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观天下风向,助刘备封王7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53,118

  最后,则是幽州之事。

  辽西郡乌桓人,在去岁时被卫府消灭大半。

  原来做为乌桓人小弟的鲜卑人,果然如赵旻所料,占据了其原来的大哥、乌桓人的地盘。

  辽西郡汉人数量不多,即便在黄巾之乱前,辽西郡的汉人,也仅有八万余口。

  经历十余年乱世之后,辽西郡人口之稀少,更加可想可知。

  其实在黄巾起义之前,整个幽州刺史部,也仅仅只有二百五十二万人口。

  其中涿郡、渔阳郡及辽东郡这三郡,便占据了整个幽州刺史部的一多半人口:

  一百四十四万。

  而鲜卑人活跃的另外一郡:右北平郡(半个唐山、半个承德),因境内多山,人口比辽西郡还要少三万,仅有五万人口。

  是以,程昱、贾诩、董昭、荀攸这四人皆认为,卫府应出兵讨伐鲜卑人、并将此二郡之鲜卑人一举歼灭。

  对此,赵旻有不同意见。

  汉人人口委实太少,而右北平郡、辽西郡境内,尤其是辽西郡境内平原众多。

  既然无法在短期之内使人口暴涨,那么,何不收纳鲜卑人、并将其混于汉人之中,使鲜卑人与汉人一同屯田?

  赵旻这种思路,使卫府这几名顶级谋士茅塞顿开。

  诚然,鲜卑人是不懂耕种粮食,但南匈奴人最初之时,不也同样不懂吗?

  如今凉州的南匈奴人,都已经能够熟练耕作,那么鲜卑人为什么不行?

  幽州又不是并州,其境内草原不算太多,而且辽西郡以东,皆为大片大片黑土地,本就极适合耕种粮食。

  但是!

  此事之前提,仍是要先将鲜卑人打怕、打服才成。

  这些胡人,皆畏威而怀德。

  若不将他们打怕、打服,却一味施以恩德,这些胡人只会认为,汉人软弱可欺。

  那么问题又来了。

  何时出兵?

  何人率兵?

  出兵几何?

  赵旻尚未来得及回答这些问题,赵贲便匆匆而入。

  “少君!刘使君麾下四臣求见。”

  赵旻并未急于见糜竺、刘琰、简雍、孙乾四人,而是先将自己昨日,与这四人相约之事,向自己麾下一众顶级谋士们讲述了一遍。

  贾诩抚须嘿嘿一笑。

  “无妨,主公尽管令其四人进府便是。老夫此番,必借封王之事,狠狠宰刘玄德一刀不可!”

  赵旻同样嘿嘿一笑。

  “文和先生,据我所知,刘玄德在交趾刺史部南侧之南洋,收获颇丰!是故,其人对封王之事志在必得!”

  此刻形势颇为明显:

  是刘备有求于赵旻,而非赵旻有求于刘备。

  于是乎,一老一小两个老银币对视一眼,再次嘿嘿一笑。

  赵贲见状,不寒而栗。

  其人心中,已经在为刘备默哀。

  赵旻阴笑之后,这才挥挥袍袖。

  “阿贲,有请四位先生!”

  未几……

  糜竺等其人匆匆而来、向堂上之人一一行礼。

  赵旻也不废话,直接步入主题。

  “四位先生,玄德公封王之事,事关重大,是以我须反复斟酌、筹谋一番方可。”

  糜竺心中一惊。

  这……

  其人蹙眉道。

  “去岁岁底之时,卫将军、太子太傅、真定侯非此言也!”

  诚然。去年年底时,赵旻确实不是这么说的。

  向来臭不要脸的赵旻,对自己说了不算之事,毫无心理负担。

  “子仲先生,此正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

  而今大汉远征西域而大捷,开疆拓土达万里。

  天子而今雄心勃勃,正有意一统天下,又岂容玄德公封王裂土?”

  刘琰哂笑一声。

  “非也非也!卫将军此言差矣!玄德公本为大汉宗室、天子皇叔,其人封王,于情于理皆无悖谬之处。

  更何况,玄德公封王,实乃代天子守御、统辖大汉极南之地也!何来割裂大汉国土之有?”

  刘备的发小之一、简雍继续补充道。

  “卫将军有所不知。玄德公自代天子牧守交趾以来,交趾刺史部文教已兴、且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较之士威彦治理之时,已强出百倍不止!

  况且玄德公身为大汉宗室,一心感念天子之大恩。

  故而玄德公每年进献天子之宝物,亦冠绝天下诸州,忠心可嘉耳!”

  曾与刘琰同为孔融麾下、后投奔刘备的孙乾,继续为简雍补充。

  “卫将军应知,交趾刺史部距许都岂止万里之遥,若朝廷直接统御其地,仅政令上传下达,便须三月而有余。

  如若玄德公封王,则政令上传下达既速,又无需天子费心费力,兼且每年玄德公之进献亦冠绝诸州,如此岂非一举而多得乎?”

