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强势
东陵不笑2025-05-23 14:285,835

主意拿定,慕容嫣然亦不再迟疑,第二日又早早起来,等早朝完了,上持中殿跟北辰元凰请示苏华章归家安胎的事情。

这些日子,比从前辛苦多了。本朝后宫因为没有长辈,也没有中宫的缘故,早上是不用跟哪个请安的。只有月中朝会的时候才需要早起。

但想想从这月开始,才没过几天,慕容嫣然已经早起三四次了。

都是一大早梳妆打扮然后上持中殿堵北辰元凰。真心不容易。

北辰元凰之前就已经听说过那只狸猫冲撞谨成殿的事情了,只是因为赈灾的事情,忙的太过火,百姓处于重灾之中,前朝的官员也都在盯着,实在没办法将后宫里这些家室认认真真当做正事来办,干脆不闻不问。

如今骤然听说苏华章也要离宫,不由沉思了片刻。

宫里的事情,他多少是有点数的。自前朝起就有传闻,说这深宫之中冤魂太多,日日夜夜不停的诅咒,以至于在宫里生孩子,没有顺利的,个个都是九死一生。

至于诅咒产妇的,是早已死去却依然心有不甘的冤魂,还是满怀嫉恨的活人,那还真是不好说。

他想过之后,对慕容嫣然道:“这毕竟是后宫的事情,朕也不想干预太多。你跟宫里其他人商量着办吧。”

身为君主,越是在后宫瞎搀和,什么事情都说一两句,宫里只会越乱,这一点,北辰元凰心中还是有数的。

想了想,又对慕容嫣然说道:“说让你跟别的人商量,其实也是做个样子罢了,你若是真的想让她回去,以求省心,就照你的意思办。长秋君年少气盛,没准会反对,也可能搬出祖宗规矩同你争执,你也不必理她。”

什么事情都让她自己拿主意,反倒觉得压力大了。入宫这么些年,什么时候说话算过。但毕竟身份地位摆在那里,有什么事情,她要是真坚持去办,别的人根本拦不住。

再说了,就算真的遇到不上道的,硬是要跟她掰扯,到时候,还是可以再拿到北辰元凰面前来说。

这样一想,就觉得也没什么了。当即告退之后,先去谨成殿和苏华章谈。

她的父亲是大理寺丞,在外朝也算是权臣,从身份地位来看,如果要接她回去的话,程序上是没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本人愿意。

苏华章原本是不乐意的,她觉得慕容嫣然此举,不过是在推卸责任,一旦将她迁出宫去,往后再遇上什么离谱的事情,都没处说理了。

慕容嫣然便给她摆事实讲道理。

说到她自己当初生钟情的时候,就是在家里生的。得知有孕之后没多久,她哥就上奏给北辰元凰,要接她回去,当然是因为对宫里不放心。

人在宫里,有宫里的好处,像如今这情况,万一出点什么事情,还可以随便拉些人来垫背。但骨肉毕竟是自己的。若是因此有什么闪失,悔之晚矣。说道安全,没有比自己家里人更值得信任的了。

对方思索许久,终究还是应了下来。

只是,心里毕竟是不情愿的。

苏华章轻声对慕容嫣然道:“我家里地方倒是足够,想着就算回去安胎待产也算不上什么。但身份低微的宫妃,怕是连回去的机会都没有了。在这宫里,也看不到什么希望。陛下那人那般冷情,能得到什么,也是靠家族的封荫。慕容妃家大业大,又与陛下有中表之亲,因此在这宫里,就算仗势欺人也没关系。但这种做法,未免让人齿冷。”

慕容嫣然略笑笑,道:“本宫哪里仗势欺人了?就算本宫仗势欺人,那又怎样呢?”

