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善韬光养晦,图一鸣惊人8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14,748

  苟哥示敌以弱、骄敌之心、欲取先予之诡计,就此初步成功。

  不提已踏上归途的淳于琼,咱们来看老银币中的王牌战斗机贾诩。

  在贾诩一再催促之下,他与庞德仅仅用了三日,便经上党郡之南、河内郡的野王县(今焦作地区沁阳市)渡河,经河内郡,以及河南郡的洛阳、偃师、荥阳赶回了距壶关七百余里的许都。

  此时,实则为淳于琼离开许都的第三日。

  在这三日之中,赵旻因要急于部署所谓“未安”的凉州、益州来年工作计划,而忙到焦头烂额。

  所以,当贾诩回到许都之时,赵旻仍在忙碌不休。

  尽管如此,当赵旻得知贾诩、庞德终于归来之后,还是放下了手头上的所有工作,亲自走出卫府大门迎接这二人。

  赵旻心中…实则异常激动。

  如今,他麾下急需一个智力绝顶、兼且深谙人性、更擅长玩阴谋诡计的高手…

  好吧,苟哥虽然就是如此高手,但怎奈何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算是阴谋诡计的火花,那也需要思想碰撞来激发。

  于是乎,苟哥对贾诩、庞德二人的欢迎,可谓热烈至极。

  注意,这可是贾诩、老银币中的王牌战斗机贾诩。

  以是故,贾诩在受宠若惊之余,便忍不住胆战心惊。

  啊这…主公竟对老夫如此礼遇…此事绝不寻常!其中必有蹊跷!

  贾诩在略作思忖后,很快便把握到了其中哏节儿:

  袁绍!

  贾诩高明便高明在此。

  其人虽已洞悉,赵旻如今对其人如此礼遇的关键所在,但这年近花甲的老头儿仍然诚惶诚恐。

  “主公,诩已再三反思大散关时之大错,今后必为大业而摒弃小节,请主公宽恕诩之重罪!”

  赵旻微微一怔,这才想起…哦对,老子最初时不是因为庞德稚嫩才派贾诩过去相助,而是为了流放这老狐狸!但是…

  且慢!这老狐狸当时犯的什么过错来着?且容老子好好想一想!

  好吧,苟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贾诩在大散关之时到底犯的什么错。

  苟哥苦苦思索,一时之间却不得其解。

  当然了,这丝毫不妨碍苟哥的表演。

  只见苟哥笑着挥挥袍袖。

  “若非文和先生提及此事,我早已将其忘怀。文和先生牢记此前车之鉴即可,自今日起,文和先生官复原职,至于守御壶关之功,我稍后必为先生讨赏。”

  苟哥既然想不起自己究竟因何惩罚贾诩,便索性对此只字不提。

  其实,苟哥当初之所以惩罚贾诩,主要是因为贾诩帮张既说了几句话。

  而张既,犯下因自作聪明而失职之罪。

  赵旻提拔张既为右扶风,实则存了让张既看管马腾嫡子马休之意。

  可结果呢?

  马休在大散关野心膨胀、大肆招揽杂胡部曲,而张既却犹在自作聪明。

  其人对此不但不加以提防,反而暗中支持。

  张既错误地以为,赵旻是想要在凉州以胡制胡,马休只是赵旻的白手套。

  然而,始终身在凉州、三辅之间的张既,并不知黄祖在野心膨胀之下,对荆州、扬州十余郡造成了多么严重的破坏。

  有黄祖这个反面典型作乱在前,赵旻怎么可能不对同样滋生出野心的马休暴怒?

  万幸夏侯惇和曹仁都是勇将,前者政治智慧还极高,二人及时出手斩下马休狗头,这才将祸患消弭于萌芽之中。

  张既养虎为患,也曾让苟哥生出杀心。

  但苟哥之所以最终未杀张既,是因为苟哥麾下缺乏人才,而且张既虽有罪,却罪不至死:

  张既只是自作聪明,并非与马休同流合污,其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有历史上“身怀利刃、杀心自起”的曹老板这个前车之鉴,苟哥才得以及时止息杀念。

  贾诩这个老狐狸同样返了自作聪明的错误。

  其人错估了赵旻的心思,想为赵旻递上台阶,因此帮张既说了几句好话,结果…

  贾诩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呵呵,贾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活该其人倒此大霉。

  这件事,在胸怀中亚、华夏、东南亚万里河山,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无边汪洋的苟哥心中,只是小事一桩,所以其人早已将此事遗忘。

  贾诩察言观色、并暗中揣摩一番苟哥的心理后,心中登时大大松了口气。

  于是其人还礼、自谦一番之后,便悄悄后退一步,让出…

  其人身后,犹在躬身行礼的庞德。

  赵旻顺势扶起庞德,温言劝勉、并表扬其人守御壶关有功后,便复又看向贾诩。

  贾诩不待比自己犹要阴狠十分的腹黑主公赵旻开口,便主动躬身作揖。

  “主公,关于河北之策,诩有一拙计,权做抛砖引玉之用。”

  赵旻大喜。

  “文和先生之计,必为妙计也!先生、令明,快快请进!”

