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别阿凝,至东平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34,099

  赵旻指着地图,与董昭、张绣仔细研究一番计谋如何与用兵相结合后,董昭便笑道。

  “将军休要看热闹,昭稍后写上几封书信,将军趁此袁本初兵威正盛之良机,带兵威压、劝降那些郡县官吏,昭至少为将军讨一个前将军!此战之后,将军或可开府。”

  值此汉末乱世,四方将军开府已有先例。所谓开府,便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三公组建自己的小幕府,征辟能人志士任其掾属之职。

  曹操的一干僚属,实则是其司空府中之掾属、中郎将、校尉等等。

  袁绍亦然,而且因其人身份为大将军,开幕府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所以,袁绍为何非要向曹操讨大将军一职,其根源便在于此。

  他实际上是要以大将军印,对抗曹操通过挟天子,间接拥有的传国玉玺这一法则神器。

  随着董昭这一番话,赵旻一方这三个月的计划部署,便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也充分体现出董昭身为曹魏开国元勋的能力。

  赵旻也暗暗打定主意,不但要说服程昱,还要趁救援陈登之时,招揽曹魏另一个开国元勋:华歆华子鱼。

  华歆与董昭一样,均为无视汉室之人。

  而且,此人综合能力…反正在暗耻的《三国志》中,比董昭尚略胜一筹。

  赵旻的另外一个目标,是汉室宗亲刘晔刘子扬。

  此时是招揽刘晔的最佳时机。董昭、华歆、刘晔三人,能力决不在五大谋主之下。

  腹黑男赵旻的爪子一时半刻间探不到襄阳,惟有先用此三人,外加程昱来充当谋主,省得他自己既费脑子又费吐沫星子,还得经常性卖卖力气。

  于是赵旻对董昭道:“董公,若求得天子秘诏,那汉室宗亲刘晔刘子扬可否招揽?”

  董昭微微一怔,旋即失笑:“可也!刘子扬并不被孟德器重,且其为汉室宗亲,自然可征辟。主公尽管放心,昭必带其人返还。”

  赵旻自是抱拳赞叹董昭雅量高致。

  商议既定,三人又均为雷厉风行之辈,因此董昭告辞离去,单人匹马进许都去也。

  赵旻也匆匆收拾行囊,准备前往东平国。

  当然,他不可能如董昭那般毫无挂碍、干脆利落。

  所以,收拾好行囊后,他便匆匆跑到张绣的私人校场,在彼处,果然看到一身劲装、正在打熬筋骨的张凝。

  见他过来,张凝缓缓停下训练,又羞又急又喜地轻声道:“夫君,咱们今日去何处游玩?”

  赵旻离别的话顿时憋进腹中。

  他只好笑道:“阿凝,咱们一起练武吧,我教你赵家枪法。家叔父便是凭此枪法平黄巾、救公孙瓒、解陶谦徐州之围、助袁绍定幽青二州。”

  张凝美眸一亮:“夫君,这枪法有何独到之处?”

  赵旻正色道:“我赵家枪法出招简单迅捷,欲练此枪法,须将拦、拿、扎三种基本功练至炉火纯青,且务求在最短距离骤然发力,以便将膂力发挥至极致。”

  他抄起手中长枪,遥遥指向箭靶,口中道:“阿凝,且看好我的步法和手法!以赵家枪法步战,其精髓便在于步法及发力之法。”

  这个世界的功夫,虽比赵旻前世等级要高,但也没有诸如九阴九阳、易筋洗髓之类的高深内功。

  所谓心法,也只是类似太极缠丝劲、咏春寸劲、八极拳崩劲等发力之法。

  赵旻的枪法,已尽得赵云真传,得益于原主赵旻好勇斗狠,赵旻原身,对这门枪法已颇为谙熟。他所欠缺者,惟有对阵高手的经验而已。

  毕竟赵旻还年轻。

  虽然赵旻远不及赵云、关羽、颜良这类超级高手,比张辽这类次一等的超级高手也要略逊一筹,但赵旻可完胜乐进、于禁、张绣这种一流高手。

  赵旻凝神望向十余丈开外的箭靶,脚步微微一错,便沉腰蹬地,如离弦之箭般飞速奔往箭靶。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张凝美眸一亮,拊掌叫好:“夫君好俊身法!”

