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杂记
贾飞2024-08-26 16:102,811

天府家风馆记

   惠风如茗,白云悠悠。江山如画,天府锦绣。芙蓉城内,白鸽飞翔于天。新都郊外,斑竹青青在野。状元杨慎旧址,宰相廷和故乡。见一处庭院,古色古香。灰瓦白墙,错落有致,是曰天府家风馆。缘是三级共建廉洁基地,依托升庵祠名胜古迹,发挥教育引导功能。虽几多波折,星雨兼程。历时越两载,辛丑岁中,玉汝于成。

   莲叶田田,绿水环绕。长烟一空,日和景明。轻上石阶,渐入馆内。展厅星罗,排列整齐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先贤家训,引以为源。红色家风,借以立德。当代家教,展示新风貌。时代新家,具有大影响。战地家书,壮家国情怀。升庵遗风,传杨氏后人。以史为镜也,借古而喻今。文以载道,德以服人。携清风徐来,润万物无声。

   开馆之后,集者如云。功效显著,好评如潮。京城有嘉宾参观,九州来干部学习。企业员工,常去培训。书院师生,到此熏陶。教学相得益彰,虚实启迪心灵。老少备宜,四海皆知。

   嗟夫。家风馆,家风之承载也。以馆作平台,借史为资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之生态,融入从严治党之布局。真可谓,优良传统,带进新征程。廉洁作风,弘扬新时代。是曰:文化,民族之魂。家风,社风之基。社风清澈,政风明朗。国运恒昌,人民所望。

宏德学校赋

龙门深处,紫霞飘扬。湔江之滨,桃李芬芳。三星堆遗址,璀璨夺目。古商州文化,绚丽辉煌。北街魁星楼,傲然挺立;南桥白东塔,风月沧桑。王城故地,川渝粮仓。天彭重镇,左都濛阳。

如此风水宝地,定将人杰地灵。选址清幽河畔,背靠僻静龙门。名曰宏德学校,希冀立德树人。星光灿烂,携梦远行。旭日东升,锦绣前程。四海学子,前来苦心求学。八方教师,在此讲授耕耘。悠悠校园,朗朗乾坤。自然生长发育,随性向善崇尚真知。审慎弘毅笃学,遗风巴蜀古韵。四好老师,人人以身作则。三力特色,个个有趣鲜明。学堂五声,声声最是洪亮。校园五精,精益还需求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者,静以修身无尘。因材施教,可情智共生。仁德校风,应培根铸魂。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创新精神。

人生一世,非学无以致远。命运半生,无志不能飞翔。孔夫子曾求师李耳,赞斯人为天龙。黄石公也指教张良,激小子近怒张。鬼谷子博学,培高徒众多,前茅是公孙鞅。庞德公重义,荐弟子无数,翘首为诸葛亮。师以弟子成才,而华夏扬名。弟以老师传道,共神州荣光。可谓:一生有二三,三生而万物。胸怀苍生,家国担当。宏德天下,盛世华章!

屏山书院记

壬寅十月,万物欣荣。好友陈龙,乃知名教育家,欲成立一书院,邀我取名。斯是幸事,不亦乐乎。

所谓书院,读书场所,交友平台。以书为载体,以院为凭依。以诚为首要,以信为前提。聚天下之才子,邀四海之兄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所思所想,幸甚至哉。忆过去,往事浮现。自豪于先祖事迹,感慨于世态万千。渠县僻壤,贵福小镇。贾氏家族,文脉深远,家风浩荡。当地盛传,一门七进士,三代一翰林。翰林名秉钟,殿试之上,面见天子,荣受好评。自此声名远扬,文章盖世。选馆一年,翰林毕业。下放山西,主政盂县。为官清廉刚正,从教提拔后生。常为子民请命,多替百姓泽福。闲时,撰写诗文,整理文集。致仕之后,退居山野,新修屏山书院,教授孩童,培养才学之士。堂前不种花,桃李满天下。可谓一方大儒,绝代英才。

曾经锦官城,当今西蜀地。欣闻书院新建,坐落成都,取名在即。遂有感于贾氏文风,自豪于翰林祖德。建议用名屏山,沧海开屏,喜见泰山。呜呼,锦江之河,千帆万里。天府大道,锦绣前程。

