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辗转千万里,一朝定戎机6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43,792

  “拜见卫将军大人!恭喜大人!大汉铁骑之威名,今已遍传西域矣!”

  赵旻上前扶起艾力麦提。

  “国相,车师六国今已皆知我大胜乌孙、康居之事?”

  艾力麦提站起身后,与有荣焉道。

  “大人!自然如此!非止俺车师六国,北道诸国,甚或南道诸国今已尽知大汉之天威矣!大人重设西域都护府,此正当时也!”

  苟哥笑眯眯地颔首道。

  “如此甚善!”

  艾力麦提忙不迭道:“大人,俺家国主已为大人备宴,且此刻正召集百官正式向大汉称臣,请大人随俺来!”

  赵旻心中有些不悦。

  蕞尔小国、车师后国之国主而已,竟想让我去见他?

  艾力麦提察言观色,笑着解释道。

  “大人有所不知,因大人骤然至此,俺家国主未做足准备,深恐因失礼而使大人不喜,故俺家国主令俺先行接待大人,其人正匆匆赶来。”

  赵旻释然。

  他在赶来车师后国之前,确实没有派出斥候提前通知艾力麦提…

  斥候的速度比大军快不了多少,赵旻如此做毫无意义。

  是以,赵旻在卫府众臣属拱卫之下,随着艾力麦提走进这“王城”城门。

  然后…赵旻便被吓了一跳。

  只见,沐浴在阳光下的车师后国王城内,此刻旗幡招展、张灯结彩,成群的民众正在街上认真洒扫。

  而头戴高冠的车师后国国主,则正率一群锦衣华服的官吏匆匆向城门奔来。

  苟哥心里美滋滋。

  在他前世时,每当他率干部下乡送温暖时,边疆的维族老乡们,就是如此欢迎他的。

  苟哥忍不住想道:

  老子是不是应该说一句:我们是来送温暖的,绝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抛开苟哥不正经的想法不谈,从车师后国举国上下…尽管这“王城”只有上千人…的态度来看,西域诸国确实已慑服于大汉军威之下。

  当然,苟哥还需要巡遍诸国、以确认西域诸国如西汉时期一般、确实对大汉军威畏服方可。

  车师后国的王城,相比于乌孙国那虽简陋却古拙雄浑的王城,着实显得迷你了许多倍。

  再考虑到车师后国这不满万的户口,苟哥便失去了与车师后国国主深入交流的兴趣。

  汉末的西域,与李唐时期截然不同。

  虽然同属冬冷夏热、昼夜温差极大的大陆性气候,但汉末的西域自然环境要远比李唐时期优越。

  汉末的西域属于大陆性草原气候,李唐则是沙漠性气候。

  因气候迥异,所以汉末的西域是以农牧为主,人口聚居;李唐则是以游牧为主,人口分散。

  汉末、李唐西域的相同点则是:因越冬能力太差,所以西域人口难以快速增长。

  这是两汉、李唐对西域实施羁縻之策的基础。

  但反过来想,这对西域百姓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对于这一点,目前的赵旻无力改变…

  他首先需要重设西域都护府,再一统大汉国内,才有足够的心力来发展西域。

  更何况,在定袁绍、公孙度这两方势力之后,赵旻还需要向东北扩张…

  当然了,这是后话。

  赵旻首先还是应该改变西域,繁衍大汉国内、西域人口,才有建设东北的可能。

  综上考虑,赵旻只是率卫府众人、两个老婆及两个孩子与车师后国国主吃了顿烧烤,畅谈了一下车师后国臣服大汉、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景,便再次踏上了征程。

  他的下一站,便是位于后世轮台县、而今乌磊国境内的西域都护府故地。

  自汉顺帝永建二年(西历127年),以西域都护府长史之职行都护之事、班超的幼子班勇因罪离任至今,西域都护府已荒废长达近八十年。

  更何况,中平二年(西历185年)凉州大乱之时,天杀的汉灵帝还有意弃守凉州…

  凉州刺史部都要裁撤,大汉朝廷还怎么可能想起比凉州更偏远的西域?

  遥想汉顺帝时,大汉无论打西北的焉耆,还是东北的鲜卑,都望风披靡。

  汉顺帝虽未再遣西域都护坐镇西域,但西域诸国仍尊奉大汉为主;

  汉桓帝虽昏庸,但大汉犹能派遣“凉州三明”收复乌孙、稳定凉州、威压各族胡人,西域诸国仍对大汉畏服。

  真正使大汉威名渐渐衰败之人,还是那无道昏君、天杀的汉灵帝。

  汉灵帝治下的凉州,叛了降、降了复叛,使西域诸国逐渐看清了大汉已日渐衰弱的本质。

  所以,历经二三十后,赵旻认为,西域都护府故地,想必已残破不堪。

  临行前赵旻一直对西域都护府故地的现状颇为好奇,其人曾问过班归多次其地详情…尽管班归也没去过彼处。

  班归这个丝绸之路北道大宛国的红顶商人,当然不可能去位于南道的西域都护府…

  他来回耗时良久且不提,人吃马嚼难道不需要钱吗?