  赵旻沉声道:“休要分心!看好我的动作!”

  在两次被关公、一次被辽哥震裂虎口的生死危机催动下,以及颜良督促之下,赵旻这些时日苦练的成果,得以在娇妻面前…显摆。

  只见他双脚猛然蹬地,微微拧身,将集脚腕、双腿、腰、肩、肘、腕及手指之力合一,凝于枪尖,最后以赵云手把手教的发力之法,结合寸劲、崩劲骤然一刺。

  他这一刺之下,那榆木所制、厚达半尺的箭靶之靶心,“嗤”一声便被枪尖洞穿。

  张凝看得瞠目结舌。

  外行或许看不懂,她这出身西凉的将门虎女焉能看不懂?

  她以柔荑轻掩樱唇,惊呼道:“夫君好厉害!您是如何将全身之力凝至一点的?家父尚不能做到如此程度!”

  显摆成功的赵旻,心中得意洋洋。

  老子的武力值,以关公、张辽、乐进做参照,至少也有八十七点,妥妥的介于一流高手、次等超级高手之间。

  他的想法,几乎是在表达:老子介于牛A和牛C之间。

  尽管他口中淡淡道:“无他,但手熟尔!”

  张凝雀跃不已,央求爱郎传艺。

  赵旻借机大揩其油,至正午时,俏脸始终通红的张凝,才算初步掌握这门赵旻糅合赵云真传、咏春拳寸劲、李书文崩劲的发力之法。

  赵旻已带齐干粮,是以他用力抱住阿凝,低声在她耳畔道声“珍重”后,便翻身上马,翩然远去。

  阿凝痴痴地望着爱郎远去的身影,美眸中满是不舍。

  赵旻未骑自己那匹白马,而是换上了一匹张绣为其精挑细选的西凉骏马,还有另一匹西凉骏马随行。

  张绣派出的一屯骑兵,此刻均一人双马,正在辕门相候。

  已算兵油子的赵旻马不停蹄,做了个“跟上”的手势,便打马径奔黄河而去。

  那屯骑兵便只好跟了上去。

  东平国鄄城县,距陈留县有四百余里,赵旻一人双马,晓行夜宿下,至第三日晡时便已抵达鄄城城外。

  兖州陈留、东郡、东平国三郡国治安均尚可,赵旻沿途并未遇到盗贼;而张绣亲手挑选的骏马,马力亦相当不俗。

  是以,赵旻方可如此之快。注意,这不是基建已相对较完善的北宋,而是东汉末年。

  赵旻操着一口地道濮阳腔,亮出董昭为其开具之公文后,便带着骑兵顺利通过关卡进了城。

  鄄城颇有一番太平景象。

  城内店铺林立,旗幡招展,摊位众多。尤为难得的是,此地认可五铢钱。

  赵旻将那屯骑兵远远支开,腰间佩剑,牵着两匹马缓缓行走于市井之间,并未遇到官吏诘难。

  经他反复询价、甚至扯下半匹帛布购买干粮发现,此地物价合理,且没有奸猾商贩。

  于是,他心中对于程昱,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将干粮收起之时,赵旻拆开了董昭的锦囊妙计。

  匆匆看过之后,赵旻哑然失笑。

  果然,骠悍之人,就要以骠悍之道相待。

  他看了看西方天际的火烧云,天色将暮,时间刚好。

  他亮出董昭开具之公文,向一个吏员问明程昱正在本县县衙,便唤来那一屯骑兵,翻身上马直奔鄄城县衙而去。

  至县衙外时,他催动马速,骑着马径直奔入县衙大院。百余名骑兵则团团将县衙围住。

  守门小吏不敢阻拦,只好跑到后衙去喊程昱出来。

  少顷,一个八尺有余、身高甚至比赵旻略高的花甲剽悍老者,便气冲冲跑了出来。

  那老者尚未开口,赵旻便翻身下马,一揖到地:“小子见过程公,请恕小子无礼,因为若不如此,小子恐难见到程公。”

