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15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453

  中渎水,实则就是邗沟。

  此为连通大江、淮水之航运主干道,而且兼具水利设施之基本功能。

  此运河之重要性,前文已多次提及,不再赘言。

  向陈登问明徐州南部(陈登名为广陵太守,实则为徐州刺史部之南部督)、江东之大致情况后,赵旻便放下心来。

  夫妇二人再度乘船,径直赶赴丹徒城。

  太子太傅、卫将军、真定侯赵从文携孙夫人回娘家奔丧,对于江东方面来说,这绝对是天大之事。

  是以,赵旻、香妹子甫一进城,便见到了……前来迎接二人之江东重臣吕范。

  因夫妇二人为奔丧而来,是以,此番夫妇二人与吕范重逢,脸上皆无丝毫笑容。

  两年未返乡的香妹子,如机关枪一般,向吕范问出诸如“舅母大人身体可佳”、“母亲大人是否安好”、“二兄是否仍悲伤过度”等等问题。

  吕范有些尴尬。

  “这……阿香,老夫人仍在吴老将军府上,请阿旻、阿香随某来。”

  吕范是个聪明人,其人选择用这等近称,摆明了其人是以香妹子娘家人的身份,来接待赵旻夫妇。

  未几……

  夫妇二人便径直走到吴景灵位之前……

  吴景虽已入土为安,而且是安葬于其人之吴县故里,但其人之灵位仍在。

  夫妇二人一番痛哭、跪拜之后,便由吕范领着,前去拜见吴老夫人。

  夫妇二人拜见吴老夫人之后,母女二人便是一番抱头痛哭。

  苟哥也不由得潸然泪下。

  吴景实际上,算是苟哥与香妹子的媒人。

  吴老夫人、赵旻夫妇很是痛哭一番之后,吴老夫人便仔细询问起自家宝贝女儿、亲外孙赵赋、亲孙子孙绍,以及曾经的儿媳大乔、其子的近况……

  赵旻与江东之间的羁绊,委实不要太多。

  于是乎,顺理成章地,吴老夫人开始向赵旻讲述,“轻狡”、也就是曾为盗匪的孙坚,悍勇无双的小霸王孙策这对父子,昔年创下江东基业之事。

  赵旻认真倾听完毕之后,不用吴老夫人开口,便主动向老太太顿首行礼。

  “大人请务必保重身体!今后,孩儿便不再对江东苦苦相逼!还望大人教导二兄,勿要继续执迷不悟、心存割据一方之念。”

  吴老夫人登时松了口气。

  “阿旻放心,老身自当教导阿权尊天子、恤子民。”

  赵旻颔首。

  “请大人勿要为此而心忧,当以保重身体为先。此外,旻亦必将一如既往善待阿香、阿芷(大乔)及阿绍。

  旻望大人长命百岁,待阿绍束发之后,旻必携阿绍侍奉大人、并承欢于大人膝下。”

  吴老夫人很欣慰。

  香妹子也忍不住露出一丝笑容。

  做为孙策的遗腹子,孙绍在历史上活得颇为不如意。

  这也难怪。

  权利欲极强的孙权,绝无可能重用孙绍、使其人将来夺自己之权。

  但赵旻不同,赵旻不但始终是汉臣,而且其人一直在为自己亲儿子小刘嗣,培养优质班底。

  曹丕、曹彰、曹植、孙绍这四人,便是其中一分子。

  言归正传。

  香妹子留下陪吴老夫人,赵旻则随吕范,径直去吴侯府见到了孙权。

  孙权屏退众人后,房内便仅剩孙权、赵旻、吕范三人。

  孙权素知妹夫赵旻的性格,于是其人开门见山。

  “妹婿,你对江东如此苦苦相逼,莫非丝毫不顾与亡兄之情义乎?”

  赵旻根本不接孙权这个话茬。

  “二兄,江东乃天子之江东,而非你搜刮民脂民膏、用以养兵之江东!二兄既如此倒行逆施,便休怪我吊民伐罪!”

  吕范听得紧张无比。

  其人已经充分做好,缓和自家主公与赵旻之间,这剑拔弩张之气氛的准备。

  然而……

  赵旻话锋陡然一转。

  “而今舅父大人已故,大人身体又略显欠佳,是以,二兄,我今后便暂且不再讨伐江东,还请二兄好自为之!”

  苟哥嘴上说得漂亮,实则并未想过,放弃其人那暗戳戳的“星火燎原”计划。

  而且,苟哥暂时也顾不上江东,其人准备与刘备谈判,向刘备索回扬州豫章郡、荆州桂阳郡。

  做为交换,赵旻将向伏寿讨封刘备为南越王,并向其人无偿提供,运输货物之海船。

  以是故,赵旻决定在明面上,暂时放孙权一马。

  孙权闻言,登时陷入沉默。

  吕范也暗暗松了口气、并继续默然不语。

  赵旻见状,向孙权道:“二兄,昔年我曾与大兄有盟约,若二兄仍不信我,我可当众宣誓、保证不再率军讨伐江东,江东众人可为见证!”

  在这个“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时代,赵旻既然如此宣誓,便不能再主动率军讨伐江东……

  当然了,发动“星火燎原”、用江东山越人讨伐孙权,不在此宣誓范围之内。

  不明其中哏节儿的孙权,当场拍案而起。

  “甚善!妹婿,便依你之言!”

