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笑着,向关羽抱拳还礼。
“云长兄说笑也,弟焉敢欺兄长乎?一百五十余艘大海船,兄长一并运回南越国便是!
一切费用,自二位兄长所运来之货物中扣除即可。”
说着,太史慈唤来掌管此互市之互市令,并取来去岁年底之时,赵旻、刘备二人谈妥之价目表……
这玩意儿,便相当于是后世贸易双方的报关单、以及综合采购单价。
掌管互市之官吏,只要清点完毕货物总量、再按照这份价格进行折算,便可轻易完成互市。
当然了,贪腐无处不在,赵旻只要把控好底线、禁止官吏做得太出格即可。
人毕竟是有情感、欲望的高级动物,而不是机器。水至清则无鱼嘛。
关羽抚着自己即将及腰的浓密须髯,对太史慈哈哈一笑。
“子义爽快!便如此!”
太史慈对自己眼前这位“万人敌”,颇感相惜。
于是乎,其人再次向关羽、糜竺二人抱拳道。
“二位兄长,此处交于互市官吏处理即可,某等许久未见,何不痛饮一番?”
陈登与好基友刘备麾下这二位心腹的关系如何,自不必赘言。
太史慈与关羽同样也是老相识……
二人早在五年前,便曾在许都见过面。
遑论太史慈、关羽二人还曾在江东较量过一番。
正所谓英雄识英雄,英雄敬英雄。
此次二人既然有缘重逢,自然要来个不醉不归。
如是般……
陈登与糜竺、太史慈与关羽,成双成对执手而去(这里都是正经的)。
赵旻、刘备双方,在徐州互市的首次正式交易,就此掀开了一个良好、友善的序幕。
其实这也正常,赵旻、刘备这双方,实则处于同一条产业链之中。
二者只是上下游关系而已。
无论处于何等考虑,赵旻将南越国让给刘备,都是皆大欢喜、互惠互利之局。
以是故,赵旻若在场,必将会对太史慈、陈登二人称赞不已。
与此同时……
荆州刺史部境内,位于长沙郡的洞庭湖、湘水水系,以及位于江夏郡的云梦泽、沔水及大江水系……
如今正由庞德公、司马徽、诸葛瑾,以及一众荆襄豪族门中匠人,协助卫府精锐兵卒一同治理。
不同于门外汉华歆,司马徽、诸葛瑾,以及这一众荆州人,都是懂如何治水的。
唯一的治理难点,在于云梦泽。
因沔水(就是汉江)流入大江(长江)而带来的积沙,以及大江冲刷而来的泥沙之故……
云梦泽的面积,正逐渐被这两条大江造成的冲积扇所蚕食。
然而……
这也不算是坏事儿。
因为,后世肥沃的汉江三角洲平原,就是这么形成的。
但话说回来,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赵旻还是必须要采取的。
所以,赵旻制定的云梦泽治理方案,是以针对沔水、大江的疏浚清淤、水土保持以及加固提防为主;
而针对洞庭湖的治理,赵旻则是以多开凿溢洪道、疏浚导流为主。
水利老前辈大禹,在治大河之水时,便已告诉我们这些后辈们一个道理:
治理这种方圆超过千里的超级大湖,堵不如疏。
以是故,洞庭湖及湘水、资水、沅水、澧(音同离)水这一超级水网系统,赵旻准备花上十年来治理。
除荆州之外,扬州豫章郡、庐江郡之间,横跨大江的彭蠡泽(鄱阳湖前身,相当于后世三到四座鄱阳湖)也在治理之中;
豫州刺史部,许都周边的诸多水系、汝阳的汝水;
兖州刺史部的济水、濮水等;
徐州刺史部的中渎水、淮水、泗水、白马湖水系;
司隶校尉部境内的洛水、济水、沁水、渭水等等;
凉州刺史部的北部安定郡、武威郡的长离水、居延泽,以及南部武都郡(主食为大米,被称为塞上鱼米之乡的陇南市、甘南州)的诸多大湖;
以及并州刺史部的汾水、滹沱水等;
对于兴修水利工程之事,赵旻根本不怕靡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水利工程其实与高速公路一样。
只要某项水利工程修成,便有源源不绝的财富滚滚而来。
著名的例子有古代的都江堰、郑国渠、黄河金堤、芍陂、鸿沟、中渎水,以及现代的葛洲坝、南水北调工程等等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还得是京杭大运河。
当然了,这些都是肉眼见不到的隐性财富。
但是,这些隐性财富,比真金白银更加实实在在!