  用到贾诩时,贾诩在苟哥心中是先生;用不到时,贾诩便被流放壶关…

  如是般,沾了贾诩光的庞德,也得以再次享受一次国士之礼遇。

  庞德上一次享受赵旻国士之礼遇,还是去年其人单骑破成都之时。

  赵旻请庞德暂且在正堂用茶、与卫府一众同僚畅叙旧事之后,便紧紧执着贾诩的手,快步走向书房。

  一路上,赵旻复又喊上程昱、董昭、荀攸、刘晔、周瑜这五人,见司隶校尉钟繇也在场,赵旻便也毫不犹豫地喊上了钟繇。

  好吧,就连刚从北军军营练兵归来的张郃,也被赵旻喊进了书房。

  由是,赵旻那本就不甚大的书房,被众人围坐了个满满当当。

  贾诩这个老银币中的极品王者…好吧,虽然那也还是老银币…只是略略打量了周瑜几眼,便已洞悉一切。

  赵旻依照惯例,令赵旭、赵贲二人把守门户。

  随即,其人满脸堆笑看向贾诩。

  “文和先生有所不知,淳于琼前两日已至许都,并求我向天子讨诏…”

  赵旻将淳于琼代袁绍出使之事,较为详细地向贾诩讲述了一番。

  当然了,这个苟哥故意隐去卫府众人对袁绍本意的猜测不谈。

  贾诩听着赵旻的讲述,神色微微一变,继而再变,旋即三变。

  待赵旻讲完,贾诩便迫不及待地作揖道:“主公,此乃袁本初之奸谋也!袁本初欲借刀杀人,主公不宜为其人讨得天子圣旨!”

  卫府一众谋士,外加一个猛将张郃神色同时大变。

  这就是差距啊!

  赵旻故作愕然。

  “文和先生,此分明乃我二桃杀三士之计,又如何算是袁绍之奸谋?”

  贾诩叹道:“主公或许有所不知…”

  针对此事,贾诩详细做出一番分析…

  当然了,其内容与赵旻等一群人商议出来的结果,几乎如出一辙。

  卫府一众谋士,包括周瑜在内,此刻只有同一个想法:

  这就是差距啊!

  最后,贾诩神色凝重无比地总结道。

  “综上所述,诩以为,以袁本初之智,主公此二桃杀三士之计,恐其成果将不尽如人意。”

  贾诩的意思是:赵旻能看出之隐患,袁绍必然早已知晓,所以…这圣旨大抵上将…没卵用。

  赵旻认真听罢贾诩的分析后,表演逼真地长叹一声。

  “而今此事既已覆水难收,则文和先生以为,我等当如何是好?”

  一众谋士同样挺直了身子,

  贾诩并未急着献计献策。

  经过年初被赵旻敲打之事后,本就稳如老狗的贾诩,更加滴水不漏。

  其人蹙起眉头、抚须问道。

  “主公,诩尚不知,主公此番遣何人回使?此外,主公是否为袁本初备上厚礼?若如此,则此事尚可绝处逢生也!”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再聊一聊孙吴的趣事。

  孙权晚年是个奇葩,末代君主孙皓则干脆又昏又暴。

  陆瑁是陆逊之弟。与前文提到的丞相顾雍之孙顾谭相似,瑁亦为“选曹尚书郎”。毫无疑问,是凭高第出仕、专以“臧否人伦”为务的贵游子弟。

  陆瑁在任上,屡次上书直斥弊政。当然,彼时“权柄皆悬一人之口”,对事儿即是对人。故瑁“前后相忤”的言辞,相比针砭时弊、更类似“指桑骂槐”。

  嘉禾二年(233)辽东公孙渊遣使赴吴称臣。孙权大悦,封渊燕王,加九锡,赏赐巨亿,还派了一个“规模上万”的使节团赴辽东庆贺。

  虽然当时吴国内部“反对声音”很大,但拗不过孙权。

  最后不出所料,公孙渊背信弃义,吴使被杀,吴兵被捆送曹魏,财宝也被洗劫殆尽。

  哈哈哈!公孙渊高人啊!

