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1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513,438

  历史上的梁习,将胡人多于汉人的并州刺史部,治理得……

  一言难尽。

  总之,前文已提及,梁习任并州刺史之时,不断将匈奴人迁至中原编户,彻底削弱了南匈奴左部,其人不愧为曹魏能臣、且最终被列入《三国志魏书》中的“刺史列传”。

  但是,视胡人如奴隶的梁习开了个坏头。

  在梁习死后,任并州刺史的陈泰(陈群之子、荀彧外孙,此时空刚刚出生)对待匈奴人更加严苛,并埋下了五胡乱华的天大隐患。

  所以,赵旻根本不愿再派梁习,去管理胡汉杂居之地。

  以是故,赵旻摇了摇头,叹道:“叔父大人,梁子虞而今正在九江扩建芍陂(音雀碑,古代著名水库枢纽),并将修缮合肥城以抵御孙仲谋,是故,梁子虞暂且不可离开九江郡。”

  荀彧显然并非只有梁习这一个人选,是以其人抚须笑道。

  “如此也罢,赵伯然刚毅有度,亦可任辽东太守。”

  荀彧说的是其人老乡、任河南郡太守的赵俨。

  赵旻再次叹道:“叔父大人,河南郡地处要津,非赵伯然不可镇之也。”

  诚然如此。

  统辖洛阳、荥阳、官渡等地的河南郡,可谓许都之门户,而且是车马行中枢,地位至关重要。

  赵俨虽名为两千石太守,实则与中两千石的副国级干部、这时代的列卿无异。

  荀彧又一次提出几个人选。

  “毛孝先(陈留人毛玠)有大才,可任辽东太守。”

  “叔父大人,凉州汉阳郡乃凉州工坊、车马行之中枢,故毛孝先仍需坐镇其地。”

  荀彧叹了口气。

  “卫伯觎(卫觊)精于民生,亦可任辽东太守。”

  “叔父大人,凉州金城郡同样胡汉混居,卫伯觎暂不可离。”

  “庞士元(庞统)绝无问题!”

  赵旻苦笑起来。

  “叔父大人,大散关至关重要,非庞士元不可定之也。”

  这时,荀彧终于图穷匕见。

  其人满脸不悦道。

  “阿旻亦知,良才贤士而今皆身居要职!既如此,阿旻何不自流寓荆州之士中简拔人才?至尚书台询问于某又有何用?”

  荀彧所说的流寓荆州之士,指的是刘表昔年临时抱佛脚,提拔起来的司马芝(司隶河内,司马懿族兄)、王粲(兖州山阳)、裴潜(司隶河东)、繁钦(豫州颍川)、傅巽(凉州北地)、和洽(豫州汝南)等人。

  这些人被桓阶忽悠…咳咳…劝说之后,主动弃暗投明、赶到许都投奔了赵旻。

  此时,除王粲被赵旻留在身边做笔杆子之外,其余人皆被赵旻下放到颖川、陈留、南阳、河南等临近许都之郡国,或任一县之长,或协助刺史、太守处理政务,至今已有两年。

  这些人中,除傅巽与繁钦之外,都在《魏书》中有独立列传,而傅巽与繁钦亦为一时俊杰。

  于是赵旻秒懂。

  荀彧从一开始,就是想劝赵旻,要善于利用人才池,并及时做好梯队建设、增加人才储备。

  流寓荆州之士人,如今已被下放培养两年,也到了收获的时候。

  所以,赵旻此刻心中一动。

  先前,赵旻因司马群贼之故,有意打压河内郡的一众士人。

  但如今,司马群贼已经进入河内郡学任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发展,而且今后大概率不会再滋生野心。

  所以,赵旻如今已无必要再压制河内士人。

  诸如常林、杨俊、王象、荀纬等河内人,都可以先从一县之长开始培养…

  尽管这些人,都是后来名列《三国志魏书》的曹魏能臣。

  想通此节之后,赵旻再次向荀彧躬身行礼。

  “叔父大人之言,使旻茅塞顿开。只是…大人以为,诸如司马子华(司马芝历史上任大司农)、裴文行(裴潜更了得,历史上任实际的丞相尚书令)等人,何人可为辽东太守?”

  荀彧终于颔首微笑。

  “阿旻,河内司马子华刚正不阿,可任东莱太守;而河东裴文行平恒贞干,可为辽东太守!

  此外,汝南和阳士(历史上,和洽后来任曹魏九卿之首的太常)有德行,或可德被辽西郡。阿旻可优先考虑此三人。

  余者,北地傅巽、颖川繁钦二人,亦皆当世之才俊,待阿旻收复并州后,其二人可任太原、雁门二郡之两千石。”

  说到此处,荀彧收起笑容,目光灼灼地看向赵旻。

  “阿旻,袁绍当真将死?”

  尽管荀彧的族父荀谌尚在袁绍的大将军幕府任职,但视刘协如子的荀彧,还是非常厌恶始终质疑刘协血统的袁绍。

  赵旻颔首道:“回叔父大人,袁绍不日将死。”

  虽然袁氏拼命封锁关于袁绍病情的消息,但是又岂能瞒得住精于渗透的卞夫人,以及站在卞夫人身后、精通大数据分析的赵旻?

  何谓大数据?