  这四人一唱一和,如同四个小丑一般,看得赵旻心中颇感好笑不已。

  但表面上,其人神情却变得阴沉无比。

  “你四人既如此有理有据、振振有词,何不直接向天子请求此事?”

  说着,赵旻霍然而起。

  “阿贲,送客!”

  赵旻此举,可谓直击要害。

  诚然如此。这四人既然说得如此头头是道,何不直接去找刘协?

  于是,这四人,瞬间便乱了分寸。

  这时,老银币贾诩适时登场。

  “主公请息怒。以诩观之,刘玄德此举,似乎确出自于一片赤诚。”

  赵旻冷笑不已。

  “文和先生,既如此,刘玄德麾下使臣,为何不向天子请求此事?”

  老苟哥董昭适时发言。

  “主公,此事在后汉殊无先例,玄德若不谨慎,或将为天子定性为谋反叛逆焉!”

  程昱抚须哈哈大笑。

  “昔年后汉开国之君、世祖光武皇帝非但未赐封藩王,反而削诸王之藩。

  由是可知,削藩、减藩王乃后汉之祖制也。既如此,刘玄德又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邪!”

  荀攸果断配合三位同僚。

  “某闻前汉世宗孝武皇帝时,便已废南越王之藩,并将其藩国改为交趾刺史部,迄今已三百余年矣!

  而今刘玄德又欲将交趾刺史部变为南越王之藩国,呵呵,如此,岂非倒行逆施乎?”

  赵旻阴沉着脸,挥了挥袍袖。

  “我赵从文,半年之内便为大汉开疆拓土达万里之遥,而刘玄德却妄想割裂我大汉国土!

  道不同不相为谋。阿贲,送客!”

  至此,糜竺等四人已彻底傻眼。

  但糜竺的反应极快。

  “卫将军且慢!”

  赵旻显得颇为不耐烦。

  “糜子仲,我与刘玄德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无需再为其人多费唇舌!”

  糜竺不愧为大商贾。

  纵然其人心中已恼怒至极,但其人脸上仍带着笑意。

  “呵呵,卫将军请息怒。某斗胆问卫将军一句:此番卫府出征西域,所消耗之军费几何?所得又有几何?”

  赵旻默然不语,但脸上神色却阴晴不定。

  老银币贾诩呵呵一笑。

  “子仲,实不相瞒,卫府此番出征西域可谓倾尽所有。

  此番,卫府出动带甲十万、战马四十五万匹,往返足足三万余里。唉!子仲精于此道,当可算出,卫府此番靡费几何。”

  此番卫府出征西域,号称有十五万大军……

  去掉前面那个十,才是真实数字。

  这就好比,历史上赤壁之战,曹操号称有八十万大军。

  去掉前面那个八,才是其真实兵力。

  否则,刚刚统一北方的曹操,怎么可能养得起八十万大军?

  当然了,此刻的糜竺,也不可能知道,卫府究竟出兵几何。

  但按照十五万大军、一人三骑、往返赶路三万余里来计算的话……

  仅仅粮草这一项,便是天文数字。

  遑论辎重、军械、甲胄及战马等等之损耗。

  糜竺额头上,已经沁出冷汗。

  贾诩深深叹了口气。

  “以是故,卫将军心情欠佳,还望子仲、威硕、宪和、公祐见谅也。”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三国时代,北国与江东士人本就不屑仕于蜀汉,而蜀汉的统治集团又一味压制益州人士,使得人才匮乏问题进一步雪上加霜。

  按《蜀书》记载,蜀汉后期的人才,基本都是宗预、廖化等宿将,以及刘备时代的元从后裔。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以卫将军身份录尚书事。张飞之子张绍出任侍中、张飞之孙张遵出任尚书。赵云之子赵广、赵统,一个典虎贲军,继续负责卫戍工作,相当于子承父业;另一个担任牙门将,阵前效力。黄忠绝嗣,马超宗族倾覆,因此不论。

  注:上述人物,事见《蜀书卷六》,文多不载。

  至于蒋琬、费祎之子,也在蜀汉担任“将军”或“黄门侍郎”一类的显要职位。

  (蒋琬)子(蒋)斌嗣,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蜀书蒋琬传》

  (费祎)子(费)承嗣,为黄门侍郎。--《蜀书费祎传》

  这种“任人唯亲”式的人才选拔,实际效果相当不理想。

  蜀汉的人才基数本就有限,备选干部又被人为地集中在一个极其狭隘的范围,最终导致了惨烈的恶果。

  蜀景耀六年(263),魏军伐蜀。赵广(赵云子)随姜维据敌,临阵见杀;诸葛瞻(诸葛亮子)率领张遵(张飞孙)、黄崇(黄权子)等人迎战邓艾,全军败殁;蜀汉灭亡。

  (张)苞子(张)遵为尚书,随诸葛瞻与绵竹,与邓艾战,死。--《蜀书张飞传》

  (赵云)次子(赵)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蜀书赵云传》

  (黄)权留蜀子(黄)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临陈见杀。--《蜀书黄权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五十八章 观天下风向,助刘备封王8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