综上所述,赵旻今年制定的国策只有两个:
一是兴修水利,抵御今年的幽、冀二州旱情,并防范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以及旱灾;
二是迁徙胡人至塞内屯田。
这两桩大事中,前者其实也是在为后者服务。
也就是说,天下诸州,除刘备的南越国,以及孙权统辖的江东丹阳郡、吴郡及会稽郡之外,皆在大兴水利。
至四月底,赵旻在幽州,亲自设计并督造的㶟水、滹沱水这两大水系网,已然初具雏形。
仅仅是这个雏形,便足以抵御今年的旱情,甚至可以防范洪涝灾害。
曹家众人、田豫、牵招等幽州大员们,只需组织匠人、卫府精锐兵卒继续施工即可。
所以,接下来,便无需赵旻再亲自坐镇督造。
至于防范蝗灾的鸭苗,幽州、冀州的农户们,已经在大范围、大规模养殖……
赵旻当然不可能坑农户。所以,这些鸭子根本不愁卖。
可以预见,到今年入冬之后,焖炉、吊炉及明火烤鸭,盐水鸭,以及卤鸭等等鸭馔,即将在许都及颍川郡上市。
赵旻既已初步督造幽州水系成型,那么,其人便必须返回许都了。
赵旻此次离京将近三个月,伏寿必然已经等得颇为着急了。
向一众臣属交代好一切之后,赵旻便携卞夫人、孙尚香二美,青春作伴好回京。
路上,对华歆犹然有些放心不下的赵旻,特意在沿途的中山国、常山国、赵国及魏郡走访、察看了一遍。
待亲眼目睹这四个郡国的水利工程,施工进展皆无问题之后,赵旻这才放下心来。
赵旻这一行人,返回许都之时,已经是五月初三。
一进许都城,赵旻便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卫府。
赵旻急于得知,其余诸州之工程进展,以及安西都护府的详细情况如何。
至于并州迁徙鲜卑人之事,赵旻在途中时,便已经收到情报,得知一切皆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
赵旻回卫府之后,便与董昭、荀攸以及卞夫人,商议起了天下诸事。
卫府大管家董昭,向赵旻逐一汇报。
“主公,赶赴安西都护府之一众官吏,据情报称将至西域都护府,按照情报传回之时间计算,此时一众官吏应即将翻越葱岭。
与此同时,徐元直已传回情报,称安西都护府之城墙已修建完毕,正加紧修建官署。”
赵旻对此有些意外。
“公仁公,如此说来,安西都护府之官吏,行进速度委实极快!”
董昭抚须笑道。
“主公有所不知,安西都护府之官吏皆轻装骑马而行,沿途官府提供食宿,是以其众日行约为一百五十里。”
赵旻恍然大悟。
董昭又道。
“主公,徐州广陵郡互市,某等自刘玄德处,除售出一百五十六艘大海船之外,共易得价值二百万匹绢之货物;
此批货物而今,在半月之前,便已由水路抵达襄阳城,并由襄阳诸家豪族合力吃下,某等获利约为绢二百万匹。”
赵旻骤然想起……
自己竟然忘记了一桩天大之事。
而同一时间……
孙权已经感到有些焦头烂额。
因为会稽郡的山越人,再一次发起骚乱了。
此事当然与卫府无关。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姜维“素与执政者不平”,可见彼时他对刘禅与诸葛瞻,依然存在不满情绪。
姜维晚年的困境,其实是时代洪流下的必然。
诚如前文所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事实上,姜维发动的历次北伐战争,均是借着魏国的动乱期,趁虚而入。
姜维接替费祎,事在蜀延熙十六年(253);陈祗病死,事在蜀景耀元年(258)。这一时期,恰好与魏国“淮南三叛”的时间重合(251-258)。
可惜的是,姜维“才非亮匹”,却“志继洪轨”;最终“民嫌其劳,家国亦丧”。
姜维才非(诸葛)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华阳国志》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