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1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23,819

  趁荆州实际上的主人尽皆在场,赵旻当众提出这个问题。

  荆州士人中,智力最高的蒯良微微一笑。

  “太子太傅大可不必忧虑此事,文仲业之所以挑唆五溪蛮作乱,仅为呼应刘玄德耳!某等既已破坏刘玄德之诡谋,则文仲业必无心再作乱,如此,五溪蛮之乱自解。”

  说着,蒯良看向韩嵩。

  “德高,有劳你随太子太傅赴武陵郡,劝文仲业迷途知返、勿再继续助纣为虐。”

  诚然,对荆州豪族而言,这只是其内部矛盾,根本不值一哂。

  韩嵩遂笑着作揖。

  “子柔兄放心,仲业与某交情匪浅,其人定不吝卖某如此薄面。只是…”

  韩嵩看向赵旻。

  “太子太傅亦欲见仲业一面否?”

  赵旻太想见文聘一面了!

  文聘那可是妥妥的次一流猛将,而赵旻正好缺人才。

  于是赵旻颔首。

  “为荆州安定,我见一见文睡…文仲业又何妨?”

  兴奋之下,赵旻险些说出“文睡觉”这三个字。

  一众荆州士人当即对赵旻赞不绝口。

  “太子太傅高义!”

  “太子太傅仁义宽厚,某等佩服!”

  “太子太傅心念苍生,真乃仁人也!”

  赵旻毫不脸红地笑纳众人的称赞。

  然后…其人图穷匕见。

  “然则,德高先生,黄汉升今应何在?”

  蜀汉五虎上将中,关张二人,赵旻是不大可能收归麾下了;

  所以他只能从赵马黄三人着手…确切而言,是从三人中的黄着手。

  目前赵旻已集齐曹魏阵营五子良将,并在卞夫人帮助之下收得诸曹、夏侯氏,且有望集齐孙吴阵营的江表十二虎臣…

  尽管赵旻如今仅收了一个徐盛。

  眼见如今有望收下黄忠,赵旻焉能不兴奋?

  是以,赵旻迫不及待想知道,黄忠到底在哪儿。

  文聘、黄忠二人的老乡韩嵩抚须作答。

  “太子太傅,以某观之,汉升即便未与仲业同在武陵郡,想必亦相距不远矣。

  汉升、仲业皆为当世之虎将,太子太傅如有意将其二人收入帐下听用,此正当时焉!”

  赵旻霍然起身。

  “事不宜迟,有劳德高先生为我引路,我今日便率卫府铁骑,定武陵郡之乱!”

  刘备的密谋已破,刘表也没有必要再见,兼且秭归城建工坊之事已定、襄阳城工坊又已开始投产…

  一言蔽之,赵旻此次襄阳之行的任务,在这短短半日内便已全部达成。

  接下来,便是赵旻收获彩蛋…咳咳…盲盒…咳咳,意外惊喜的时刻。

  赵旻不能不急。

  万一文聘提前被刘备挖走,赵旻还不得哭晕在厕所?

  从来都只有赵旻挖别人家墙角,哪能轮到别人来挖赵旻墙角?

  尽管文聘如今还不是赵旻麾下之臣。

  然而…

  赵旻虽急,韩嵩却不急。

  韩嵩呵呵一笑道。

  “请太子太傅稍安勿躁,天色不早,南郡至武陵郡又以山路为主,某等明日再启程亦不迟。”

