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既如此,我便不再妄做调动。”
赵旻这句话,便等于敲定了,西域都护府未来两三年的人事架构。
当然了。
赵旻不可能忘记曹丕。
“伯宁,故曹公之嫡长子……”
事关亡兄曹昂,曹丕不得不站起身更正赵旻。
“请主公明鉴,丕实乃先父之次子也,先父之嫡长子,实为丕之长兄、故子修公。”
赵旻神色肃然起来,向曹丕抱拳道。
“此旻之过也!阿丕见谅,你暂且坐下。”
曹丕作揖还礼后,乖乖落座。
赵旻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其人只是借机考验一下曹丕罢了。
于是乎,当曹丕通过赵旻的考验之后,赵旻便继续道。
“阿丕,你今已入仕途,不可无子,令堂即将你托付于我,我便赐你“子桓”之字如何?”
丕者,大也。
桓者,柱也。
曹丕之名,与字相得益彰。
是以,众人皆拍案叫绝。
其实……
这都是废话。
曹操人品虽不咋地,但其人之文采绝对没得说。
曹操亲自给自己儿子赐字,这还能差得了?
于是乎……
左右都是装笔,赵旻索性,为曹彰、曹植也都赐了字……
或者准确来说,赵旻照搬了曹彰曹子文、曹植曹子建之字。
孙绍年龄还太小,并未参加此次会议。
更何况……一个虚岁才十岁的小孩子,要什么字?
历史上,曹操给同为小孩子的曹冲赐字,是太宠爱环夫人、同时也过于溺爱曹冲了。
说到曹冲……
赵旻与曹冲之间,没有任何羁绊。
是以,赵旻不准备将曹冲接到许都,一切随缘便是。
对刘先的外甥、今年已十三岁的周不疑,赵旻倒是颇有些想法。
当然了,这是后话。
赵旻为曹丕赐字、并将其人安排至西域都护府之后,此次会议便宣告结束。
赵旻接下来要迫切解决的,还有两件事。
一是选拔合适之人,尽快开设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不可能只有徐庶这个光杆大都护;
二是赵旻须尽速赶回许都、筹划刘备封王之事。
这段时间,刘备正急于与南洋诸国建交、通商,暂时应无暇顾及封王之事。
然而,无论如何,刘备、赵旻都不可能再将此事拖过今年。
于是乎,卫府铁骑在打牙祭、休整两日,并补充完毕糗、脯、水、盐、黑豆之后,再次踏上归途。
因卫府铁骑已进入大汉境内,是以,夏侯渊可尽情提速赶路。
于是乎,卫府铁骑仅仅用了六天,便赶到了距西域都护府,足有两千七百余里的阳关。
依照惯例,赵旻允许兵卒们在阳关休整两日……
其实休整为辅,赵旻主要是想,让兵卒们打打牙祭。
卫府大军这一路赶来,三天饿九顿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顿顿就着又干又硬的肉干,吃凉水拌炒干面粉……
时间久了,兵卒们难免不会发牢骚。
要知道,卫府的兵卒,工资水平……咳咳,俸禄堪比那些比两千石的校尉。
至于卫府的校尉,明面上虽然说是秩比两千石,但实际上……咳咳,不再赘言。
一进关城,卫府猛将们,便迫不及待地寻旗亭打牙祭;
兵卒们也撺掇着军中庖丁,买来大量牛羊、果蔬等食材准备解解馋。
至于赵旻,则迫不及待地找到了法正。
二人走进后者的书房、坐定密议。
“孝直,我欲提拔你为西域大都护,然则,你须在西域都护府,随满伯宁历练三年,不知你意下如何?”
法正当然不可能掉链子,更何况赵旻还是其人的伯乐兼明主。
是故,法正当即向自家主公顿首行礼。
“主公知遇之恩,正永生不忘、且必竭力相报!”