苏华章道:“自身未必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只因出身尊贵,什么都有,这样的权势地位,怕是不能长久吧。”

分明是存心噎她,慕容嫣然想了一会儿,倒是想起许多事来,就对苏华章道:“昭仪还是不要想太多了,你我同样是世家出身,因此依靠家族庇护而获得地位,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封荫世袭,是千年之前流传下来的规矩,这世上,也没有凭空而出的世家。或是历代从军,或是纵横辟阖,祖辈自平民做起,立下功勋,历代先祖因此有机会报效朝廷,代代积累,才有今日之赫赫权势。我知道宫中人对本宫主事有所不服,因为我自身没有什么出众的,不过依靠家族。但也想想,我依靠家族同时,也为家族承担风险,若是兄长在前朝获罪,身在后宫,也躲不过贬斥。更何况,若是先祖辈辛苦打拼得来的权势,不能为后辈儿女带来权势地位,这个国家,才是真的要完蛋了。”

说着,停了一下,又深深的看了苏华章一眼,道:“昭仪可以将心比心想一想,权势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是一个人立下的功勋,不能荫蔽子女,那谁还会为国效力万死不惜?就算是昭仪,身为宫妃,生下孩子就是北隅皇族,必然会得到封地供奉。但这权势,却不是天生的,而是昭仪父亲做官,在前朝有地位,才能让昭仪入宫,生下这尊贵的孩子,后宫其他人也是同样。虽然这孩子未曾努力过,生来就有权势,但他的外公他的母亲力求上进,凭什么不能给他享受?”

至于地位低的人,也根本就不该抱怨拥有权势地位的人欺凌于他。其实也并非欺凌,因为生来地位高高在上,因此只能以俯瞰的角度来看卑微的人。就算慕容嫣然待后宫宫妃女官都是一样的客客气气,但宫中等级森严,衣食用度都有差异,有些人自惭自卑,就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这也不是什么错处,但却不该因此抱怨。像慕容,皇甫,即墨,还有北荒安氏这样的道门世家,数百年前就开始投入术法研究,历代出仕,征伐,侍奉君主,一点点累积权势,上百年才有显赫地位,一旦行止不慎,就会被卷入政斗漩涡,轻则没落重则灭族。背后付出这样惨痛代价,享受荣华富贵,都是理所当然的报偿。

若是没有祖辈荫蔽,就该好好想一想,豪门世家最初也都是平民出身的,与其怨恨自己生在贫乏的家庭,处处矮人一头,不如从自己这一代,就开始努力,也许拚尽一生都无法和生来尊贵的人相比,但只要有一点点改变,遗留给孩子,让孩子的起点比自己略微高一些就行。之后代代积累,总有改变的时候。

若是祖上十八代都没有一个人肯努力,自己也只会抱怨出身低微,处处不如人,就这样浑浑噩噩渡过一声,那再怎样被欺负,都是活该。

北隅皇朝后宫里,也没有平民出身的宫妃。地位最为显赫是慕容嫣然没错,再卑微,也是依靠选秀入宫的地方官员的女儿。这些人也有脸说自己身份低微被人欺负,真是让城墙脚下晒太阳的乞丐情何以堪。

别的人怎样想,慕容嫣然也未必知道,至于这一位,她倒是听说过,苏华章的父亲父亲大理寺丞苏佑山主管刑律,这些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法家改革,说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人者生来平等之类的理念。在前朝也给北辰元凰添了不少堵心,北辰元凰有时候心烦了,会将那位大人上的奏章直接丢给慕仙柔,要求逐条批驳之后再给他发回去。慕容嫣然好奇翻过几次,简直笑得都不行了。

北隅皇朝,尤其是自北辰元凰祖父执政以来,要说开明,已经到极限了,不仅在北隅境内空前,而且也远胜邻国。

比如女子可以继承家业也可以上街抛头露面,至于身份尊贵的人不愿意给人看到,那就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了。总之针对女性,基本上是有与男子几乎平权的政策。除了按传统,不让女子在外朝跟男性朝臣争论,以免发生互扔鞋子之类的尴尬事件之外,女人没有不能做的事情。

就算外朝议政,有些地方领主是女公爵,照样上朝,在屏风之后向帝王述职。

再比如朝臣弹劾君王,一般情况下只要不骂脏话,不揭人私隐,话不要讲太难听,基本上也都能忍。御史台一年到头骂天子的奏章如同雪片一般堆积在内阁,北辰元凰也不至于心血来潮去将对朝政有意见的全部拖出去砍了。大多数时候就是,让那帮言官骂他们的,至于办事,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儒生么,提意见可以,真让他们治国,那就乱套了。