张调研记

   张调研,坐屏山而观天,天之大,无穷矣。以己之心,而判命运之波澜。弱,则思强之所变。穷,则思富之所难。低,则思进取之艰。

   张调研,三寸之电话,遥控天地之浩瀚。四海也,兄弟。五湖也,朋友。然,遇之大事,则无限悲欢。论交情,时人却常思交换。谈交易,可惜囊中寒酸。望长江之汹涌,登高楼而感叹。张调研,调研宇宙之浩渺,大话寰宇之无限。于是乎,坐而论道,英雄气短。

   张调研,凌云之木,常被低贬。他朝若得鸿鹄志,众人惊呼,大鹏扶摇,直上万里之云端。

   

   

   

   

   

   

   

   

晨读记

晨读,析二苏,虽同根而生,但文风大不同。苏轼之文,言之有物,论之有理,读之有情。苏辙之文,理大于文,论多于情,铺张于费,如壮牛之骨,虽有肉,但硬之太过。两者,不可同语焉。

苏轼有一恩师,由梅尧臣荐,是为欧阳修。苏辙有一恩公,其写文自荐 ,是名韩琦。欧公,韩公,均为晏殊弟子。以此类推,二苏为晏殊徒孙也。晏殊还有一徒,名为范仲淹。范仲淹有一门生,宰相王安石是也。王安石与苏轼,虽政见不合,但又同归于词宗。此之为文坛,亦是大宋之政坛。

读文,应见其文之外。吟诗,应探其诗之内。赏词,应观其词之左右。文不是文,诗并非诗,词亦不是词。文人之意,不在文,在乎天地之间。可之谓读书之道,为文之道也。

读欧公文记

欧阳修,文章之大家。诗能书其心,文能发其意,词能绘其情,自然无雕琢,深刻而浩远,肃然起敬。

秋声赋,为其名篇。看似写秋声,肃杀之万象,伤悲之感叹。实则写命运,世事之无常,秋来也无力。秋声也,人生之跌宕,命运多舛也。

醉翁亭记,醉翁取名,智仙所修。僧人居其所,游人乐其行,太守娱而饮其酒。鸟知山林之乐,乐在山林。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之乐,盲从之乐也。醉能同其乐,是一人之乐。醒能述其文,唯太守一人而已。何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外是山水,山水之内是人生。人生与山水,一山之隔,一水相连,但意境大不同矣。以山水之雅境,修人生之格局。以人生之格局,看万世之太平。以万世之太平,书千古之文辞。当是幸之,是为至乐也。

冯氏家风馆记

葵卯年秋,渠县新修冯氏家风馆。位于汉阙走廊,渠江河畔。刻二冯事迹于墙上,篆优良家风于馆内。文辞诗章,典故历史,供远近客人来学鉴。余有幸得而共览,受邀作文以记之。

观其胜状,桃源秀色,晨鸟互鸣。池水涟涟,村径通幽。联排有瓦舍,起伏多山峦。落叶纷纷,江水奔腾而去。星月皓皓,汉阙留存至今。名士风流,常聚于此。佳客豪放,偶会于斯。览物之情也,不胜唏嘘。

常言山清水秀,可谓人杰地灵。东汉年间,冯氏一族,名满千载,闪耀古今。先有冯焕,博览群书。骁勇善战,爱国忠君。志欲去恶,半世烈英。曾追随于班固,破单于而全胜。燕然山大捷,屡建功勋。高句丽平叛,就近联兵。前做豫幽刺史,后任河南京令。爱民若春风拂面,为国当赤胆忠心。受害陷囹圄,虽有冤屈,终不改豪情。后冯绲起于微末,弱冠而成名。为救父奔走,上书天庭。父以子为贵,子助父成名。皇帝诏书,封官以郎中。二十年青春,任职于四郡。想民所想,爱民为勤。鲜卑作乱辽东,将军晓之以情。不动干戈,休之于大军。荆南反叛,闻冯作帅,遂乞降于营门。两次南征,定后汉社稷。一生公正,守约体清。生前传奇,死后成神。时代天骄,父子贤圣。 宕渠显族,累世公卿。

   呜呼。渠江岸清风徐来,车骑城汉阙长铭。家风馆面山以建,新时代乘风而行。朗朗乾坤,高山壮丽。悠悠历史,江河有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之国,万民同心。

金川县赋

天府四中赋

继续阅读:第八章 附录:对联3副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屏山古韵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