  有别于北方那些兼资文武、身强体壮的士人,以及蔡瑁、蒯越、蒯良等文武双全的荆州士人,韩嵩终究只是个文士。

  偏偏…

  赵旻还不能不带上韩嵩。

  一来,韩嵩是文聘、黄忠的老乡;二来,韩嵩是有“楚国之望”美名的荆州名士。

  考虑到文聘、黄忠亦出身于南阳豪族,赵旻便不能不带着韩嵩一起去见文聘。

  是以,赵旻只能按捺下来性子…耐心地等待半日。

  当然了,赵旻是不可能闲着的。

  既然今日韩嵩不愿出远门,赵旻便带着他与其他荆州士人,在城外的工坊参观视察了一番。

  赵旻现场发现问题之后,当场提出一系列改善措施,蔡瑁、蒯良等为首之士人,即刻唤来匠人头领,当场按照赵旻提出的改善措施进行整改。

  一番折腾、整改之后,已是日落时分。

  对赵旻心悦诚服的众人,真心诚意请赵旻进襄阳城赴宴。

  赵旻推辞不过,只好令赵旭赴城外军营寻来赵虎,与一众荆州士人进襄阳城。

  而就在众人即将进襄阳城之时…

  只见一名昂藏健壮的骑手骑着骏马、手中兀自牵着一匹快马,自襄阳城中疾驰而出。

  赵旻瞬间便认出那人,当即喝问道。

  “阿贲何以在此?”

  那骑手不是别人,正是被伏寿催着、急匆匆赶往成都城的赵贲。

  这小子艺高人胆大,在此乱世,居然也敢孤身上路!

  好吧,赵贲沿途所经之处,不是赵旻的地盘就是刘表的大本营所在,治安确实良好。

  赵贲既至襄阳城,说明其人的路线是由许都至南阳,经宛城至襄阳城,再从襄阳城至秭归,走水路抵达成都城。

  话说回来,赵贲到襄阳城,便宣告其人这趟千里迢迢的旅程提前结束…

  因为赵贲要找之人,正是他那无良腹黑少君赵旻。

  以是故,疾驰之中的赵贲,在人群中骤然听到赵旻的声音,其心情便可想而知。

  只听“希聿聿”一声,赵贲胯下那匹骏马前腿离地、骤然驻足。

  然后,赵贲利落至极地滚鞍下马,一溜烟奔至赵旻身前、深施一礼。

  “仆参见少君!”

  赵虎、赵旭二人向赵贲这个族中同辈兄弟抱拳。

  赵旻扶起赵贲,一脸疑惑地问道。

  “阿贲何以在此?莫非许都又有何变故?”

  天可怜见,此时此刻,赵贲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

  许都有何变故?

  天老爷!少君再不回去,仆恐性命将不保矣!主母好可怕!

  当然了,因此处人多耳杂,赵贲表面上古井无波。

  “回少君,今有天子诏令在此!请少君接诏!”

  赵旻心中一惊。

  他当然清楚,所谓“天子诏令”,实则是他最心爱的大老婆伏寿之指令。

  换言之…

  大老婆很生气。

  于是乎,赵旻心中有些发毛。

  怕伏寿者,岂独赵贲一人欤?

  赵旻恭恭敬敬接过诏令,却不急着打开看…

  他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阿贲可知,天子诏令是何内容?”

  赵贲躬身作答:“回少君,此乃天子责令少君尽速定天下之乱、及早返回许都主持大局之诏也。天子措辞极其严厉,请少君速速定乱平叛!”

  赵旻秒懂:赵贲之意为,大老婆确实很生气,老子再不及早回去,后果将会很严重。

  于是乎,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赵旻,便打开诏令匆匆一览。

  果不其然…

  诏令字里行间,虽满是斥责之言,但赵旻分明从其中看出两个大字:

  思念!

  赵旻感动之余,不由暗暗心惊胆战…

  他再回许都之时,伏寿若见他又带回两个妹子…我的天呐!

  赵贲察言观色后,心有戚戚然。

  其人心中暗叹,复又自挎包中取出几封“天子诏令”,也就是伏寿遥控下达给赵旻的指令。

  “少君,此诏令需仆当面向少君解释一番。”

  赵旻心领神会。

  这一定是关于西域、凉州等事的诏令。

  于是乎,主仆二人默默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一旁不明内情的荆州士人们,犹在笑呵呵地作揖恭喜赵旻…

  “太子太傅深受天子恩宠,此乃我皇汉之大幸哉!”

  诚然。

  一般来说,似赵旻这等权臣离京远征,天子都不会急着催其人回京。

  偏偏到赵旻这儿,此事恰恰相反,这说明什么?