北辰元凰脑袋清楚的很,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个明君。只要外朝廷臣没有违背律法犯下大罪,言行失当惹怒帝王,都不至于认真拿去治罪。

科举取士,自然也是公平的,就算是乞丐也能考公务员。只是先乡试再会试最后殿试的规矩改不了。这就是说,在这世上,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苏佑山就是在这点上转不过弯来。非要追求绝对公平。就比如说科举取仕,儒道并行为主,儒门道门各自都有独立的考场与试卷,还可以自选科目,比如水利,盐铁,法政,策论,堪舆,算学,术法,易学经卷等等,考不同的科目,授予不同的职位。如果并非儒门道门出身,像是法家,墨家,纵横家,医家,棋士,都可以申请单独考试,如果有才能的话,就可以授予适当的官职,发挥自己的特殊才能。

至于武道方面,则是军队组织考试。就算是世袭武勋的世家,亦必须通过公开兵法与武艺的公开考核,才能授予将军的职位。

表面上看,开科取士,百家争鸣是非常公平的,实质上,背后的问题却也不少。

首先就是教育资源分配这一方面,当然是天启的人占便宜,考场离得近,路费便宜不说。儒门天下旗下最为出名的几所分校,比如碧玄草堂,学海无涯,天章圣古阁,鸿文馆都在天启,别的地方的人想上这种名校,学费倒不是问题,儒门向来有钱,奖学金丰厚,学费几乎全免不说,文具书册以及一年四季各种场合的宽袍,猎装,礼服,都由校方提供,而且还全是上等货。

待遇好,出去之后前途也好,会试殿试上线率高不说,名校出身原本也是硬资本。

问题就在于,天启之外的人想念这类学校,首先得考,边远地区教育资源贫乏,一年到头只知道死啃四书五经,策论都写不明白,盐铁水利税收这样的课程,更是学都没有学过。这样能考得到天启?就算考上了,上学几乎不要钱是没错,但在天启生活,吃住就是一大笔开销,天子脚下白居不易,普通人是负担不起的。

苏佑山提出的变革方案就有让儒门天下扩大在北荒西疆南苗东海郡等边界封地的招生名额,把奖学金政策往贫困生的方向倾斜。想法是好的,目的是为了让寒门子弟也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实质上,对国家却有害。

在边境封国那种地方,十之八九都是牧民渔民农人之类的。说念书,也不过就是多识几个字罢了,西疆出生意人,拨算盘精明,治国就差得远了。扩大招生名额,拉低分数线,儒门血银子养着他们在天启念书,怎样也不可能比自幼就在儒门嫡系书院念出来的人强。要这帮人,又不能治国,白花那些钱让他们上京过几年变成流动人口危害京畿治安,还不如直接买粮食发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己家乡呆着算了。

说起来残酷,但事实就是那回事。苏佑山又说,边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因此那边的孩子念书不好。国家得将优秀人才派过去支援教育。

这话说的就更离谱了。儒门的孩子,七八岁开始进书院启蒙,从儒生做起,要熬到教执令,少说得十七八年,再过五六年升副教授,等当上正经的教授,也就三十好几了,然后再熬七八年到十几二十年,才能做到师执令或者儒辅,师执令以上,才能说出仕做官的事情。念书念了几十年,辛苦熬出头,当然要为国效命才对。总不能全部发配到边区教小孩。这让为了治国经略挥斥朝政而奋斗的人情何以堪。不排除有些人生性高尚,就是愿意去荒山野岭支教。这种事,朝廷是不能阻拦的,但也绝不能鼓励,更不能强制执行,分明是打击奋斗的积极性。

又说什么特权之类。儒门鸿文馆,向来只收贵族子弟。这也是必须的,因为鸿文馆是太子念书的地方,位置就在三重皇城之内。开放鸿文馆,就是在开玩笑了,全国那么多人,怕是没几个不想进皇宫念书跟太子做同学的。安全问题放在一边不想也就罢了,皇宫哪儿来那么大的地方,谁能去,谁不能去,自然要考核,考核的话,只要是人操作的事情就会有漏洞,到时候除了滋生腐败,什么好处都没有。

