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献奇计,谋自立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124,135

  袁绍欣然道:“从文但说无妨!”

  赵旻站直后侃侃而谈:“主公,曹贼处心积虑欲引主公至官渡交战,可见其深知自己情势危急,欲以地利弥补其不足。主公以为然否?”

  袁绍笑着颔首:“实情如此!曹孟德怕我!”

  赵旻继续道:“既如此,主公不必非要顺应曹贼之意,在官渡展开决战。”

  袁绍脸上笑容减少:“从文,你是说,我不与曹孟德在官渡决战?”

  赵旻察言观色,心中一沉。

  但他只好继续道:“主公若向东,渡济水、汴水至陈留,劝降新降之张绣,诱其献出陈留、己吾二地,如此陈留郡将尽归主公,我军可渡鸿沟直取许都!

  此事若成,曹贼苦心布置之官渡,便无用矣!

  且主公可东联孙伯符(孙策),南结刘景升(刘表),以大势压制目前在关中之钟元常(钟会老爹钟繇)、杨文先(杨修老爹杨彪)。

  如此,不仅曹贼在劫难逃、终将授首,且天下从此可安矣!”

  平心而论,赵旻献上之计,乃许攸许子远之计的究极加强版。

  若袁绍采纳赵旻之计,并坚决执行…

  这本书距完结不远矣。

  什么刘备、孙权,什么孙策、刘表、刘璋,甚至匈奴、鲜卑、西羌、乌桓、扶余等各族…

  即便各族族酋如呼厨泉、扶罗韩、步度根、轲比能、刘豹、楼班、蹋顿等人再牛,也都将拜伏于地,在大汉充沛依旧的武德面前瑟瑟发抖。

  哪里还会有五胡乱华!

  当然,前提是袁绍死后,那仨龟儿子不瞎折腾。

  然而…一切均在赵旻预料之中。

  尽管赵旻已做好心理准备,他还是没想到,袁绍的反应竟会如此激烈。

  他只见袁绍霍然起身,王霸之气侧漏。

  “从文休得胡言!我袁家四世三公,受大汉恩泽百年,今我既已决意与汉贼曹孟德决一死战,且天子近在咫尺,又焉有绕其而走之理?

  何况,曹孟德如今势弱而我势强,若我不与其堂堂正正大战一场,如何使天下英雄心服口服?天子又如何看我袁本初?

  我袁本初,便是要在曹孟德选定之地,狠狠挫败其人!让天下英雄都知道,我袁本初,方是可匡扶汉室之不二人选!”

  袁绍这番言辞慷慨激昂。

  赵旻终于明白,为何袁绍铁了心要与曹操在官渡对决。

  中二是一种病,而袁绍已病入膏肓。

  赵旻心中疯狂吐槽袁绍这严重的中二病,口中却恭谨道:“主公所言极是!是末将考虑不周!末将甘为主公犬马,力挫曹贼、匡扶汉室!”

  他已打定主意,要退而求其次,暗中实施自己所谋。

  你袁本初竖子不足与谋,我赵从文何必跟着你倒大霉?

  在你死后,你那三个龟儿不闹翻天才怪!

  何况…狐假虎威,似乎也不错!

  袁绍见赵旻虚心受教、态度恭谨,心中大感受用。

  于是他有些不好意思。

  这孩子这般乖巧懂事,我方才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他展颜一笑:“阿旻勿怪,我只是不忿曹孟德倒行逆施而已。”

  赵旻态度极为端正,来吧,一起骂曹老板!

  他正色道:“曹贼以诡计害死汉室宗亲刘伯安先生,又屡次假诏兴兵戈,以至于民不聊生,白骨曝于野,袁公以大义伐之,实乃众望所归!

  末将盼主公赐颜将军五千兵马,由末将统领,全力攻伐曹贼于官渡!”

  他图穷匕见。

  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可怜孙策以其老爹冒死藏起来的传国玉玺做抵押,才从袁术处借到三千兵马,他赵旻不费任何代价,便可讨来五千兵马…

  也不知孙策得知此事后,会不会哭晕在厕所。

  袁绍正觉有些愧疚,又自感过于刻薄,当即笑着颔首:“可也!颜将军如今麾下恰好无将,我便拨于你五千兵马由你统领,官渡交战你务必竭尽全力!”

  赵旻大喜:“主公但请放心,末将必肝脑涂地!”

