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2章 后金的建立
唐家五少2025-07-04 10:113,199

【摘要】

  后金(1616年—1636年),是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是清朝的前身。

  明末国内外矛盾的激化,明廷忙于对付内地流贼,疏忽了对努尔哈赤部的防范。前后两次在朝鲜的抗倭援朝,国力消耗巨大,从而给了努尔哈赤在东北做大的机会。

  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家,起初努尔哈赤部受到明朝边防力量的压制驯服,表面上忠顺于明朝,刻意隐藏自身野心。他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第三年,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后逝世。皇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务。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皇太极为绕道避开此防线,先后数次进入汉地烧杀劫掠,首先稳定根据地。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朝鲜。用绕道入侵的作法后来又执行五次,与明朝内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经济力。

  1636年(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大金”国号停止使用。史称后金。

  【国号】

  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正式称呼是大金,皇太极下令国中之人皆称满洲原名,禁止称诸申,后为避免中原汉人的敌视,改名号为大清。关于后金之国号有一个误区,“后金”并非所谓“史称后金”,而是建州立国之初的国号就是后金,目的就是为了刻意显示与“前金”金朝的相承,故而建国时满语直接就是amagaaisingurun(后金国)。

  【后金的历史】

  一、建州兴起

  参见:建州女真、努尔哈赤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明朝后期,建州女真族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兴盛起来。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政府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的领袖。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入建州卫。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政府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1570年(隆庆四年),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女真文字早已失传,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二、后金立国

  参见:赫图阿拉、七大恨、萨尔浒之战、宁远战役

  明末内忧外患,边防也越来越松弛。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天命三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后金与明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努尔哈赤称大金国皇帝。

  1621年(明天启元年,清天命六年),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金军不断加强兵力,金军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军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1625年(明天启五年,清天命十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1626年(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于攻打宁远,是为宁远战役。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夷大炮,击退金军进攻,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逝世。皇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三、天聪新政

  参见:清承明制、皇太极新政

  皇太极在既继承父皇的基业后,看到国家的弊政,从而固本维新,进行改革。皇太极的固本维新,采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皇太极对后金的政权架构,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攻陷城池,不杀降民;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汉官汉民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汉军皇太极逐步设立八旗汉军,创建重(zhònɡ)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失败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夷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

  1631年(明崇祯四年,清天聪五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新兵种。从此,明军有的红夷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后金的疆域】

  努尔哈赤先后攻取或招抚了浑河流域和佟家江流域的栋鄂部、浑河上游的哲陈部、哈达河上游的完颜部、鸭绿江部、长白山北麓的珠舍里部和讷殷部。到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接着,努尔哈赤开始进攻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征服安楚拉库路,开始经营东海诸部。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东)称汗,建金国,史称后金。不久又征服了叶赫河流域的叶赫部,于是扈伦四部全部归属后金。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大金国皇帝,以后后金不仅不断攻占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据点,还多次越过长城,威胁北京,最南曾攻至徐州附近。

  1624年(明天启四年,清天命九年),蒙古科尔沁部投降后金。1635年(明崇祯八年,清天聪九年),后金出兵灭蒙古察哈尔余部。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接着又征服了索伦诸部,并完全吞并了东海诸部。到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清朝的疆域已经扩大到明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东北三省和俄罗斯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九州历史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