赵旻很欣慰。
但不待其人追问,法正便先一步,向其人推荐了一人。
“明公,酒泉有一义士,其名为庞淯,字子异。此人任一县之长,已为鲁使君举为茂才,可接任阳关令、并暂代敦煌太守之职。”
庞淯之名,赵旻当然听过。
此君确为义士不假。
庞淯字子异,酒泉表氏人也。初以凉州从事守破羌长,会武威太守张猛反,杀刺史邯郸商,猛令曰:“敢有临商丧,死不赦。“
淯闻之,弃官,昼夜奔走,号哭丧所讫,诣猛门,衷匕首,欲因见以杀猛。
猛知其义士,敕遣不杀,由是以忠烈闻。
摘自《魏书卷十八》
而今,庞淯又得到了法正的认可。
因此,赵旻果断颔首。
“孝直既看好此君,想必此君可胜任如此要职,便依孝直之意。”
法正笑着作揖。
“明公尽管放心,庞子异德才兼备、深孚众望,必可胜任敦煌太守之职。”
为便于管理阳关,敦煌郡治所,早已被赵旻迁至阳关关城。
至此,西域诸事,除安西都护府需赵旻回许都之后另行商议外,余事皆已尘埃落定。
只要西域保持稳定、丝绸之路持续供血,那么,赵旻便可以继续养兵、用兵,维持天下稳定、并持续消除各种隐患。
反过头来,稳定而有序的天下,又可以保障大汉境内持续发展各种生产、丝绸之路秩序保持井然。
各类生产所创造出的超高产值、税收甚至是利润,便足以养活大汉帝国的军队。
而这,是一个极为良性的循环。
直至此时,赵旻方才霍然惊觉:
历史上,导致汉魏嬗代的三大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被自己压制了下去。
导致汉魏嬗代的三大因素,分别是:
士大夫家族化。
这一点,说得浅显易懂些,便是斩断士族向门阀转变的可能性。
有三学制,这点已不成问题。
另外两点,郡国本位化、皇权世俗化是一体两面。
前文曾提及,因朝廷秩序、公信力崩塌,导致各郡国独立,不再服从朝廷统治。
而究其根源,便是因宦官当政、太后擅立皇帝、国贼董卓扶持刘协及废除刘辩等等事例,所造成的皇权世俗化。
这两点,被“奉主上以从民望”的赵旻,以极其强势、且略显霸道的手段而暂时解决。
当然了,赵旻若想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解决皇权世俗化这种问题,须张裕、周群、杜琼、王立等等占星师重新“造神”……
以及小刘嗣尽快成长起来,重新带给天下人“天命之主”的印象。
这些事看似迷信,却是最佳方法。
出身于微末的刘邦,还知道整上一出“赤帝斩白帝”呢!
为何是“赤帝斩白帝”?
赤乃火德,白为金德,五德火克金嘛!
这时,法正突然问道。
“明公当真欲设安西都护府?”
赵旻收回思绪、回过神来。
“正是!孝直可有何妙策?”
法正微微一笑后,一边抚着自己颌下长而浓密的须髯、一边侃侃而谈。
“明公,葱岭以西距许都近一万五千里,可谓山高水长也。
既如此,明公何不以汉人为主干、以葱岭西侧之胡人为枝叶乎?”
赵旻顿觉豁然开朗。
“哦?孝直之计甚妙!我愿闻其详!”
法正在得到赵旻鼓励之后,信心更足。
“明公当知,西域诸胡国非但仰慕我大汉之文化,兼且大多已在许都设驻使臣之衙署(即后世大使馆)。
而今既已有此先例,兼且明公此番出征获益良多,明公何不令西域诸国各遣学子,赴许都太学进修乎?
此外,明公,据正所知,西域诸国之中,欲常居于许都之人,为数亦有甚多。
明公何不筛选一番之后,择其忠者而留之,再择其贤能而用之?请明公三思。”
赵旻此刻,已经对法正佩服到五体投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姜维与蒋琬、费祎不同,具备比较浓厚的武人色彩。他甚至“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是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中权欲最盛的重臣。
(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傅子》
然而姜维对待政敌的方式,也谈不上残暴。
对待胡济、张翼等政见相左的同僚,姜维仅仅是斥责而已;在廖化等资历较高的宿将提出反对意见时,姜维也仅仅是置之不理。甚至在听闻阎宇准备代替自己的消息时,姜维也只是主动出屯避祸,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
(张)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姜)维大怒。曰:“为蛇画足。”--《蜀书张翼传》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姜维字伯约)之谓也。”--《汉晋春秋》
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黄)皓阴欲废维树宇。(姜)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蜀书姜维传》
对待黄皓这类地位较低的佞幸小人,姜维也只是向后主发了一通牢骚,便不再追究。实际凭借姜维的地位与手腕,想杀死黄皓易如反掌。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