  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吴书二吴主传》

  孙权闻讯气到吐血,甚至因为挂不住面子,表示要“御驾亲征”。

  他也不想想,从江东渡海去辽东,惊涛骇浪、万里之遥;

  且辽东地接中土,若曹魏来援,根本就是有去无回。

  权曰:“不自截鼠子(公孙渊)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江表传》

  人人都知道,孙权是故意置气,想让大臣“劝阻”。既然皇帝不肯下台阶,那当臣子的、便只好替皇帝铺一条台阶。

  于是乎,东吴内部又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反战运动”。世家大族和官僚权贵们,一批一批地上书,情真意笃,甚至比当初“阻挠孙权敕封公孙渊”更加热闹。

  陆瑁的上疏中,大骂公孙渊是“披着人皮的畜生、不知礼义的小丑”。

  今渊东夷小丑,屏在海隅,虽讬人面,与禽兽无异。--《吴书十二陆瑁传》

  乍看上去,似乎与寻常的“面上功夫”无异,其实陆瑁之语,表面是在骂公孙渊,实际是在揶揄孙权。

  因为被瑁骂为“人面畜生”的公孙渊,当年在孙权口中,是“商汤的伊尹,文王的太公”;老迈昏聩的孙权,甚至激动地表示“通过公孙渊称臣,似乎可以看到天下一统的曙光”。语言悖谬,令人发笑。

  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公孙渊),岂复是过?普天一统,於是定矣。--《吴书二吴主传》

  因此,皇帝口中的“伊尹、太公、一统之征兆”到了陆瑁嘴里,成了“人面禽兽、东夷丑类”。

  呵呵,他到底在骂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您品,您细品!

  孙权虽然被公孙渊气昏了头,却也不是傻瓜。他读了陆瑁的上疏,越品越不是味儿,遂驳回奏章,继续“耍小孩子脾气”。

  权未许。瑁重上疏。--《吴书十二陆瑁传》

  不得已,陆瑁只好又写了一封奏疏,陈述曹魏“黄雀在后”的隐患,才最终劝阻了孙权。

  注:陆瑁的两次上疏,见《吴书十二陆瑁传》,文多不载。

  旷日持久的闹剧、总算落下帷幕。至于陆瑁针砭时弊(指桑骂槐)之事,便这么黑不提白不提地过去了。

  张俊是东吴豫章太守。其人记载失考,连表字、籍贯都未能传世。却在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马屁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衡二年(270)吴主孙皓的“左夫人”王氏病死。皓悲痛落泪,不能自已,最后干脆发展到“数月不朝”,竟导致民间传言,说“孙皓已死”。

  建衡二年,孙晧左夫人王氏卒,晧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晧死。--《吴书十四孙奋传》

  孙皓是个残酷无情的暴君,“诛戮宗族、夷灭大臣、滥杀近侍”等记载不可胜数。当时人便骂其“酷暴”,甚至为此对“庸懦却不暴虐”的刘禅产生了同情。

  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蜀书十二谯周传》孙盛评语

  孙皓怠政,固不足论。昏暴之君本就如此,数月不朝也并不奇怪。明朝自世宗以降,几乎清一色的“不朝之君”,非皓独有。

  此时主人公张俊登场。

  张俊在豫章,大约是因为离得首都比较远(孙皓在武昌和建业间来回迁徙)、消息不是很灵通,故一郡之守,竟也稀里糊涂地听信了民间的小道消息,确信“孙皓已死”。

  孙权诸子中,宣太子孙登壮年薨逝;废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因卷入“夺嫡之争”与“孙峻乱政”,先后死去(霸在前,和在后)。孙虑弱冠早逝,存者唯有章安侯孙奋。

  彼时“呼声很高”的候选人有两位。一位是“孙策之孙”孙奉,另一位就是“孙权之子”孙奋。

  (民间)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吴书十四孙奋传》

  张俊踅摸了一圈儿,觉得孙奋“必成大业”。为了提前讨好这位“未来之君”,便想方设法拍马屁。

  巧的很,孙奋生母仲姬的坟墓在豫章境内。故张俊便大张旗鼓地去给“未来的皇太后”举行“扫墓仪式”。

  奋母仲姬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疑其或然,扫除坟茔。--《江表传》

  张俊堪称是“魏晋二十五孝”之“扫墓云孝子”。

  扫墓完毕,张俊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凭此大功”,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结果俩月之后,孙皓哭够了,从宫里出来了。

  皓闻此事,大怒,将张俊车裂,夷灭三族。孙奋更倒霉,张俊扫墓根本没通知自己,也被牵连下狱,五子并死。

  晧闻之,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吴书十四孙奋传》

  孙奋虽然平日不守法度,但“扫墓运动”确系无辜牵扯。连陈寿都忍不住感慨,称:

  “孙奋没死在之前的僭越不轨之上、却死在飞来横祸之上(指张俊扫墓)。”

  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吴书十四孙奋传》赞语

  此事形成了一个讽刺至极的结果:

  该死的没死(孙皓)、想升官的掉了脑袋(张俊)、屡犯纪度者却最终死于不知情(孙奋)。

  怪哉!

  张俊“扫墓翻车”事件,即使在世界范围的“马屁史”上,恐怕都能位登三甲。

  此徒令读者忍俊不禁、乃至于捧腹大笑哉!

  相比之下,贾诩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也就不值一提。

继续阅读:第一百九十一章 善韬光养晦,图一鸣惊人9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