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4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901

  在赵大娘心中,什么鲜卑人,什么乌桓人,什么扶余人都不打紧。

  反正这些胡人已经作乱这么久,也不差这么三年五载。

  在赵大娘看来,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

  于是赵大娘迫不及待地问张裕。

  “张公,阿旻与阿宓之婚事如何?”

  与赵大娘截然不同,张裕并非将家事视为一切之人。

  若其人胸襟格局如此之狭隘,其人断无可能窥得天机、甚至在去岁五星汇聚之时,得以勘破天地之至理。

  是以,张裕仍旧面如止水,向赵大娘作揖行礼。

  “嫂夫人请勿过急,旁事尚可暂且不论,然则,仅伏皇后一事,阿旻便决不可急于与阿宓成婚。”

  张裕之言,可谓一针见血。

  所以这次就连赵大娘,都哑口无言。

  张裕见赵大娘闭口不语,这才从容看向赵旻。

  “贤婿,胡人之事同样不可操之过急。你应比老夫更为清楚,解决胡人问题之根源何在。老夫虽无法觑准大汉解决胡人问题之准确时间,却可确定一点:

  此疑难问题,终将为我大汉彻底解决。但使你方法不变,假以时日,则此事必不为难。”

  赵旻心中一动。

  胡汉之间的民族问题,实际上直至一千八百年后,仍然未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

  但无论如何,华夏民族大团结,终归还是得以实现。

  由此可知,发展民生经济、解决胡人生存问题、在文化上形成包容共融、用联姻融合胡人与汉人之血脉,这个思想和方法是正确的。

  由是故,赵旻信心大增。

  其人再次站起身,向张裕深施一礼。

  “孩儿多谢大人提点之恩。”

  张裕颔首、坦然受之。

  然后……

  不死心的赵旻继续追问张裕。

  “大人,而今南匈奴已不足为患,乌桓人业已元气大伤,孩儿所虑者,惟鲜卑人耳。

  而今鲜卑人共有三部,其一为西部扶罗韩、步度根之檀石槐嫡亲子孙部,其二为中部轲比能部,其三为东部槐头、弥加、厥机、素利等昔年檀石槐分封之诸小部族……”

  赵旻以尽可能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张裕简单讲述了一番,鲜卑三大集团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其未来的大致走向。

  因为赵旻心如明镜,将来五胡乱华的先头部队虽然说南匈奴人及氐人,但主力军,却是在百年后,即将如日中天的鲜卑人。

  若问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并立时期的北方鲜卑人有多强……

  就连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渤海高氏子孙、兰陵王的爷爷、史上著名大帅哥、妥妥的汉人高欢,都被鲜卑化了。

  其人鲜卑名为贺六浑。

  史上最强老丈人、侧帽风流之主人独孤信,便是南北朝鲜卑人的带盐人。

  同时,独孤信也是一个大帅哥,否则其人也不可能生出三个皇后女儿。

  言归正传。

  赵旻说出如此庞大的信息量……

  其人原本就没有指望,张裕能给自己提出具体、详细的指点。

  这实属正常。

  这个时空的历史,已经被突然冒出来的赵旻改到面目全非。

  在原本的历史中,建安八年(西历203年)曹操仍在征战河北;

  刘备则在荆州南郡樊城,暗中积蓄力量;

  孙权正在暗中图谋江夏郡;

  刘璋偏安于益州;

  关中、凉州仍是被十余大小诸侯控制的人间炼狱。

  士燮仍然在交趾做着土皇帝。

  呼厨泉正为自己应抱何人之大腿而迷茫,鲜卑人、南匈奴人则仍在劫掠汉人。

  至于辽东……

  公孙度、公孙康父子始终偏安一隅,守成有余、进取却不足。

  而当赵旻来后,这个时空的主旋律便有且仅有两个:

  发展经济民生,以及大一统!

  由是故,赵旻如今已经完全看不清,鲜卑人未来走向如何。

  于是其人向张裕请教此事,希望后者能给出一些有限的指点。

  然而……

  张裕的回答却让赵旻颇为意外。

  “贤婿在先前,如何使不可一世之南匈奴臣服于大汉?”

  赵旻一怔。

  旋即,其人秒懂。

  张裕见状,于今日首次微微一笑。

  “南匈奴右贤王,相当于西部鲜卑人之扶罗韩、步度根部,而休屠各部,相当于中部鲜卑人之轲比能部;

  至于并州南匈奴王庭,则相当于檀石槐分封之东部鲜卑人诸小部族,贤婿可仿照此策略一一对应,逐一解决鲜卑人即可。

  贤婿须提防一点:万不可舍弃句注山北之代郡、云中郡、定襄郡、朔方郡及五原郡等边郡!否则,十年之后后果将不堪设想也!”

  赵旻心中一凛。

  由此可见,张裕的的确确窥探到了这种可能!

  历史上,建安二十年(西历215年),曹操强迫汉献帝下诏罢除并州刺史部云中郡、定襄郡、五原郡、朔方郡这四郡。

  后来,这些郡被乔迁到陉岭(即句注山)以南,使得塞外这一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

  轲比能兼并各支分散的鲜卑势力,还有逃到小种鲜卑活动区的汉人,占领了云中郡、五原郡等边郡。

  自此,鲜卑人占据了原来匈奴人居住的地区,拥有了自云中郡、五原郡以东直至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并建立了鲜卑王庭。

  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

  摘自《三国志之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鲜卑人,从此开始起飞,并拉开了数十年后“五胡乱华”之大幕。

  赵旻熟知这段历史,是以其人向张裕抱拳行礼。

  “大人尽管放心,孩儿必不会行此不智之举!”

