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词3首
贾飞2024-08-26 16:10917

  词是诗的一种别体,萌芽于南朝,隋唐时兴起,到宋时达到了全盛。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诗余、琴趣、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或阕与阕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调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

其一·清平乐

水鸡轻叫,

河岸青青草。

昨夜香帘佳丽笑,

痴看谁家窈窕。

风吹古树春秋,

一江渠水东流。

月落曲终人散,

新增几处闲愁。

其二·清平乐

蓝蓝江水

细细春风醉。

柳树悠悠香兰蕙,

白狗青石酣睡。

翰林湾上渔船,

碧空万里晴天。

雀鸟林中欢叫,

沧桑岁月多年。?

其三·清平乐

虫蛾飞舞,

夜宿荒山处。

寒寂高墙关不住,

弥漫一江烟雾。

残笛半夜孤魂,

衣衫润透霜痕。

料想清晨红日,

远方故友敲门。

继续阅读:第六章 辞赋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屏山古韵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