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吧,这是今天一大早前线发回来的军报。”金銮殿上,兴帝南宫庆直接是将一摞厚厚的奏折扔在了相国董其武的身上。
看着这摞厚厚的奏折,董其武几乎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翻开了奏折的第一页,开始细细阅读起来。
可是当他刚打量完奏折上的第一行字之后,他之前的那种不安感瞬间消失,直接是对着兴帝恭喜道:“臣恭喜陛下,南蜀之地大捷,我皇可以无忧了。”
可是这明明听起来是件很开心的事,但是在此时兴帝的脸上,董其武却看不到这位天子有任何喜悦之处;不知怎么的,他总有一种感觉,这位皇帝陛下又要把气撒在自己身上。
果不其然,董其武恭祝的话语刚说完,兴帝南宫庆就直接冷哼一声:“有什么好恭喜的,爱卿,你仔细看看这份奏折的落款人是谁?”
听到南宫庆这么说,董其武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但是他管事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翻看那本奏折,这一次他没有过多的去注意奏折上那长篇大论的战争详情,反倒是目光迅速的落在了那最后的署名上。
果然,奏折的署名上赫赫写着两个大字:
“谢羽!”
看到这个名字,这位纵横朝堂的权相大人也是瞬间明白了皇帝如此生气的原因。
“爱卿你仔细看看,这份奏折从内到外,他谢羽都是在给陈浩请功,至于他自己,却是只字不提,你说说,谢羽这是什么意思?这难道不是对朕的挑衅吗?”
听闻皇帝此言,董其武也是赶紧劝诫:“陛下,依微臣看来,您实属是多虑了,他谢羽身为三军统帅,替手底下这些人请功是再正常不过了,所以老臣想…”
“你这话的意思,难道是在说寡人以小人之心度他谢羽的君子之腹了?”
皇帝这话一说出来,董其武吓的直接跪倒在地,不停的磕头,嘴里还说着:“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看到他这副怂样,皇帝也没办法,因为董其武毕竟也是朝廷的一品大员,如果就因为说错话这么点小事就把他给办了,那么以后在这朝堂之上,皇帝除了定北王府之外,也会再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的敌人。
皇帝是何等精明,他自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
所以他知道,这些文官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怕死。
文官和武官不同,武官手底下那可是实打实的兵权,就算哪天他们说错话了,但是只要兵权还在他们手中,甚至就连皇帝也是不得不让他们三分薄面。
但是空无半点实权的文官就不同了,一来他们都只是一些耍笔杆子的文人,和那些舞枪弄棒的将领们不同,他们主要负责的是京城内的各项治安。
所以皇帝一旦在武官身上受了气,那么就会在文官身上再发泄回来。
在大元朝堂之中,就有着一个类似如此的循环圈。
陈朔可是整个大元王朝出了名的直肠子,如果他犯起横来那可是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所以这么多年来皇帝可没少在他手底下吃苦头,但是皇帝也没办法,人家定北王手里握着整个大元王朝一半以上的军权。
他能说些什么?他什么都说不了。
所以每一次,当南宫庆在陈朔身上受到气之后,就总是会把董其武召进宫来,找着理由把他骂上一顿,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之中的愤懑。
尤其是近几些年,随着定北王府的势力日益扩大,皇帝每天也是为了这件事茶不思饭不想的,甚至都快把自己搞得给抑郁了。
但是关于定北王府这茬子事,至今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定论。
其实三年前那件事情,皇帝本来是想给陈朔给定北王府一个下马威,但是南宫庆是万万没有想到,到了最后反倒是让陈朔通过这件事情下了文章,逼自己不停的让步。
而现在,自己忍了三年之久,好不容易挖掘到了陈浩这块宝贝,可是现在呢?他陈朔竟然准备截自己的胡,把这么好的一款宝贝想挖到他的身边。
这简直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
谢羽和陈浩认识才多久?这掐着指头数过来也就才几个月的时间。
但是现在呢?
谢羽竟然主动给陈浩邀功,这不是挖人的意思,还是什么?
而谢羽还是定北王府出身,他做出这样让人不解的举动,这背后多多少少肯定有那个人的意思。
“不,这件事情百分之百就是他陈朔的意思,看到寡人又挖了到一棵好苗子,这连个招呼都没打,就打算直接动手抢人,这种事情除了他之外,还有谁能做的出来?”此时的金銮殿之上,皇帝南宫庆可以说得上是火冒三丈。
此时的他真的很生气,很生气,他恨不得现在就直接把这房顶给掀了。
但是这说到底也只是气话,理智下来的南宫庆扭头问向内心依旧忐忑无比的董其武:“爱卿,依你看,这件事情朕该如何解决?”
听到这话,董其武自然是不敢怠慢,当即就在朝堂之上动起了脑子。
其实只能说是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因为赤羽军中,谢羽给陈浩请功,其实都是出于本心。
一来,陈浩功巨鹿,降纪灵,这本来就是大功一件,不管于情于理,都得记他大功一件。
再者,无非也是谢羽出于自己的私心,不知怎么着,通过这么长时间和陈浩的接触相处,谢羽渐渐地觉得,自己和陈浩这个几乎已经快小了自己一轮的年轻人特别投缘。
所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这份功劳,都应该记在他的名下。
至于皇帝心里想的那么多,如果谢羽此时能够听到的话,恐怕也只是会呵呵一笑,笑话皇帝的疑心病还是和很多年前一样,不仅没有治好,哪怕就连一丁点的趋于平缓都没有,总而言之呀,是越来越严重了。
疑心是个病,得治!
不过话说回来,这份三天前从蜀地发回宁安的捷报中可是详细的记载着,陈浩以四面蜀歌之计,几乎没有折损多少人马,便轻而易举的就攻取下了巨鹿城的丰功伟绩。
同时,就连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说后蜀名将纪灵投降大元一事,谢羽也没有遗漏,全部在奏折当中写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