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中原诸业盛,卫府复出征5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33,761

  小乔同样不假思索道。

  “阿姊,妾曾反复算过,公瑾征三百护卫,出绢两万匹便足矣。公瑾可凑出七千匹绢,妾尚需一万三千匹绢。”

  两万匹绢,折合后世软妹币为六百万左右。

  也就是说,每名兵卒需要花费大约两万软妹币,而小乔还需要向大乔借三百九十万左右软妹币。

  所以,小乔犹豫良久都没好意思开口,最后还是在大乔一再追问之下方才嗫嚅着说出来。

  汉末的生产力极不发达,而手工业又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因此百工业皆由专门的匠人担任。

  这些匠人,在两汉一般任职于官营工坊。

  而官营工坊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当时的统治阶层。

  然而,随着汉末动乱,人口锐减,大量都邑荒芜废弃。官营手工业遂遭遇毁灭性打击。

  匠人大量逃亡,或死于兵祸,或沦为战俘。

  孙策在建安四年(西历199年)讨伐庐江,缴获了袁术、刘勋的部曲以及百工,合计三万余人。

  百工的存在,亦可证明匠人在汉末丧乱中已经星散各地,再不复当年的规模。

  (孙策)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

  摘自《江表传》

  因此,赵旻去年年底建工坊时便颇困难,同理,军械打造也绝非易事。

  赵旻以颖川、弘农二郡各士族郡望的铁器工坊为基础,已经初步建设出金属冶炼、锻造加工的产业链,但江东还差得远。

  赵旻当然知道,在丹阳郡哪里有储量丰富的铁矿,这铁矿应如何开采,但这个苟哥又怎么可能告诉孙权?

  苟哥若没有受伤、孙策若未意外身亡,或许此时两家已经联合开采出那个大铁矿中储量丰富的优质铁矿:磁铁矿。

  但如今,呵呵。

  谁让赵旻非常不喜欢孙权呢。

  反正颖川郡和弘农郡都不乏铁矿。

  在这汉末乱世,除了赵旻,还有谁能养起数千名具甲重骑?

  综上所述,因产铁量有限、百工又远不复昔年之兴盛,是故江东募兵、养兵的费用极高。

  也因此,小乔才会忧心不已。

  小乔讲述完毕后幽幽一叹。

  “阿姊不必心忧,妾先为公瑾招募百名部曲,待公瑾得孙使君赏赐之后再徐徐募兵便是。”

  言罢,小乔只字不提借钱之事。

  大乔却再次噗嗤娇笑。

  “阿妹勿忧,阿姊请从文为阿妹备齐三万五千匹绢如何?”

  三万五千匹绢,便是软妹币1050万左右,可招募五百余名精锐亲卫。

  这点儿钱,对赵旻而言不过九牛一毛,若大乔提起此事,赵旻一定会毫不犹豫答应大乔。

  小乔却愕然。

  大乔紧紧握住胞妹的玉手,深情道:“阿妹,阿姊盼你与公瑾白首偕老,勿要似阿姊这般坎坷。”

  小乔喜极而泣,姊妹花紧紧相拥。

  卫府大堂。

  因与刘备的使臣不熟,赵旻并未与他们私聊,刘表的使臣刘先则更无必要。

  赵旻与众人不冷不热地客套几句后,便挥了挥袍袖。

  陈到、刘琰、刘先识趣告辞。

  张郃辛评二人,也紧随其后离去。

  刘备、刘表及袁绍的使臣离去后,赵旻笑着执起太史慈、周瑜的手。

  “子义兄长、公瑾兄长,随我至书房用茶,稍后二位兄长定要多饮几杯薄酒。”

  赵旻馋这二人,不知已馋了多久。

  何况周瑜如今也算是赵旻的连襟儿、太史慈更是对赵旻有授艺之恩。

  三人正向书房走去,迎面便撞见了那对姊妹花。

  大乔兴冲冲地迎上前。

  “夫君!”

  大乔这声软软糯糯的称呼,让赵旻一身骨头尽酥。

  其后,大乔又向太史慈、周瑜二人盈盈一礼。

  最后大乔毫不避讳这二人,向赵旻甜甜一笑。

  “夫君,妾欲讨上等绢三万五千匹。”

  赵旻不假思索。

  “阿芷,此事无需寻我,你自去寻冉叔便是,三万五千匹绢可堪使用?是否需阿贲护卫?”

  大乔闺名为乔芷,人如其名。

  在场者皆为桥氏姊妹亲友,故而赵旻无需避嫌,可直呼大乔闺名。

  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大乔找赵旻要一千多万软妹币,赵旻居然连眼都不眨一下便同意了。

  所以,太史慈、周瑜和小乔皆当场愕然。

  大乔再次向赵旻甜甜一笑。

  苟哥尚是首次见大乔如此开心。

  而且…大乔甜笑起来的样子,如春风拂进赵旻的心坎,使赵旻大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感。

  一时间,苟哥竟然看得痴了。

  万幸苟哥意识到有贵客在旁,但其人仍不由得咽了口口水,复又正色道。

  “阿芷,莫说三万五千匹绢,便是我全部家财,亦任由你随意取用,无需向我说明。”

  大乔芳心一甜,笑容便也更加明艳。

  “夫君,妾只要三万五千匹绢便足矣。待来日,妾必如数奉还夫君。”

  赵旻再次咽了口口水,摇了摇头:“我之家财便为你之家财,何谈还我?阿芷尽管取用便是。”

  大乔至此方知,赵旻对自己的情意有多重。

  是以佳人不再与苟哥废话,再次奉上甜笑后,便拉起兀自发呆的胞妹,去寻赵冉支取绢帛。

  瑜哥这才反应过来。

  “阿姊勿急,瑜并无借绢帛之意。”

  这次轮到赵旻愕然。

  大乔笑道:“公瑾,此乃阿妹借绢帛,与你何干?”

