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援朝拿着那瓶果汁,转身就往李子明的办公室走。
办公室里,李子明正在听钱卫汇报考勤制度的推行情况。
张援朝推门进来,把那瓶“甜心果汁”放在了桌上。
“这批货,我拦下了。”
李子明拿起瓶子看了看,又听张援朝解释了原因。
钱卫在一旁没有说话,他想看看李子明怎么处理这种生产与质量的矛盾。
“大刚觉得,这点差异客户察觉不到,应该马上发货,维护客户关系。”
张援朝补充道。
李子明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看向张援朝。
“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全部返工。不合格的产品,一瓶都不能流出去。”
张援朝的回答没有犹豫。
“我支持你。”
李子明看向钱卫。
“钱厂长,你安排一下,让生产线把这批货全部重新调制。告诉安平的代理,货要晚到两天,原因就是我们的质检没通过。这次的损失,算我的。”
钱卫点了点头,心里对这个年轻的厂长又多了一分认识。
等赵大刚和钱卫都离开后,办公室里只剩下李子明和张援朝。
“老李,我们不能再靠运气了。”
张援朝的表情很郑重。
“我们的质检,还停留在老师傅的眼看、口尝阶段。这次是我碰巧发现,下次呢?”
“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严格的、可量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李子明身体前倾。
“你说,怎么做。”
“我要成立一个独立的质量检测部。”
张援朝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
“从原材料进厂开始,每一批都要有取样分析报告。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要有明确的参数标准,比如温度、压力、搅拌时间,每半小时就要抽检记录。成品入库前,除了口感,还要进行微生物检测和成分稳定性测试。”
“我最近在看一些国外的资料,他们有一种叫ISO的标准体系。我想借鉴他们的思路,给我们峰牌,也做一套标准。”
“这套标准,要比国家现在的食品标准,更严格。”
李-子明听着张援朝的构想,胸口一阵发热。
这才是他想要的峰牌。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李子明当场拍板。
“这个质量检测部,你来当第一个部长。需要什么设备,你列单子,我亲自去批。”
张援朝重重地点头。
峰牌汽水厂最里面的一个仓库,很快被清空,挂上了“质量检测部”的牌子。
张援朝从技术员里挑了几个最细心、最有钻研精神的年轻人,组建了他的第一个团队。
新的制度很快下达到了生产车间,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什么?每批白糖都要化验?这不是耽误工夫吗?我们用了几十年了,还能有假?”
“每半小时记一次温度?我这手不是油就是水,怎么记?”
一个生产班组的组长,直接找到了钱卫的办公室发牢骚。
“钱厂长,您给评评理!张总工定的这个规矩,纯粹是折腾人!本来一天能干完的活,现在一天半都干不完。这不是降低效率吗?”
张援朝正好拿着一份采购单过来签字,在门口听见了这番话。
他没有进去,而是转身走回了车间。
他找到那个抱怨的班组长。
“王师傅,你跟我来。”
他带着王师傅,来到一桶刚刚搅拌好的汽水原液前。
他用烧杯取了两个样本,递给王师傅一杯。
“你尝尝。”
王师傅喝了一口。
“甜的。”
张援朝又指向另一杯。
“你再尝尝这个。”
王师傅又喝了一口。
“这个也甜。”
“味道有区别吗?”
“好像……没什么区别。”
张援朝拿出一支小巧的、笔一样的仪器,伸进第一个烧杯里。
仪器上显示出一个数字。
他又把仪器伸进第二个烧杯,显示出另一个数字。
“看到了吗?”
张援朝指着仪器。
“这两个样本的糖度,差了百分之三。第一个,是我们标准的甜度。第二个,就是会让口感发腻的甜度。你的舌头尝不出来,但仪器可以。消费者喝多了,就能感觉到差异。”
他又指着墙上的记录表。
“你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就能保证每一桶原液,都在这个标准的甜度范围内。出了问题,我们也能立刻知道,是哪一锅糖浆熬得不对,还是哪个阀门出了故障。”
“我们不是在折腾人,王师傅。我们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做的东西。”
王师傅看着张援朝认真的样子,又看了看那支神奇的“笔”,没再说话。
但抵触情绪依然存在。
这天,李子明巡视车间,正好看见一个年轻工人,草草地在记录表上划了几个勾,就准备把一批果汁装箱。
张援朝正好也在,他走过去,拿起记录表。
“你的取样瓶呢?”
那个工人支支吾吾。
“忘……忘了拿了。我看颜色都对,就……”
张援朝的脸沉了下来。
“重做。”
“张总工,这……这就为这点小事?”
“这不是小事。”
就在这时,李子明走了过来。
他没有批评那个工人,而是看向车间里所有的人。
“产量重要,还是我们‘峰牌’这两个字重要?”
他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嘈杂的车间。
工人们都停下了手里的活。
“我跟大家保证,因为执行质量标准而影响的产量,不计入你们的绩效考核。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
“如果因为不遵守标准,让一瓶不合格的产品流出这个厂门,从这个犯错的工人,到他的班组长,再到钱厂长,张总工,最后到我李子明,我们所有人,都要负责任!”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宣布。
“为了支持质量检测部的工作,我已经批准,从德国采购一台分光光度计,和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钱,我来出。我只要一个结果,那就是从我们厂出去的每一瓶饮料,都是最好的!”
“德国的设备”这几个字,让所有工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得多少钱?
为了几瓶汽水,用上这么金贵的东西?
所有的抱怨和不理解,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
张援朝的质量标准,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下去。
车间里,争吵声少了,讨论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