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9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23,314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太史慈对江东的一切,都太过于了解。因此其人闭着眼都清楚,江东的弱点究竟在哪里。

  而恰好,张辽因黄祖之故,对于九江郡大江之北的地形,也已有所了解。

  是以……

  此战卫府以有心算无心,又对敌方了如指掌,那么……

  大致策略商议完毕之后,太史慈小心翼翼地取出……赵旻亲手绘制之扬州刺史部地图,并将其展开。

  卫府诸将,便围坐在地图周围,详细讨论起来具体的兵力部署、详细战术以及各军之间应该如何配合、协同作战。

  同一时间,青州东莱郡,崂山北部汪洋之中的平管岛畔。

  得益于荆襄豪族的贡献,赵旻已经有了制船的全部图纸,结合前世其人对航道、船坞、码头、港口等设施的建设经验,所以赵旻暗中令周瑜在平管岛(即海贼管承的管彦岛)建起一座船厂。

  或者准确来说,是赵旻令周瑜利用管承建好的造船工坊,扩建了一座大型船厂。

  汉末本来没有船坞,但这并不妨碍赵旻新建几座船坞用以造船。

  反正赵旻有图纸,而且……

  不懂工程建设、没有施工经验的骑兵,绝对不是合格的卫府骑兵。

  而管承给赵旻留下的最宝贵遗产,不是平管岛,也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海船,而是造船经验丰富无比的上千匠人。

  至于赵旻造船的目的……

  别误会,这既不是一千年后海运发达的南宋,也不是一千二百年后、继承了南宋先进造船经验的大明永乐朝。

  所以,赵旻不可能开拓大汉到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更不可能提前一千二百年、进行下西洋之壮举……

  盎格鲁撒克逊人尚未出现,甚至,其老祖宗日耳曼人此时还是蛮夷;而文明程度较高的(远不及大汉帝国)高卢人此时正被罗马人所统治。

  所以,西元三世纪初,统治欧罗巴的是罗马人。

  而且,西元三世纪,印加人是否培育好了没有龙葵碱、可以放心食用的土豆,都还是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

  赵旻还有必要走海路吗?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分布之国家甚多,而且安全系数也要比乘坐海船高出许多,那么赵旻何必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暗流汹涌的印度洋,可不是风平浪静的地中海!

  赵旻发展陆上丝绸之路、赚取沿途数百个国家的外汇不香吗?

  反正就算赵旻抵达欧罗巴,也还是与罗马人做生意;其人就算抵达安第斯山,也极有可能遇不到已可以农耕的印加人祖先。

  注意:在汉末,斯拉夫人、凯尔特人都还处于原始社会!印加人的祖先凭什么就能出现文明?

  综上所述,赵旻造海船的主要目的并非自用,而是卖给刘备使用!

  格外注意:赵旻的定都目标是长安城!内陆长安城!

  刘备则不然。

  赵旻相信,当刘备看到中南半岛最南端那无尽汪洋之后,其人第一个想法,一定会是乘船出海!

  而当刘备真的乘船出海、并看到东南亚那些小国之后……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刘备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野望。

  东南亚距长安城……夸张形容,有八万四千里,但刘备不同!

  交趾刺史部南部,本就处于东南亚范围。

  所以,刘备是赵旻的潜在大客户。

  而赵旻的次要目标,则是乘船占据宝岛、插旗宣示主权,并且征服琉球群岛,成立澎湖郡、琉球郡,将上述二郡纳入大汉扬州刺史部治下。

  赵旻要的是:

  无论宝岛,琉球还是南海,甚至是整个东南亚,都是大汉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此外,海运搭配漕运运输粮食及货物,还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成本、人力及物力。

  海运,终归还是成本最低的物流方式。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此时,平管岛上,一艘艘海船正在从船坞中驶出、准备下水试航。

  周瑜站在海滨,默默凝视着这一切。

  瘦高、清矍的东莱太守司马芝感慨万千。

  “周使君,主公可谓高瞻远瞩矣!”

  周瑜脸色平静。

  “子华,而今商路尚未完全通畅,此言为时尚早。”

  司马芝淡淡一笑。

  “然则……周使君,未雨绸缪终归无错也。”

  司马芝就是司马芝,其人确实刚直不阿、属于大明嘉靖朝海瑞一般的人物。

  周瑜终于露出微笑。

  “子华竟敢当面顶撞于我,无愧于“亮直”二字!”

  (司马)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於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司马芝忠亮不倾,庶乎不吐刚茹柔(此典故出自《大雅》,在此的意思是说司马芝不畏强权、不欺弱小)。

  摘自《三国志魏书之卷十二》

  赞扬司马芝后,周瑜抚须道:“子华,主公既造此海船,则江东将坐立不安也!”