  言罢,犹未满双十的姊妹二人蹦蹦跳跳离去。

  周瑜叹了口气,向赵旻深深一揖。

  “从文高义,瑜感激不尽!”

  赵旻一头雾水。

  “兄长急需财帛,为何不直言相告?”

  周瑜环顾四周,赵旻当即会意。

  于是乎,仍是赵甲赵虎两兄弟把守门户,三人又一次在书房坐定。

  周瑜向赵旻解释一番后,赵旻哈哈一笑。

  “原来如此,二位兄长尚需兵器、甲胄、战马、辎重几何?旻必毫不吝惜。”

  赵旻如今虽比不得袁绍财大气粗,但这些东西,赵旻都储备充足。

  遑论赵旻早已馋他俩许久,正愁没有人情可送。

  如今大汉境内,尚有袁绍、刘备、孙权三大强敌;境外西域之地、塞北之外,强敌更是数不胜数。

  赵旻发愁的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要的是“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无人,汉道昌”。

  对于太史慈、周瑜这等顶级人才,赵旻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又怎么可能吝惜区区财货和军械?

  言罢,赵旻便取来一张素纸,提笔匆匆写下十余行字,并唤来赵虎。

  “阿虎,你持此书速去寻子龙叔父,今日日落之前,务必办妥此事!”

  赵虎恭恭敬敬接过这张纸、领命而去。

  瑜哥眼角的余光不经意间瞟到一行字:

  另,三石弓千张、羽箭十万支…

  瑜哥心跳骤然加速。

  仅仅这两项,在江东便至少需花费万匹上等绢,而这张纸似乎已被赵旻写满…

  周瑜偷偷看了一眼太史慈,却霍然发觉,太史慈也正瞠目结舌。

  于是瑜哥起身深深一揖。

  “从文,大恩不言谢,今后如有机会,瑜必报答从文大恩!”

  太史慈这才如梦初醒般起身行礼。

  “从文,如此厚礼,慈受之有愧!”

  苟哥心道:你俩要报答老子再简单不过,过来给老子打工即可!

  军械、辎重、战马、粮草,老子保证管够!

  心中作是念,苟哥口中却浑不在意道:“二位兄长不必多礼,弟仅聊表心意耳。仲谋仅授兵额却不赐财帛,弟便暂为二位兄长壮行色。”

  苟哥将挑拨离间用得浑然天成、丝毫不着痕迹。

  而就在这时,门外赵甲的声音骤然传来。

  “少君,卞夫人有十万火急之事求见。”

  【作者题外话】:《汉书食货志》开篇便谈到“食”与“货”的重要性。作者班固认为:

  “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可知手工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鉴于《三国志》有纪、传而无表、志,因此想要探究彼时的制度便不得不求诸于两汉史与南朝诸史。

  然而通过对吉光片羽的辑录分析,依然能够获得许多宝贵线索。

  其实关于汉末三国的“官府作坊”问题,唐长孺在《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一文中便曾有过精妙论述,不过唐氏立论于魏晋隋唐间的制度变迁,非止着眼于三国时代。

  手工业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往往是由专门的匠人担任,而官营手工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当时的统治阶层。

  事实上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下,也只有官府才具备充足的能力、动机去组织匠人进行专业生产。因此官营作坊与手工匠人普遍存在于大都邑中。

  随着汉末动乱,人口锐减,大量都邑荒芜废弃。

  即使是洛阳、长安这样的百年帝都,也在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年间相继遭到毁坏。

  建安年间(196-220)曹操致力于营建许县、邺县,直到曹丕继位才重新定都洛阳。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洛阳)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

  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李)傕、(郭)汜、(樊)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后汉书董卓传》

  关于汉末城市的毁弃问题,彼时的许多见证者均有过生动描述。

  汉末学者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曹魏护军蒋济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二十多岁的仲长统在,本书中的此时,正在上党郡游学。

  陈寿亦曾借《张绣传》表示“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后汉书仲长统传》

  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张)绣特多。--《魏书张绣传》

  在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官营手工业断难维系,因此匠人大量逃亡,或死于兵祸,或沦为战俘。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讨伐颍川黄巾,缴获了许多耕战器具,考虑到两汉实行盐铁专营,可知颍川黄巾的农具当为匠人私铸。

  及破黄巾定许(县),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魏武故事》

  孙策在建安四年(199)讨伐庐江,缴获了袁术、刘勋的部曲以及百工,合计三万余人。

  百工的存在,亦可证明匠人在汉末丧乱中已经星散各地,不复当年的组织规模。

  (孙策)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江表传》

  因此三国时代的手工业,其实经历了一次破坏之后的整合重组。

  综上所述,江东地区,其实正处于物资严重短缺的时期,因此物价极高。

  赵旻说的丹阳郡一处大铁矿,指的是马鞍山铁矿。

  汉末的马鞍山,大部分属于小丹阳,也就是丹阳郡的丹阳县;江北部分则有一小部分属于九江郡的历阳县。

  马鞍山铁矿矿床以磁铁矿为主,那是优质铁矿石。

  袁绍派系问题,咱们过几章再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十六章 中原诸业盛,卫府复出征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