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词恳切,句句真切,海贵妃愣是没有从她眼中看出半分假意。
“如此便好。”海贵妃点了点头似想到什么这才又道:“你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回娘娘的话,臣妾离府多日,心中委实担忧王爷,所以此次前来就是向娘娘辞行的,明日臣妾便打算启程回南安!”丁无双俯身跪拜道。
闻言,海贵妃语气莫名“如此突然,不如多待几日再说?”
丁无双哪里还敢待下去,急忙道:“王爷的身子一向不好,臣妾想要尽快带御医回南安替王爷诊治,还望娘娘应允。”
话落俯身跪拜在地,她能感受到背上锋芒在刺的感觉,大约过了半晌这种感觉才渐渐消失。
“既然王妃归心似箭,本宫再做阻拦也不好,既然如此,那王妃就好生回去准备,有什么需要直接和欢儿说,她会替你准备好的。”海贵妃语气悠悠道,听不出丝毫异样。
“臣妾谢过娘娘,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丁无双谢恩道。
海贵妃双眸微合:“若无别的事情,你就先退下吧!”
对比,丁无双求之不得急忙应了声这边起身离去,走出门口,丁无双后背都湿透了,整个人就好似从水里捞出来的,差点站不稳,辛好身旁的宫女扶着。
这几天都在准备新皇登基大典,年号仪式等等都在商议中。乾清宫门外,守卫重重把控森严,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海晏一眼就看到了,这不正是他安排给昭华送饭的小太监么?心下有些担忧急忙上前去:“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可是公主又绝食了?”
“没有。”小太监上气不接下气道。
没有节食就好,在海晏看来昭华那丫头胆子小也做不出别的事情。当下就放心了。
“好了,她可是又闹脾气了,你告诉她,我今个下了值就过去看她!”
“不是,公主说要见大人,还说。”小太监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打断了。
“海大人,皇上传召你进去呢?”不远处新皇身边的大太监刘公公踱步走了过来。
海晏低头冲小太监道:“你先回去!”说罢便向着刘公公迎了上去。
“大人。”小太监面色有些慌张,不知怎的就想起今日昭华公主的样子,冷静异常,只说了一句,让海晏来见她,说不来这辈子就别想见到她了。
听着像是赌气的话,可是小太监听着却感觉不像是,心下着实有些忐忑,但是眼见着海大人进了乾清宫,一时半会儿怕是出不来,小太监只得无奈回去复命了。
储秀宫内,昭华听到小太监的回答,并未不满,也没失落,反而有种释然很平静的样子。
其实她原本不该让人传话见他,但是昭华还是对他有所期待,期待他一切都是迫不得已,期待他能给自己一个解释。
可是她也明白这一切都不过只是自欺欺人,海晏掌管禁军,若无他的协助,海贵妃等人做事怎能如此轻易。
“你能不能帮我拿一副笔墨纸砚?”昭华冲着一旁的小太监询问道。
小太监有些迟疑,不过转念一想海大人曾吩咐过,只是不允公主出这里,其余都没什么限制,而且看海大人对公主的样子,很是上心,想必对比也不会反对!
见小太监迟迟都未曾答话,昭华敛了敛眸:“罢了,不行就算了,你退下吧,本宫要休息了。”
“公主要求,怎能不可以?奴才这就去为您取来笔墨纸砚!”说罢小太监便踱步退了出去。
乾清宫内,众人为了个年号的事情争论不休,到了晚膳时分都未曾讨论出个结果,最后还是皇上看不下去了直接命令众人上奏折,到时候他再从中挑选。
这样总比这样无休止的讨论有效果的多,不过即使找到了解决办法,待众位大人出了乾清宫时,月已上柳梢头了。
当然皇上也曾挽留众人一起用完晚膳后再走,可谁有这个胆子能和皇上一起用膳,即使有这个胆子,怕是也会消化不良,所以众位大人即使饿的饥肠辘辘也都赶着回家吃饭。
海晏走出乾清宫本想着要去储秀宫,不过看了看时间这个时候过去怕是不妥,不管怎么说昭华公主还是个女儿家,这名节还是分外重要的。
殊不知就是他这一迟疑,导致二人多年分离,误会重重。
储秀宫内,烛火微微晃动,昭华提着笔久久未曾落笔,心中有许多疑惑,想要询问想要质问,可是却如何写不出来。
感觉写再多都是无用,可是若什么都不留,她的心又不愿,门外的敲门声缓缓响起,昭华知道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迟疑半晌终是落笔。
“与君相决绝。”五个大字跃然纸上,昭华当下了笔将烛火吹灭,这才转身离去。
那一页纸轻飘飘的,却承载着千斤之重的心思,所有的情都在这五个字中烟消云散,从今以后昭华与海晏之间仅存的只有仇恨。
燕京城门外,一辆马车停在不远处,当看到那一队从城内驶出的队伍时,这辆马车才缓缓动了起来,好似在等着一样。
南安王府的队伍行驶出燕京城三里外,中途停了一次,无人知晓,这马车没凭白多了一个人。
而这个人可以算得上是搅乱大秦四分五裂的人,可又有谁知晓她的初衷只不过只是不想父母枉死,却不知她的执念竟然使整个大秦处于风雨飘摇。黑与白,对与错,从来没有既定的界限,一切说起来也不过是时来时去,万物皆有定数罢了。
隆丰二十二年六月初一四皇子白言登基,改国号庆和,称庆和帝,登基大典定于庆和元年六月二十四。
庆和帝登基不到半月,边关便传来捷报,长安王设下空城计大破北戎大军。
至于前不久长安王生死不明被围困的消息岁的确是事实,不过后来华清假意投降将城中粮草运输城外,长安王与他里应外合最终将北戎大军围困在风云关,弹尽粮绝。
最终时机成熟这才攻城,最终北戎耶律将军为了不至于全军覆灭,只得开城投降。
其实白丁烨完全可以步步紧逼,只是大秦的兵士也都死伤大半,若再继续打下去无非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再说北戎也不止耶律将军带的那些人,继续打下去无休无止。
于是白丁烨决定接受北戎大军投降,不过要求是要签订修战合约,五年内北戎与大秦不得交战,若那一方违反约定,人人得而诛之,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信誉还是很受重视,不然就会收到天下臣民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