  司马芝颔首而笑。

  “周使君所言极是!以是故,芝以为,主公高瞻远瞩、雄才大略。”

  周瑜转头看向穿着一身浆洗到略微发白之深衣、头顶进贤冠却一丝不苟的司马芝,神情略带几分疑惑。

  “子华竟亦可赞人乎?”

  司马芝哑然失笑。

  “使君明鉴,芝诚不吐刚茹柔,却非不明事理。使君莫非欲使芝发违心之论乎?此乃强人所难也!”

  周瑜看向司马芝,明媚阳光下、猎猎海风中,二人相视一笑。

  许都,卫府之中。

  陈武刚刚被太史慈的得力心腹押送而来,赵旻便亲自为陈武松了绑。

  苟哥心知肚明,江表十二虎臣之中,陈武的本事犹在徐盛之上,于是苟哥和颜悦色道。

  “子烈,我已知庐江郡之事。君本为汉臣,奈何欲攻汉土、夺大汉之子民?不知其中有何缘由?请君教我,我洗耳恭听!”

  苟哥虽和颜悦色,说出来的话却无异于……指着陈武鼻子大骂其人为反贼。

  因此,陈武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向赵旻跪倒顿首。

  “太子太傅、卫将军,某已知罪!请君责罚!”

  赵旻这才叹了口气,亲自扶起陈武。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已向陛下讨诏,贬君为六百石之右校令。还请君为大汉戴罪立功,赴青州东莱郡,助周使君督造海船。

  子烈,若你督造有功,我必向陛下讨诏,迁你为千石之太子率更令!此后,你便右属太子属官如何?”

  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右工徒。丞一人。右属将作大匠。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相当于太子的光禄勋)。右属太子少傅。

  摘自《后汉书之百官志》

  赵旻这个大饼画得又香又甜,陈武登时受宠若惊。

  其人感激涕零之下,连连向赵旻顿首谢恩。

  “仆谢太子太傅大恩大德!”

  陈武为何如此激动?

  其一,是因为陈武在孙权麾下为臣属,根本不算当官!

  赵旻赐封孙权的“扬州牧”,天下人根本不认!按照三互法,落籍扬州吴郡的孙权,不可能做扬州牧。

  退一万步讲,就算孙权任扬州牧,其人开府之后,也只有从事、假佐这等吏编制。

  所以,陈武的“杂号将军”,不过只是孙权私下任命的伪职,不具备任何法理。

  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陈武的性质,就相当于造反势力的一个头目。

  但赵旻为陈武讨的这个右校令,确实实打实的六百石汉官!陈武相当于一步上岸!

  其二,赵旻画的大饼又香又甜,秩千石暂且不提,陈武不差这点儿俸禄,关键是,这是太子属官!

  这可是太子潜邸之臣!

  陈武这岂止是一步上岸,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作者题外话】:东吴都督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君臣的力量消长。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与制度变迁。

  都督的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称作“四大都督”……

  当然,这只是小说家的附会之言,东吴的首任大都督,实际是陆逊。

  而且,《吴书》中陆逊单独列传,周瑜、鲁肃、吕蒙三人才是合传。

  东吴所奉行的,是左右督制度,互不统属,彼此牵制。

  周瑜与程普为左右督,吕蒙与孙皎为左右督,朱然与全琮为左右督,全琮与朱桓为左右督,皆如此类。

  左右督制度,反映出孙权的制衡思想。

  由于孙权年少继业,名望不足,因此不得不利用臣下相互牵制。

  在孙权逐渐掌握权柄之后,左右督制度也日趋式微,最终出现了陆逊这种兼统内外的大都督。

  不过大都督的授予,既是祝福,也是诅咒。

  孙权一纸手诏,依然可以逼得陆逊“愤恚致卒”。

  可见大都督一职,实际是孙吴专制巅峰的附属产物。

  一言蔽之,“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都督一职,不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可知并非两汉旧制,而是一种临时职务。通俗一些讲,即“差遣官”。

  差遣官的出现,往往与旧有官职的贬值泛滥有关。

  注意:官位的品位化问题,详见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擅相署置”,导致将军、郎将、校尉等尊贵职位被大量滥用。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袁)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王沈《魏书》

  军阶混乱必然引发统属问题。

  因此,在将军、校尉之外,便需要增设新的职位,来实现统御军队的目的。

  曹魏与蜀汉,一般使用“领军、护军、监军”作为差遣官,东吴则主要使用“都督”作为差遣官。

  由此可知都督这个职位,并非高级头衔,仅仅代表着“职事任务”。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十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10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