  这下,吕范彻底松了口气。

  在袁绍病故、赵旻顺大势而为、一统北方之后,卫府便已经成为了,江东招惹不起的庞然大物。

  丹徒口之战,虽有孙权指挥不力、三老消极怠战的原因存在,但仍然不能不承认,江东已明显不是卫府之敌手。

  如今赵旻顾忌吴老夫人之身体,欲与江东止息兵戈,吕范对此,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乎,急于尽快实锤此事的吕范,便向赵旻躬身行礼。

  “阿旻,择日不如撞日,某等不如于今日缔结盟约如何?”

  赵旻对此自无不可。

  如是般,孙权召集麾下群臣、并举行一番典礼之后,赵旻当众宣誓,今后卫府必不遣兵卒攻伐江东。

  仍身处吴景府上的吴老夫人,闻讯非常欣慰、并感动不已。

  其人看向跪坐在自己身畔的宝贝女儿孙尚香。

  “阿香,阿旻如此重情义,你今后务必好生服侍其人!”

  孙尚香羞红着俏脸、微微颔首。

  在与孙权缔结盟约之后,赵旻与香妹子,便赶去了吴县,在吴景墓前祭奠其人。

  随后,香妹子仍是返回吴侯府陪伴吴老夫人,而赵旻则在吴景墓旁的草庐之中,为吴景守了数日数夜灵。

  赵旻这个外甥女婿做到这个份上,登时使孙家人、吴景的老搭档朱治,对其人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于是,在赵旻离开丹徒城、赶赴庐江郡的前一夜,朱治将赵旻请到了自己府中。

  在吴景卒后,朱治与吕范二人,已是江东硕果仅存的德高望重之人。

  这二人,也是惟二可批评孙氏子弟过失之江东老臣。

  因此,朱治相请,赵旻便恭恭敬敬登门赴约。

  朱治在特地向赵旻表示了感谢之后,便引入了正题。

  “从文,以某观之,天下之大一统,已是大势所趋。然则……从文又立下不伐江东之誓,若如此,则从文欲如何一统天下?”

  赵旻眼中精芒一闪而逝。

  朱治的意思不言而喻。

  其人实则是在问,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孙权向汉帝称臣,但仍可割据一方、代汉帝而牧守、每年朝贡汉帝。

  这种美事儿……

  怎么可能!

  这不还是诸侯之所为?

  而且,鱼米之乡的江东,也不是山高皇帝远、入个朝来回能走大半年、管理及统治成本均过高的交趾。

  所以,赵旻断然道。

  “叔父大人,太子而今犹然年幼,待太子束发之时,旻必还太子以一统河山。”

  赵旻的回答同样较为隐晦:

  十年之后,我必一统天下。

  朱治颔首,旋即追问赵旻。

  “从文,你当真欲将军政大权,归于太子之手?”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说一说一桩被记载在史书中的巨大争议。

  此事,便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身世。

  有时,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的构建过程与因由。

  元帝司马睿是东晋开国之君,即永康南渡之后的晋室之主。东晋诸帝,皆元帝子孙。

  然而元帝的身份却十分尴尬。因为历朝史书,皆言其非司马氏子孙,而是牛氏子孙,乃其生母与旁人通奸所产。

  司马睿的血统问题,绝非空穴来风,大量官修史书对此均有记载。诸如《晋书》、《宋书》、《魏书》(拓跋魏)均称元帝乃牛氏子。

  如果说上述史书,可能存在“立场”或“时间”上的问题,那最强力的佐证,便是孙盛撰写的《晋阳秋》。该书也称元帝为牛氏子。

  孙盛出生于西晋,活跃于东晋,且完整经历了司马睿的统治时期(317-323)。换言之,孙盛修史,正是“当时之人写当时之事”,可信度极高。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时及后世,对孙盛的“史德”均赞不绝口,夸奖孙盛秉笔直书,不畏权贵。

  由于诸多史家对司马睿的“野种身份”均言之凿凿,因此后人深信不疑。

  比如明朝学者李贽,便公开讥笑元帝为“南朝晋牛氏”。

  至于民国学者蔡东藩,则戏谑为“闺房丑事,不可多言,幸赖牛金‘相助’,晋朝才得以延续”。可见此说波流之广,影响之深。

  中冓遗闻不可详,但留一脉保残疆。若非当日牛金力,怀愍沈沦晋已亡。--蔡东藩《两晋演义》

  咱们对司马睿的血统问题不探究,咱们来看一看:

  司马睿的“身份构建始末”。

  实际在孙盛、沈约、魏收与房玄龄笔下,司马睿的“牛家子”身份,成因均不相同。此学说(或谣传)的构建过程,反映的实际是不同时代的“政治空气”与“舆论环境”。至于司马睿到底是马氏还是牛氏,反而无足轻重。

  孙盛撰写的《晋阳秋》,是“牛睿”的滥觞之源。

  《晋阳秋》本名当作《晋春秋》,因为东晋简文帝皇后小字“阿春”,故避讳改之。从名称上看,讲述的就是晋朝国史。

  《旧唐志》所云之《魏武春秋》、《晋阳秋》,当即《史通》所谓“魏、晋二阳秋”也。晋避简文母后讳(郑太后讳阿春),易“春”为“阳”。--卢弼《三国志集解》

  孙盛是魏晋著名史家,曾经对权臣桓温的丑事(枋头之败)秉笔直言,有不畏权贵的美名。《晋书》对孙盛也有相当高的评价,称其“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

  (孙)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晋书孙盛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十六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1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