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将军战东北,壮士征漠南终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473,220

  “诸位大人可知,新任并州刺史为何许人也?”

  张郃、乐进、黄忠、张辽及庞德五人,不约而同地看向阎柔。

  虽然赵旻至今都未言明,新任并州刺史究竟是谁,但卫府这六人自壶关开始,一路横扫并州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定襄郡及西河郡,彼此之间早已熟悉无比。

  以并州这种胡人多于汉人、草原多于耕地的情况,除了谙熟胡人习俗、胸中有沟壑、腹里有乾坤的阎柔之外,还有谁能维持并州稳定?

  所以,在张郃等五人心中,阎柔是出任并州刺史一职的不二人选。

  显而易见的是……

  呼厨泉也是这么认为的!

  其人大喜过望。

  “有阎大人坐镇并州,俺便高枕无忧矣!”

  呼厨泉说得没错,有阎柔坐镇并州,赵旻同样可以高枕无忧。

  阎柔心中感慨万千。

  其人做梦都没想到,两个多月前,其人还在因袁谭不纳忠言、自己郁郁不得志而苦闷不堪。

  而如今……

  自己终于可以一展抱负、按照自己的策略及想法,去维护并州之秩序。

  阎柔在自谦一番后,向张郃等五人抱拳道。

  “五位将军,柔以为,某等应趁呼厨泉单于大人召集南匈奴诸部至王庭之时,将五原郡、朔方郡扫荡一番,以立皇汉之威!不知五位将军意下如何?”

  张郃等五人同时颔首。

  “阎使君(东汉对刺史的尊称)所言极是!”

  历史上,在曹魏建立之前,得益于呼厨泉不遗余力地帮助,以及阎柔对鲜卑人、乌桓人的震慑力,曹操的并州勉强还算稳定。

  然而……

  汉人武德远不及百余年前、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之时,却也是并州胡人们的共识。

  匈奴诸部中的休屠各人,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的。

  最终,在历史上也正是休屠各人刘渊、刘聪父子灭了西晋。

  当然了,在这个时空,一切早已不同。

  匈奴休屠各部已经臣服于卫府,凉州包括羌、氐等杂胡在内的胡人,业已被赵旻打散收编,甚至是编户齐民安置屯田。

  此外,并州鲜卑扶罗韩部、步度根部的鲜卑大贵族,以及鲜卑诸多小部族……

  在卫府六将率卫府铁骑一路横扫并州的过程中,鲜卑人可谓被卫府铁骑打到肝胆俱寒。

  到后来,鲜卑人甚至都不敢再与卫府铁骑为敌。

  综上所述,这时空中,如今除幽州胡人之外,诸胡人的共识是:

  汉人之武德,甚至比前汉武皇帝封狼居胥之时,还要充沛三分。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

  一代名将霍骠姚固然宛若天神下凡一般,但其人所率之骑兵,又怎么可能比得上如今甲胄齐整、兵刃精良、身强体壮、剽悍骁勇而且有马镫的卫府铁骑?

  将是兵的魂不假,可兵也是将的胆啊!

  更何况,赵旻麾下也不乏善于用骑兵的名将。

  所以,如此一来,这些胡人,谁还敢与卫府作对?

  而此番,阎柔提出扫荡五原、朔方二郡(后世的河套草原)的建议,是为了给并州胡人增加心理阴影,使这些胡人一想起汉人铁骑时,便瑟瑟发抖。

  当然了,此事的直接受益人是呼厨泉。

  卫府铁骑,终究是呼厨泉的靠山。

  众人想到便做,当下便要向呼厨泉辞别。

  呼厨泉却拦住了众人。

  “诸位大人且慢,请诸位大人容俺为卫府铁骑备齐肉食、干粮。”

  并州的匈奴人确实不会种田,但这并不代表并州的匈奴人吃不上粮食。

  因为他们会抢。

  所以说,阎柔这个并州刺史,任重而道远。

  带齐干粮、烤肉之后,卫府六将继续向西、扫荡河套草原,而呼厨泉则尽遣心腹,持南匈奴单于令召集南匈奴诸部,至王庭参拜南匈奴新单于。

  至此,并州可谓大局初定。

  在此期间,身在并州刺史部治所晋阳城的贾诩,并未偷懒。

  其人虽不可能,为来去如风的卫府铁骑运输粮草、辎重,但其人可以召集并州诸郡之太守赶到晋阳城,宣布并州一系列新政。

  为防止出现变故,贾诩向赵旻借来张燕压阵。

  张燕与贾诩大有渊源。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黑山军绝非贼军!