  袁绍取出可调一营之兵的虎符,将其交给赵旻,语重心长道:“我仅有不足一万骑兵,是以只能予你五千步卒,你要善用之!”

  赵旻不挑,有兵就好。何况兖州水道纵横,骑兵反而不如步兵好使。

  他接过虎符深深一揖:“主公且看末将表现!”

  袁绍再次颔首:“中郎将赵旻听令!”

  赵旻恍然大悟:哦,原来颜良那仪式感是这么学来的!

  他行了个顿首礼:“末将在!”

  袁绍见他如此谦卑,更感满意:“赵中郎免礼!今日我以大汉大将军之身份,任你为颜良军中郎将,率五千步卒,听从颜良调遣讨伐曹贼,你可愿领命?”

  赵旻再次顿首:“末将敢不奋勇争先!”

  袁绍扶起他:“甚善!”

  他复又看向赵云,笑道:“子龙也任淳于将军麾下中郎将,仍领五千骑兵如何?”

  赵云回答剪短许多:“末将听令!”

  袁绍再次笑着颔首:“甚善!你们各自归营!唤袁长史、陈主簿进来。”

  赵云叔侄走出此地后,相视一笑。

  “阿旻,你本就为这五千兵卒而来?”

  赵云戳穿了侄子的小心思。

  他显然清楚,袁绍不可能采纳赵旻之计。虽然在他看来,此计甚妙。

  赵旻讪讪一笑:“让叔父大人见笑了!”

  他心道:老子其实是存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思。

  袁绍若肯接纳此计,乱世不但可提前终结,百姓们也可安享太平。

  我根本不怕那三个小混蛋闹翻天。

  大不了老子以居中斡旋名义来个鸿门宴,把那哥仨全部嘁哩喀喳便是。那哥仨没有一个好人,老子做起这种事来毫无心理负担。

  憾甚!

  也不知他是在遗憾不能快速终结乱世,还是遗憾不能开开心心嘁哩喀喳。

  言归正传,中郎将虽俸禄略高于校尉,但可领之兵,数量却可达两营,即一万之众。

  盖因赵旻要的兵卒数量不但不过分,且颇为保守,是以,心中对其有些亏欠的袁绍才答应得如此痛快。

  赵云提醒侄子:“待陈主簿出来,你便随其去领文书、换印绶、配饰及衣甲!”

  赵云这是担心袁绍反悔,侄子做到堪比九卿之如此高位,他与有荣焉。

  在这年代,族中能出一个两千石,可是一桩极了不起的大事,若这族中尚有诗书传家,便有可能跻身名门世家之列。

  而且,赵旻今年虚岁才二十四!

  万石三公之位…

  赵云心中充斥着幸福感,他俨然比当事人还要开心,虽然他本人也是中郎将。

  叔侄二人,便站在堂前,恭候袁谭、陈琳等人出来。

  赵旻表面平静,心理活动却极为丰富,他已开始谋划自己第一步从何做起。

  赵云骤然道:“阿旻,你可需粮帛?我要给族中写信报喜。”

  拜那天杀的董卓滥发货币所赐,如今大汉货币体系已经全面崩溃,经济体制倒退为以货易货这一原始形态。

  如今的硬通货非是五铢钱,而是…粮和帛。

  这时代,棉花虽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但其主要作用是供人观赏…

  可想而知,这时代的百姓日子有多惨!

  所以,赵云问侄子缺不缺钱的方式变为问粮帛,便显得合情合理。

  赵旻灵机一动:“叔父大人,家中可有何财货?”

  赵云沉思片刻后道:“族中应尚有不少简片、笔墨砚台、绢帛、丝麻、麦豆、农具、陶器。

  简片、笔墨砚台、绢帛、麦豆族中自可供应,但你要丝麻、农具、陶器何用?”

  赵旻自赵云这番话中,提取出海量信息。

  赵家有包括铁匠在内的各种工匠,有烧陶窑炉,甚至可能有打铁作坊!