  张裕颔首。

  “若贤婿可依照此策略行事,待数年之后,老夫必再次仔细窥探一番天机,届时贤婿便可知,鲜卑人之患何时可消焉!”

  至此,赵旻彻底松了一口气。

  只要匈奴人、鲜卑人能安定,那么历史上五胡乱华的先行者、主力军便皆被安抚。

  如此一来,氐人也就不足为患了。

  至于羌族人……且不说羌族人称不上五胡乱华之主力,只说以如今凉州胡汉杂居屯田的情况,羌族及氐族诸部,便不再具备任何乱华的条件。

  一言蔽之,胡人这一导致汉末动乱的不安定要素,正在逐渐被赵旻扼制住。

  胡人问题暂时得以解决,赵旻便再次问起刘备这一不安定因素。

  “大人,刘玄德是否仍存北进之野望?”

  张裕愕然。

  “野望?”

  “野望”这个概念,实则来自于东瀛。赵旻在此引用,是想强调刘备“不甘居于人下”这个心态。

  赵旻向张裕解释此概念之后,历史上与刘备极不对付、这时空与刘备素昧平生的张裕哈哈一笑。

  “贤婿用辞可谓精洽,不愧为一代文宗!老夫观星象时已有所察觉,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等人所代表之南斗六星,其光芒璀璨,确有冲紫微之势。

  然则……贤婿亦不必多虑,南斗六星终究为宰辅之星,其光芒纵然再耀眼,亦不过光耀南天耳!”

  张裕这番话,已经不算是暗示了。

  是以,赵旻心中已然有底。

  张裕见自家“好女婿”已懂自己意思,当即一笑,并顺势转移话题。

  “贤婿,天下之大势,冥冥中自有定数。贤婿但尽人事、且听天命即可。以老夫观之,但使贤婿仍施行仁政、事事以万民为先,则紫微垣将定,而天下必安!”

  紫微垣是传说之中,天帝所居之地,即为北斗七星围绕之北极五星,又称为紫微宫。

  此星垣指代何人,不言而喻。

  反正不是刘协。

  言罢,张裕霍然起身。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姜维负责“退军节度”,之后无视魏延的阻挠,“诸营相次引军还”,可见他也站在杨仪这一边。

  (诸葛)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大怒。--《蜀书魏延传》

  马岱、王平受命追斩魏延,导致魏延“父子并死”,此二人立场也相当明显。

  (杨)仪等令何平(即王平)在前御(魏)延……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蜀书魏延传》

  《魏延传》记载传主覆败时,用了“杨仪等(人)”的行文书法;可见彼时的魏延,确实处在众叛亲离的可悲境地。

  (魏延)遣兵逆击(杨)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蜀书魏延传》

  至于身在成都的蒋琬、董允,亦皆“疑魏延、保杨仪”,蒋琬甚至还亲率成都禁军“赴难北行”,直到得知魏延死讯,才班师回朝。

  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魏)延死问至,乃旋。--《蜀书魏延传》

  由此可知,诛杀魏延是蜀汉群臣的共识。即使魏延侥幸在前线击败杨仪,他也会遭到蒋琬的后续剿杀,百死无生。

  其实从《蜀书》记载看,参与剿杀魏延的蜀汉群臣并非铁板一块。比如与杨仪合作的费祎,后来便亲手出卖了杨仪。

  (杨仪)语(费)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蜀书杨仪传》

  至于与费祎、姜维二人,后来也违戾不和;刺杀费祎的郭修,又曾是姜维旧部。其中始末晦暗难明,引来后世诸多猜想。

  (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蜀书姜维传》

  (郭)修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魏氏春秋》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坐。(费)祎欢饮沈醉,为修手刃所害。--《蜀书费祎传》

  因此,这群各怀鬼胎的官僚士大夫,彼时(234)联手构陷魏延,便有必然的理由。

  魏延遭到蜀汉群臣的联手剿杀,主要出于两点原因。

  其一是魏延性格刚戾,人缘较差。

  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与同僚的关系就相当紧张,他几乎不把武侯以外的人物放在眼中。蜀汉群臣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人物掌权。

  (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蜀书魏延传》

  其二是魏延威望较高,是辅政大臣的有力竞争者。

  无论是《蜀书》还是《魏略》,均视魏延为诸葛亮的潜在继承人。陈寿认为魏延“冀时论必以代亮”,鱼豢则干脆把魏延描述为诸葛亮的钦定接班人。

  (魏延)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蜀书魏延传》

  (诸葛亮)令(魏)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魏略》

  在此背景下,魏延陷入了“实力强,人缘差”的怪圈,步了春秋时期晋国权臣智伯瑶的后尘。

  昔者智伯瑶“以五贤陵人,以不仁行之”,结果遭到韩、赵、魏三家的联合围剿。可知古今同理。

  (智伯瑶)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国语》

  历史的吊诡之处恰在于此。

  如果魏延的实力没有那么强,他最多落到廖立、李严的下场,即流放禁锢;甚至像来敏那样东山再起,也未尝没有可能。只可惜魏延实力过强,因此非死不可。

  魏延之死,盖出于群臣构陷,前文论述甚明;但“夷三族”的下场,却离不开刘禅的授意。

  遂夷(魏)延三族。--《蜀书魏延传》

  理由显而易见。杨仪等人虽然可以擅杀魏延,却没有能力清洗魏延的家属。按汉魏制度,大将出征,家属一概留在都城为质,魏、蜀、吴均如是。因此“夷三族”的命令,一定是刘禅下达的。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五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