  说明赵旻与天子关系颇为和睦。这难道不是天大之幸事焉?

  赵旻懒得与这些荆州士人们解释,写这诏令之人,其实是他那控制欲极强的大老婆。

  赵旻招招手。

  “阿贲,随我等一同赴宴!”

  席间众人言笑晏晏,赵旻心中戚戚然。

  宴后,赵旻返回军营、拉上帐帘。

  “阿贲,皇后都有何话托你转达?”

  【作者题外话】:伏寿是凶了点儿,但伏寿对赵旻也是一等一的疼。

  而且话说回来,伏寿为什么凶?还不是因为赵旻是个花心男加lsp?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诸葛亮作为政敌家庭出身的“异见子弟”,不受刘表喜爱是理所当然的。

  在此要特别纠正一个观点,此观点流毒甚广。

  核心大意是说:诸葛亮联姻沔阳黄氏,而亮岳父黄承彦与蔡氏婚,是刘表襟弟。

  以此证明诸葛亮在荆州地位显赫。

  这种以现代视角反推汉末的“想当然”是很不合时宜的。

  刘表与蔡氏、蒯氏的结合,本出自于不得已。

  表为刺史,白手入荆州。

  江陵多郡贼,表不能入,遂治兵襄阳。

  其人被迫与地方豪强蔡氏、蒯氏合作。

  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荆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画。--《后汉书卷七十四-刘表传》

  注意:荆州刺史治本在南郡江陵县,而刘表将治所迁至襄阳。

  注意:刘琮也并非蔡氏子,而是尚蔡氏女。

  一个完全出于政治联姻、且无所生育的后妻(蔡氏),在刘表心中何等分量,不言自明;

  而后妻的妹妹的丈夫的女婿(诸葛亮),又是何等分量,更不必多言。

  诸葛亮在南阳,以其叔依附袁术、构罪刘表;不得出仕,理所当然。

  亮年轻时未必没有过出仕念头,不过从结果看、必然是屡次受阻。

  《亮传》对诸葛亮青年时代的“不得志”,多所避讳,其内情却一目了然。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屡次提到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有所实指,此“诸侯”即荆州牧刘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出师表》

  非“不求闻达”,而是“不得出仕”。

  所谓的“不求”,非不求也,求之不得也。

  其真实心态,就和很多失意青年,大言不惭“我没想着赚大钱,就是想自我磨砺”一样。

  这不过是聊以自慰的狂言罢了。

  所谓“隐居”,大抵是“好事者”自作声名的“终南捷径”。

  亮虽不得出仕,其仕宦心态却日盛一日。“一步登天”的念头盘结脑海,愈发强烈,喷薄欲出。

  看诸葛亮交游往来的对象、便可窥见一二。

  汝南孟建,颍川徐庶,颍川石韬,博陵崔州平。

  其中孟建、徐庶、石韬、诸葛亮,号称一时俊杰,四子并称。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魏略》

  颍川贵刑名,汝南与颍川并称。崔州平是故太尉崔烈之子,避董卓之祸出奔南阳。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蜀书五诸葛亮传》

  注意:崔州平,史失其名。

  故太尉崔烈子,议郎崔钧弟。

  均字元平。

  可以说,诸葛亮的“交游圈子”,完全由高级官宦子弟,与精通刑名的客籍士人组成。除徐庶出身寒门(单家子),其余均为地方大小豪族。

  注意:徐庶精刑名,恐怕也非小门小户。

  “单家子”仅指政治身份不显,未必指家资不富。

  同时代张既,即单家子,家富而多财,官以贿成。

  此见《魏书十五张既传》引注《魏略》部分。

  亮为布衣,却时常大发感慨、臧否人伦,最喜预言友人将来能够“做多大的官儿”。仕宦心态炽如烈焰。

  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魏略》

  这些青年子弟们,共奉司马徽为宗师。围绕在其身边、形成一个“客籍名士交游圈”。

  司马徽,亦颍川人,避难荆州。

  司马徽的绰号非常有趣:“水镜”。

  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襄阳记》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四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