武职亦是同样,武勋世家的人,祖上有战功,后辈们多数从武,家里就有演武场,特意请了武师来教子弟习武演兵。这种世家,一般都不怎么讲究读书,倒是念不少兵法。从小就学打仗的,自然在武试考场之上表现出众。所以武将多数都是世家出身,偶尔有平民出身的,官阶也不高。明面上的原因是考不过世家出身的。实质上,是因为习武练兵,都是要花钱的事情。兵器昂贵,场地也不好找,优秀的武师更是要花大量银子才请得来。武勋世家的子弟,年轻的时候虽然没有官职,因为家里长辈有做将军的,上阵打仗就带着他们,出入的时候,带的近身侍卫一般也是家中年轻的子弟。这样一来,见识过严苛战场的人,理所当然会比自己习武来考武职的人强的多。

为了国家的强盛,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有必要的。苏佑山的想法是,有些人贫穷,没有条件上进,可能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但国家还是应该扶持他们,这样才叫公正。

北辰元凰的想法却是,优胜劣汰,才是实质公正。不行的人,一眛扶持,一方面国库拨下去的银子未必能真正用到需要的人身上,另一方面,人有贱性,越扶持越懒惰,什么都不干,国家还给银子,那只会招致认真做事的人的不满,最后人人怠惰,这国家也就完蛋了。

苏佑山也是儒门出身的人,但儒门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像易辰那样头脑清楚,做事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终归是少数,一根筋的多了去了。跟御史台那些常年累月以骂朝廷为正职的人相比,像苏佑山这样的人,好歹在刑律方面,本职工作干得不错,因此北辰元凰对他还算颇为容忍,心情好的时候,亲自跟他吵,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把他的折子丢给慕仙柔或者易君书。

但实质上,在朝政方面,想法上与北辰元凰有更多不谋而合的,反而是慕容嫣然。只是她并不愿在前朝的事情上过多插嘴罢了,主要还是考虑她哥的立场。

因此即便是在后宫,也不愿就朝政上面的看法与苏华章做过多争论亦或是探讨。这些事,原本也轮不到她们去说。确认苏华章愿意回家之后,她下折子到钦天监那边,让他哥算吉日以及需要避忌的方向,再将皇甫明月与长秋君等人一起召到凤仪阁,商量宫内准备的事情。

出宫要用的一些东西,以及带到家里的侍女,太医等等开销,得内务府承担,这是财务方面的事情,要长秋君来办理。宫嫔出宫,必须要经太阴殿批准并记录在册,形式上,还需要太阴殿的女祭们做一个开坛祈福的送别典仪,这就是皇甫明月的工作了。至于同样地位尊贵的海姬湘灵被叫过来,那就完全是应景了。以显示她没有暗箱操作,而是光明正大跟大家一起商量的。

同北辰元凰意料的不错,皇甫明月没说什么,她大概也想着,早早把人送出去,大家清净,好好过几天消停日子。

至于湘灵,一贯没有说话的立场,也没多嘴的心情。

但君书却是认真的同她争论了一番。

说起前朝历代,都没有出宫养胎的先例,本朝慕容妃与昔日碧姬多次出宫来去,皇甫妃亦每年因为家祭的缘故归省,分明不成体统,都是因为宫里没有大长辈约束的缘故,让陛下随意行事,以至于后宫里的规矩都松散了。如今慕容妃贵为御殿明成君,代行中宫职责,那就该约束六宫,将祖宗规矩扶起来才是,怎么还提起让苏昭仪出宫的事情呢?

长秋君自己就是榜样,自入宫以来,病重也罢失宠也罢,从来都没有找借口回家里躲避过,因此说起这些,还理直气壮的。

慕容嫣然这几天事多,心情不好,实在懒得同她周旋,便懒洋洋道:“长秋君向来自律,本宫佩服,但也不该这样要求别的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天子血脉不容有失。苏昭仪在宫里发生危险,你可以说是本宫怕事,不敢担待,因此打发她暂且出宫避一避。本宫不怕担这骂名,却只怕再有事故。因此,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了,本宫会送手谕给长秋君,还请长秋君看在本宫有御殿身份的份上,按规矩办事吧。”

偶尔借势压人,感觉竟然还挺好的。

继续阅读:第119章 治宫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锦宫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