  【作者题外话】:为上推荐贺,今日三更。第三更戌时正准点送上。

  赵云早在193年初投公孙瓒之时,便因刘备借兵借将解徐州之围,而与刘关张并肩作战。因此前文关羽才会借台阶而下。

  注意:彪悍一词源于网络,《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未收录,其官方名词有二:骠悍或者剽悍。之所以有这个词,我个人认为,是他们将piao读音的骠和剽,误读为biao,结果拼音中打不出来所致…

  因此,要中考及高考的看官们千万注意,“骠悍”或“剽悍”都对,唯独不要写“彪悍”,以防失分。

  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

  这句话是说:

  自从五铢钱废除、以谷绢为币后,无良奸商、不法民众用湿谷子(小米)、薄绢来交易,这简直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

  咱们今日不说法,咱们简要聊聊汉末三国货币。

  今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是政府的法定货币,往往以纸币、硬币或者电子货币的形式出现,有等价的贵金属为依托,并以国家信用为背书。

  这就是货币的原理。

  但古代则不然。

  封建社会发行货币,不与金银存量挂钩,古代朝廷也从未建立完善的财政金融制度,纸币(或称宝钞)往往沦为剥削百姓的工具(元代、明代尤甚)。

  林冲用来买刀的,便是纸钞,元、明两朝,纸钞险些使经济体系崩溃。

  更有甚者,官方会通过滥发劣币,来掠夺民间的贵金属。

  这便是汉末三国。

  两汉时代,五铢钱的“劣质化”问题便始终存在,至董卓上洛(西历189年)时臻于顶峰。

  董氏掌权之后,毁坏铜人,改铸劣币,最终导致“货轻物贵、钱货不行”。

  关中一斛(一石,27斤左右)粮食,乃至于数十万钱。

  (董卓)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魏书董卓传》

  自初平元年(190),流通两汉数百年的五铢钱遂废。

  曹丕篡汉之后,为了“新朝新气象”,曾经在黄初二年(221)三月尝试过恢复五铢钱,结果引发了可怕的通货膨胀,不得不在同年十月再度废黜五铢钱。

  (黄初二年)三月,初复五铢钱。冬十月,以谷贵,罢五铢钱。--《魏书文帝纪》

  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3)亦曾尝试恢复五铢钱。不过从出土实物看,“魏五铢”的质量相当粗劣,与史书记载的董卓时代“无文章、无轮廓”的劣币相似。

  可见在汉末三十年丧乱(189-220)中,铜钱实际处于完全废弃的状态。在此期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便是粮食与布帛。

  史书一般称之为“谷帛为市”。

  注意:蜀汉的“直百钱”与孙吴的“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从记载来看,更类似金融工具或者纸钞,并非一般等价物,

  粗略看来,“布帛货币”有三种好处:

  其一是产量有限。因为气候原因,原材料(桑蚕)的养殖、种植范围受到制约,如此便不易贬值。

  其二是质量轻薄。比粮食或金属便携。

  其三是存在使用价值。可以制成衣、裳、鞋、帽等生活必需品。

  布帛货币,本质是以布帛充当“交易媒介”。毕竟相比丧失信用的五铢钱,以及沉重的谷物,布帛的优势显而易见。

  两汉时代,由于棉花尚未引入中国(宋代以后),因此手工织品大抵只有丝、麻两类。

  麻的价值相对低,普及程度较高,贩夫走卒皆可穿麻。

  丝的价值相对高,普及程度较低,往往是地主阶级才能享用。

  丝麻在纺织过程中,提综越紧密,质量越好。

  因此十综以上的织品,往往是特权阶层的专享;

  而贫民、戍卒只能穿八综布,以出土实物来看,这类织物质量相当窳劣。

  西汉大将军霍光妻子,曾招募能工巧匠纺织“蒲桃锦”与“散花绫”,六十日成一匹,值万钱。不难想象贵族特供货品的细密厚实程度。

  霍光妻遗淳于越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西京杂记》

  相比于麻、葛等粗物,以桑蚕为原材料的丝织品,种类更多,价值也更高,在“布帛货币”中占据重要位置。

  丝织品的统称,是“帛”或者“缯”,最常见者,便是绢。

继续阅读:第三十五章 再舌战,昱惊叹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