铳手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多铎等人想出了一个应对方法。
那就是将满洲、蒙古射手中箭术精良的人挑选出来单独编为队,让他们松散列阵于火铳兵之前用弓箭射击袭扰明军,希望可以迫使明军不要靠的太近。
可以说清军无师自通了线列兵时代的散兵战术,散兵一般不在队列中,而是前出一定距离。通常枪法比较好,枪支精准度也高一些。
在排队枪毙时代,精确度不怎么高,队列步兵讲究的是统一听令开火。遇到对方前出的一两个散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打吧,一排步兵打一个浪费不说还不见得打得中,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进攻节奏,给了对面阵列步兵更好的机会。不打吧,自己这边是密集排列的阵列,对方散兵随便开一枪可能就打中一个。
虽然清军不懂什么是散兵战术但是他们使用的满蒙射手实际上就是起到了散兵的作用,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朱由榔作为穿越者知道世界发展的潮流。
他知道后世燧发枪必将代替火绳枪,所以在发展火绳枪的同时一直在命人研发燧发枪,其实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燧发枪称之为“自生火铳”。
朱由榔视察了明朝的燧发枪之后又将后世一些基本原理告知火器研究人员以及工匠,最终营田工场研制了出了新式燧发枪。
这些新式燧发枪相比之前的燧发枪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同时使用的是定装药包、颗粒化火药。并且朱由榔知道这个时代的火铳之所以打不准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膛线这个概念。
于是他特意交代了必须在枪管内划出膛线,这使得火铳制造的成本以及难度直线上升,但是等到最终火铳制造出来之后威力,精准度都完爆了现在主流使用的火铳,同时射程达到了惊人的300米。
要知道这个时代主流的火绳枪射程不过才150米到200米之间,而清弓射程是200到280米之间,如果没有新式燧发枪的话明军火铳手方阵要被白白打击将近一百米的距离。
最终营田工场全力生产了大约一千多支新式燧发枪被全部配发给了神机营中平时使用火铳最熟练的士卒,现在这些士卒也被朱由榔作为散兵使用列于阵前。
清军那些熟练的弓箭手们首先开始放箭,他们显然还没有适应火器时代的到来,每个人身上还穿着铠甲以保护自己。而明军这些燧发枪枪手们穿的是丝绸以及棉衣相搭配的衣服可以减弱弓箭伤害同时要轻便的多。
于是在双方火铳兵大阵对阵之前,双方的神箭手与神枪手开始了对决,不时有明军的火铳手以及清军的弓箭手中枪中箭倒下惨叫。
但是他们身后的同袍们毫不犹豫的继续前进,这个时候双方在训练军纪上的差距便显现出来了,明军火铳兵还在继续前进而清军的火铳手需要督战队用皮鞭抽打着才敢继续前进。
明军的散兵燧发枪手们随着距离的拉近更加闲庭信步般的在毫无干扰的战场上前进、装填、射击而清军弓箭手的伤亡越来越大。
清军将帅们更是在不可置信的一片哗然之中,纷纷选择了出动更多的骑兵去清除那些明军的散兵,用近战骑兵对付这些排成散兵线的步兵自然是最正确的选择。
但是显然明军并不会让他们如愿,随后明军的后续神机骑兵也纷纷出动,双方再度爆发了骑兵对战。当少数清军骑兵冲破明军骑兵阻拦冲到这些散兵身边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这些明军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举起了手中的火铳,这些火铳上的刺刀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寒芒。
明军这些燧发枪枪手们一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知道后退逃跑反而会死的更快于是选择了向前,最终这些清军骑兵不是被刺落马下就是被其他枪手精准射杀。
不过几个回合之后在后方的火铳兵线列方阵已经压了上来,给骑兵驰骋运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小,那些战马看着就像钢铁丛林一般的火铳刺刀开始纷纷不听主人的指挥到处乱窜。
于是不管是清军的骑兵还是弓箭手亦或者明军的骑兵与燧发枪手都退往了两侧,将空间让给了双方的火铳方阵,首先开火的还是清军的火铳方阵。
随着一阵爆豆一般的炸响以及遮住视线的浓烟明军前排火铳手被横扫倒下了一大排,但是与之前的战斗相同明军的火铳手还是在机械的向前。
等到双方再度进入三十步距离之内后明军的火铳手们面无表情的举起手中的火铳随即开火,由于明军没有长矛手所以火铳手更加密集,一波射击之后清军火铳的方阵前排已被打崩。
随后明军开始按照平时训练的流程机械的装填、点火、发射而平时训练的严格使得他们的动作整齐而迅捷,他们可以比清军开出更多枪。
当明军经过两轮开火之后,清军不但长矛兵已经被清扫干净就连火铳兵方阵也被打散,更为恐怖的是清军发现对面的明军开始将手中的火铳平举对他们发动了冲锋。
就像后世清军面对外国侵略军对射还能坚持,一到刺刀冲锋就会崩溃一样,现在这些清军绿营火铳手见到明军明晃晃的刺刀迎面而来当即崩溃。
在看到清军火铳方阵崩溃的一刹那朱由榔知道自己打赢了,于是他情不自禁的吟诵起岳武穆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听到朱由榔的吟诵,旁边的不管是文臣还是侍卫忍不住全部跟着吟唱起来,随即这些吟唱之声就像传染一般向外扩散慢慢的传遍了整个战场。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首传唱数百年的《满江红》在战场之上飘荡,明军士卒平时在训练之余那些说书人以及随军的读书人都会给他们讲述岳武穆的故事,《满江红》更是经典曲目人人会唱。
所以听着这首熟悉的词明军士卒向着华夏最凶恶的敌人发动了最后的冲锋,在他们面前这些凶残的敌人就像是待宰的羔羊一般被打倒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