  所谓“黑山贼”,是曹魏对张燕的蔑称。

  黑山诸头目,早在天杀的汉灵帝时期,便接受了朝廷招安。

  其中,大头目张燕为中郎将,其人之副将杨凤为校尉。

  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

  摘自《后汉书之朱儁传附传》

  从张燕可以“每年举孝廉、计吏”的特权来看,可以将黑山军团、看作一个“特区”性质的“郡级行政单位”。

  其酋帅受官,绝不止张、杨二人而已。

  天杀的汉灵帝死后,未见黑山军“弃官做贼”的记载;

  关东兵起,也未见黑山军“参与讨董”的记载。

  可见黑山在初平初年(西历190至191年),政治立场上、与董卓并无矛盾。

  黑山军非但未参与关东诸侯的讨董行动,反而联合公孙瓒,抗击“讨董盟主”袁绍。

  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张)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

  摘自《三国志魏书八之张燕传》

  历来皆将“公孙、张燕联军”视作公孙瓒为吞并冀州、而主动联合黑山;

  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是张燕主动联系公孙瓒对抗袁绍。

  线索人物就是壶寿。

  壶寿是“长安所署冀州牧”。

  长安即“关中政府”的代名词,指代先后在董卓、李傕、郭汜控制下的西凉霸府。

  有趣之处是“冀州牧壶寿”,一直呆在黑山军之中,直到其人被袁绍杀害。

  (袁绍)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

  摘自王粲《英雄记》

  关中朝廷任命的冀州牧,竟与黑山军搅在一起,足见张燕集团的性质,实际是“臣事关中”的董卓盟军。

  类似性质者又有关中所署“兖州刺史”金尚,用来牵制“伪刺史”曹操等等。

  而壶寿这个棋子,正是由贾诩所布。

  黑山军的地位,同样也是由贾诩所维持。

  以是故,在董卓死后,张燕仍然稳稳“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

  不得不说,贾诩下了一着妙棋。

  综上所述,镇守黑山的张燕,在接到贾诩书信之后,便二话不说、经太行小道快马加鞭赶到了晋阳城。

  此外,张燕还带来了三万黑山精兵。

  有张燕压阵,贾诩底气十足。

  于是乎,这个老银币,将并州一众原属于袁绍麾下的太守们,该杀的杀、该贬的贬、该撵的撵,最后竟然一个不留。

  张燕之威名,并州士民无人不知。是以,贾诩虽如此“倒行逆施”,却无人敢提出异议。

  同为老银币的赵旻,力挺贾诩此番“胡作非为”,并迅速派来袁涣(曾为刘备麾下谋士,与田豫一样有勇有谋)、和洽、繁钦、傅巽、常林(河内郡名士)、杨俊(河内郡名士)、徐奕(琅琊国名士,历史上曾为曹操的尚书令)、万潜(曾为故兖州刺史刘岱之从事)等人,继任并州除上党郡之外的八郡太守。

  在袁绍未故去之前,荀彧曾苦劝赵旻培养后备人才,显而易见,赵旻听劝。

  上述众人,才能皆非同一般,并州安定,指日可待。

  在这即将上任的八人陆续到来之后,贾诩又定下来另外几件大事。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奏疏中的“奸邪”无疑指宦官,“善人”则指士人。不难看出曹操实际是借古喻今,借陈蕃、窦武的故事,来隐喻宋氏覆灭的惨剧,同时发泄自己的不满。

  显而易见,曹操的笔锋直指宦官集团。这实际是一种强硬的政治宣言,喻示着曹操的“自我身份认同”已经脱离阉党,转入清流。

  不过灵帝昏庸已极,“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可知情况并未有任何改观。曹操“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中平五年(188)冀州刺史王芬“连结天下豪杰”,图谋废黜灵帝。曹操便在王芬拉拢之列。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魏书武帝纪》

  考虑到曹操同年(188)已经被灵帝授予西园八校尉的职务,官运亨通;他被王芬拉拢,便显得有些不合情理。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后汉书灵帝纪》

  其实如果注意到“宋奇被诛”之事,便可以理解王芬拉拢曹操的行为动机。

  《魏书》称王芬“有大名于天下”。王芬在《后汉书》中被记载为“王考”,属于清流党人,“八厨”之一。所谓八厨,即“振穷救急,以财救难”的侠士。

  王芬有大名于天下。--王沈《魏书》

  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后汉书党锢列传》

  党锢之祸,其本质是清流士人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因此王芬的政治立场显而易见。

  曹操虽然出身阉党,但他是倾心于清流集团的(见《让县自明书》)。曹操又曾受过政治迫害,而迫害事件的导火索,便是宦官诬陷宋氏家族。

  虽然曹操最终拒绝了王芬的提议,不过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在清流士人眼中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阉党子弟,而是可以拉拢、团结、争取的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宋奇的死亡,恰恰促成了曹操政治身份的重生。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般皆如意,万事定称心1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