  即细作通过观察巫、医进出大将军府的频率,以及大将军府采买、丢弃之物,并将其层层上报至赵旻,赵旻便可通过分析而得出许多信息。

  这放在后世,是一个特工的基操。但在汉末…

  这就叫降维打击。

  所以,赵旻已经确定,袁绍的命运诚如张裕所占卜的那般:五月中旬必死。

  荀彧呵呵一笑,目光炯炯道:“此乃大汉之幸!阿旻,袁谭此刻想必已赴邺城夺嫡,并州而今势必空虚!你当尽速自上党郡壶关出兵,急攻晋阳城!”

  荀彧不愧是荀彧,其人这个建议,绝对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赵旻虽尚未得知袁谭的行踪,但赵旻最起码知道一点:

  袁谭可以直接沿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穿过太行山脉,从并州刺史部治所,也就是太原郡郡治晋阳城,直接抵达魏郡邺城。

  结合袁氏拼命封锁袁绍病情这一点来看,袁谭此刻或许已经赶到邺城亦未可知。

  所以,荀彧这番话,瞬间点燃了赵旻欲率军亲征的热情。

  这个苟哥,此刻只觉自己身上热血沸腾。

  “大人所言极是!旻这便率卫府铁骑赶赴壶关!”

  然而…

  荀彧却哑然失笑。

  其人摇头道:“阿旻,万万不可!许都乃天下中心,更何况如今袁绍病危,河北方面必加倍注意你之行踪!

  故而,非但你决不可出许都,便是你麾下重臣,亦决不可出许都城半步!惟其如此,方可收奇袭之功也。”

  赵旻瞬间泄气。

  荀彧哈哈一笑,拍了拍赵旻肩头。

  “阿旻,而今除文和、令明二人之外,尚有何人镇守壶关?”

  赵旻精神复又一振。

  “回叔父大人,乐文谦、张儁乂二人应将至壶关也。”

  荀彧再次大笑起来。

  “阿旻果然知人善任!如此,大事可定矣!袁谭既已返还邺城,则袁熙必已同样返还邺城。

  阿旻,袁氏既对辽西毫无兴趣,你何不趁此良机,一举攻下辽东、辽西二郡?”

  赵旻心中豁然开朗。

  荀彧说得没错,赵旻大可趁袁绍病重之时……而且就算袁氏斥责赵旻趁人之危,赵旻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外宣称,自己对袁绍病重毫不知情…

  总之,赵旻大可趁此天赐良机,狠狠捞一笔好处,大不了…待袁氏发布讣告之后,赵旻及时止息兵戈便是。

  反正赵旻绝对不会吃亏。

  虽然赵旻这么做,委实有些太损!

  然而…

  以苟哥的腹黑皮厚,这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苟哥决定就这么干。

  一向温文尔雅、谨守底线的荀彧,能为赵旻出如此阴损的主意,属实不易。

  荀彧这时有多恨袁绍?

  这时,荀彧抚须蹙眉道:“阿旻,欲行此计,务必谨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吕布、孙策、陈瑀三人,因为历史原因,与袁术有嫌隙。因此成为曹操的首要拉拢对象。

  但三人的政治立场,又各自不同。乃至出征前夜,陈瑀竟然伪造印绶,遣使赴扬州,煽动地方宗帅,造盟军孙策的反。

  (陈)瑀阴图袭(孙)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馀纽与贼。--《江表传》

  东窗事发,陈瑀、孙策率先反目,大打出手,即前文提到的吕范讨伐海西之战。

  彼时(197)的袁术,看到敌方联军率先内讧,大喜过望,也制作了一批伪职印绶,遣使赴扬州,在孙策后院放火。

  袁术深怨(孙)策,乃阴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江表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陈瑀与袁术虽然在“对抗孙策”问题上的行为相同,二者的立场却截然相反。

  因为陈瑀与孙策均为袁术集团叛将,三者绝无合作可能。

  证据即陈瑀被孙策击败后,没有投靠袁术,而是北走冀州,投奔袁绍。

  (陈)瑀单骑走冀州,自归袁绍,绍以为故安都尉。--《山阳公载记》

  袁绍与袁术的敌对关系,见诸记载,无需赘言。

  陈瑀谢幕之后(197),其堂侄陈登出镇广陵。

  陈登的辖区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登的辖区不在海西县,而在射阳县。

  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即(陈)瑀之从兄子也。--《江表传》

  从地理位置上看,海西在北,射阳在南。

  换言之,吕范虽然在海西击败陈瑀,但并没有能力控制海西,因此不得不退回丹阳,将长江北岸拱手相让。最终陈登的驻地,竟然比陈瑀更加靠近南方。

  这其实是因为徐州地势平坦,易攻难守。江南政权很难在此建立稳固防线。

  孙权袭击关羽前夜(219),曾与吕蒙探讨“荆州与徐州的战略地位”,吕蒙提出“徐州易攻难守,即使用七八万军队卫戍,亦不保险”。

  (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指孙权)今日得徐州,(曹)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吴书吕蒙传》

  换言之,陈瑀虽然战败,介于地形因素,孙策依然无力控制广陵。

  陈登在射阳县治兵讲武,昼夜操练,多次粉碎了孙权的渡江战役;前后“斩首万计”,乃至“有吞灭江南之志”。

  (陈登)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贼望火惊溃,登勒兵追奔,斩首万级。--《先贤行状》

  不难看出,陈登的文韬武略,比陈瑀强得多。

  那为什么吕布最初不用陈登镇守广陵,而用陈瑀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