  但问题是…赵家祖坟在真定,无法外迁!何况,每年族中还需接待番禺的南越王那支族人前来拜祭祖宗。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也罢,我不嘁哩喀喳那哥仨,与他们虚与委蛇便是。

  他在心中打定主意,誓要将狐假虎威进行到底。

  他抱拳道:“大人,我想做生意。”

  【作者题外话】:看官们要注意这一点:在曹操迎回刘协之前,也就是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这西凉四将,听从贾诩毒计祸乱长安后,天下共有三大势力。

  除这四将及西凉韩遂、马腾是西凉集团公司外,尚有以袁绍为首,包括其铁杆小弟曹操、荆州刘表、上党张扬、八厨之一张邈、韩馥等人在内的袁大集团公司;

  以及以袁二袁术为首,铁杆小弟公孙瓒、公孙瓒铁杆同窗刘备、孙坚、陶谦、孔融、刘繇…在内的袁二集团公司。

  所以,小弟曹操在迎回天子、扫平吕布后膨胀了,袁绍这董事长兼总裁焉能罢休?他是势必要狠狠压制住小老弟曹操的。

  那么问题来了。

  小老弟划下道来,就要在官渡跟老大哥一较高下,老大哥袁绍还有的选吗?

  综上所述,赵旻劝袁绍改换决战之地,只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罢了。

  云某有必要在此强调一下:

  汉末三国,没有所谓的官兵。

  袁绍分给赵旻的兵,实则是其人招募的部曲。

  同理,赵云那近五部五千骑兵,也是赵云自己招募的部曲,连战马都是赵云从族中抽调,为兵卒配备的。

  关于部曲的记载,在《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中俯拾皆是。

  汉末魏晋,部曲逐渐脱离本意,演化为“私人武装”的代名词,俗称私兵。

  前文提过之李典,那近万私兵皆为其人之部曲。

  部曲既是私兵,那往往与部曲帅籍贯相同。

  理由十分简单。

  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绝大多数百姓,不得不终身困守乡里。他们即使婚配,也是寻找本地的外姓家族,也因此形成各式各样的宗族势力。

  以考古成果而论,今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葬群附近,有大量夏侯氏与丁氏的墓葬,而夏侯氏与丁氏,又恰恰是曹氏的姻亲。

  在曹氏的墓葬之中,还发现过篆刻着“夏侯右”字样的墓砖,可知三家频繁为婚。

  注:墓砖字样,见吴金华《三国志丛考》;夏侯氏与丁氏墓葬群记载,见马艳如《曹操宗族墓葬出土玉猪鉴赏》。

  以史料记载而论,文德郭皇后得势时,其母家成员刘斐,与外乡士人通婚。郭太后因此警告“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可见即使贵为一国皇后,也需要遵循类似传统,跨地域通婚,彼时并不多见。

  (郭)后外亲刘斐,与他国(国即郡)为婚,(郭)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魏书文德皇后传》

  由此可知,部曲帅麾下的部曲(尤其是最初的部曲),必定也只能来自老家。或者说,所谓的“部曲帅”或“宗帅”,本身就是地方豪强。

  举例而论,西汉开国时的“布衣将相”局面,追根溯源,是因为朝堂之中的公卿,大抵都是刘邦的丰沛老乡。

  这些布衣将相,出身乐工(周勃)、狱卒(曹参)、屠户(樊哙)之类,本身不以文化见长。他们与刘邦的最初关系,其实就是部曲与部曲帅。部曲帅做了皇帝,部曲自然便荣升为将相。

  以三国而论,道理亦然。此处谨以刘备为例。

  刘备发迹之初,在公孙瓒麾下为“别部司马”。所谓别部司马,按《续百官志》释义为“别领营属”;按黄惠贤考证,即为部曲帅。

  (刘备)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刘备)为别部司马。--《蜀书先主传》

  注:别部司马释义勘定,见黄惠贤《试论张鲁政权的性质》。

  刘备彼时的身份有两重:对上而言,他是公孙瓒的部曲;对下而言,他是关羽、张飞、牵招的部曲帅。

  公孙瓒出身幽州辽西;刘备出身幽州涿郡,二人是“同州”兼“同学”;乡党关系显而易见。

  关羽出身司隶河东,周旋于涿郡;张飞出身幽州涿郡;牵招出身冀州安平,均属河朔地区。

  至于彼时与刘备交厚的田豫、赵云二人,一个出身幽州渔阳,一个出身冀州常山,亦属河朔地区。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蜀书赵云传》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魏书田豫传》

  三国诸多军阀均重用部曲帅,见诸记载,俯拾皆是。

  除上文提到的刘备之外,曹氏、孙氏亦然。这里不再赘言。

  这便是汉末三国乃至魏晋的兵制。

继续阅读:第十三章 攻阳武,展神威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