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烧砖过程并不复杂。
烧砖所用的窑子是重中之重。
其次是对温度的控制。
建立砖窑也不是什么难事,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因为这一次只烧两千块砖,实验所用的砖窑不需要多大。
砖窑的形状像一个倒扣的漏斗盖在圆柱上。
圆柱中心是空的,底下铺了一层买来的红砖。
距离地面一段距离之后是窑床。
窑床像一个有小洞的泥板,上面用来承放晒干的砖胚。
倒扣的漏斗类似烟囱,散烟用的。
村民们捏好了红砖还要晒几天。
晒干才能送进窑子里。
放好了砖胚,村民就在窑床和地面这段距离烧柴火。
之后就是封窑。
然后是不断火的烧上七天七夜。
到这还没完。
还得洇窑,就是给砖窑泼水降温。
洇窑后还得再等两三天才能开窑。
到了开窑这一步,烧砖的过程才算结束。
所以烧一次砖,至少也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这次的实验成功了。
他们能用上自己烧的砖来盖房子,那也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可那时已经是十月中旬。
北疆的十月,夜晚已经能感受到寒凉了。
因为有这用来做实验的半个月。
那些没被李擎选中学习烧砖的人也没有觉得多可惜。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李擎负责烧砖的事,李父和李姜则负责监督村民建房子。
李姜打开商城看看还有什么好东西。
看见了地龙的构造图纸,她又心动了。
因为火炕的局限性还是太多了。
她在农村看到的火炕有些是连接着厨房灶台的。
夜晚的时候人们在厨房烧火煮菜。
热量就会顺着灶台连接着卧室的火炕里。
有些人还会在炕尾修一个放得下炉子的小口。
有时候煮饭煮菜,还可以放一壶水在卧室的炕尾。
饭菜做好了,水也差不多开了。
但这样的火炕就有一个弊端。
一个灶台只能连接一张火炕,这就使得很多时候一家子人都睡在一张炕上。
就自家的情况来看。
李姜当然愿意和爹娘一起睡,就是怕李擎不乐意。
而且李擎都快成年的人了。
这时候还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是不是太磕碜了。
他们现在又不是没这个条件。
想着,李姜咬咬牙换了一张地龙图纸。
地龙取暖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就像是人们打好了地基第一层铺的不是地砖而是一层火道。
建好了火道,上面才是人们家里踩的地板。
地龙跟火炕一样,也是通过烧火取暖。
只是地龙烧火的洞口一般在室外。
因为这个原因,用得起地龙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
不然冬天来了下场雪。
人们想烧个地龙来暖和暖和还要冒着风雪到室外生火。
每当这个时候,有仆人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不过方法总比困难多。
李姜灵机一动。
大不了给地龙烧火的洞口搭一个棚子,一直连接到屋门不就行了!
地龙图纸改一改还能做火墙。
火炕火墙地龙这三者完全可以共存,只要你存的柴火足够多并且不嫌麻烦的话。
仔细研究过图纸之后,李姜觉得可行。
夜晚的时候,大家吃完了晚饭聚集在树下聊天解闷。
秦定远拿着草帽扇风道:“家里的房子都建大一点,反正这儿的地宽阔着呢!”
“是这个理,将来孩子大了,或者添了个娃娃,没有地方住可就不好了。”
李父也是这么想的。
人和动物都有一种本能。
那就是社会环境需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生存资源的时候。
人就会遵从趋利避害的本能,尽量避免繁殖后代的发生。
人类的这种现象体现在出生率上。
同样的,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生活就有利于出生率的提高。
一两年之后,他们村子里一定会迎来出生率的爆发。
到时候就热闹了!
“听村长的,咱们建大房子!”
李父说山匪能杀,他们就活着走出了剑南道。
李父说在蒙山郡落户,他们就真在这定下来了。
李父说除草,他们两天就除光了几千亩的空地。
每件事之后,都加深了村民对李父的信任。
现在他们清楚的知道,只有大家都拧成一股绳,才能齐心协力的创造美好生活。
就说眼前在建的红砖瓦房。
这件事放在逃荒之前,他们是想都不敢想。
他们竟然能有住上瓦房的一天!
这要归功于谁?
村民们望向李父,眼神中满是炽热。
李父又道:“等起好了房子,我还想在村里办个学堂,孩子们得识字才行。”
听到这话,苇水村的张秀才站起身来。
“还望村长别嫌弃我这个老头子,如若可以,老朽愿意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有人毛遂自荐,李父再乐意不过。
“有张秀才出马,那我就放心了。”
这时一旁的李母出声:“女娃娃们也该读书识字。”
她的话一出,场面似乎陷入死寂。
女娃娃和男孩同席读书,这可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事!
第一个打破寂静的人是李擎。
“二婶说的在理,北疆的女子都能和男子分到同等的田地,男子能念书,没理由女子就不能。
就算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若是连银钱都算不明白,还怎么打理家中中馈。”
听到这番话,不少村民都点头赞同。
秦定山也觉得有道理:“李擎说的不错。”
“送女子读书那都是大户人家才有的本事,别看大燕的书院没有女学生,可其实大户人家都是把夫子请到家里去教导女子的。”
听他这么一说,不少村民才恍然大悟。
原来不是没有,只是他们有所不知罢了。
就连张秀才都捋着胡子:
“老朽家中也有孙女,人前老朽从不提教导子孙的事,其实人后老朽也在教孙女认字。”
李父两手一拍。
“送女孩儿读书的事我丑话说在前头,家家户户有女娃娃的,没必要把她们拘在家里干活,那点事不干又不是不能活!
到时候凡是六岁以上的,没什么大病的都得来学堂念书!”
听了这话,村民们重视起女子读书的事来。
毕竟连村里的秀才都偷偷教自己的孙女念书,这一定不会是什么坏事!
他们跟着学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