  而且,极不凑巧的是,徐庶、张任等人虽遍遣斥候、甚至亲自赶赴西域诸国实地查探…

  但由于西域都护府故地荒废已久、西域之地又过于广袤之故,这些人皆未寻到西域都护府故地,最后只能在地图上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于是乎,赵旻向车师后国国主借来艾力麦提引路、带他们赶向西域都护府故地的准确地址…

  尽管艾力麦提本人也不清楚,西域都护府故地具体在何处。

  硬着头皮的艾力麦提,与同样硬着头皮的班归一合计…

  二人只好依照班归那据说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绢帛地图,硬着头皮为卫府大军引路。

  在赵旻一再催促、班归及艾力麦提指明大致方向之下,渊哥仅用了三日,便赶到了在车师后国南方一千三百里开外的西域都护府故地附近。

  其后,赵旻通过班归、艾力麦提、依嘉娜丽这三个胡人,多方打听西域都护府故地的准确地址。

  西域北道和南道之间,语言大致相同。

  丝绸之路上,无论南道北还是北道,除靠近二关的鄯善(东汉鄯善、楼兰二名同用)、车师前国讲汉语之外,官方语言几乎都是佉卢文…

  对这些没文化的胡人而言,汉语委实太难了!

  佉卢文,实际就是后面即将问世的于阗文的爸爸,其属于自大月氏传来的梵文。

  这与西方双标狗们伪造出来的吐火罗(吐火罗实际上是李唐时期才有的西域某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前文已知,大月氏人同样是炎黄子孙、且同属于我们华夏神州大家庭。

  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大月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

  摘自《管子之揆度卷》

  管仲这句话非常长,但结合前后句理解,管仲大体意思是:大月氏、江汉皆曾为尧舜所统治过的领土。

  大月氏所在的地区,也确实特产美玉。

  正因如此,三个胡人班归、依嘉娜丽、艾力麦提都懂西域通用语。

  也就是说,他们都能与西域都护府故地所在的乌磊国人顺利沟通、交流。

  于是赵旻将卫府众人分为三组…

  赵旻终于有机会与依嘉娜丽妹子同行…

  尽管同行者还有曹、夏侯氏诸人及卞夫人母子三人。

  赵旻在此地,终于相信车师后国国主所言非虚。

  因为卫府铁骑所到之处,凡有人烟之处,民众无不拜倒行礼高呼万岁。

  分头行动后,赵旻一行人疾驰良久终于遇到一群牧民…

  这些牧民见到卫府铁骑后,同样拜倒高呼。

  与梦中情郎并辔而行的依嘉娜丽,压低声音道。

  “哥哥,牧民皆在高呼:大汉万岁!”

  赵旻颔首。

  “丽丽宝宝,此皆为乌磊国人?”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郭后援立高贵乡公曹髦之举,却并非为了曹魏社稷,而是自图私欲。

  郭后极力鼓动司马师改立曹霖之子曹髦(曹髦年幼,且比郭后小一辈,如此,郭氏便可以继续临朝)。

  至于其中原因,也并非是因为曹髦“神明爽俊”,有望振兴魏室,仅是因为曹髦乃是曹丕在世孙辈当中年龄最长者,资历最能服众。令魏文帝的在世长孙入继大宗,承魏明帝之宗祧,完全可以掩塞众口,令郭后合理合法地继续临朝听政。

  (郭)太后曰:“……明皇帝当绝嗣乎?吾以为高贵乡公者,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于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魏略》

  虽然郭后当时(254)诡称援立曹髦乃是因为“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

  但在曹髦与司马昭决裂后(260),郭氏却望风承旨,下诏污蔑曹髦“情性暴戾,日月滋甚”、“以诬谤吾,隔绝两宫”。

  这罪人甚至还谎称曹髦“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将曹髦这个以身殉难的少年令主,丑化为阴谋弑母的悖逆昏君。

  由此可知,曹髦之立,虽然功在郭氏,但这仅仅是郭氏为了保全权力的无心之举,她对待曹髦,实无母子恩义可言。

  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魏书高贵乡公纪》

  (3)常道乡公世

  曹髦被弑之后,朝政彻底崩坏,魏晋嬗代之势遂不可改易。

  在此背景下,郭氏与继任者曹奂便更无情分可言。

  作为司马氏抖傀儡,曹奂的去留生死已经无关紧要,郭氏所留心者,唯有宗族的富贵前途。

  高贵乡公卒……大将车(司马昭)固让相国、晋公、九锡之宠。(郭)太后诏曰:“夫有功不隐,周易大义,成人之美,古贤所尚,今听所执,出表示外,以章公之谦光焉。”--《魏书高贵乡公纪》

  曹魏灭亡前夕,郭建、郭芝皆显贵,前已详论;

  郭后从弟郭德(已改名甄德,见前文注引)亦凭借“后族”的优势“以事宜见宠”,受封县公,镇军大将军。西晋代魏后,郭德仍能得到“位特进”的殊荣,政治立场显见。

  (郭)德虽无才学,而恭谨谦顺。甄温字仲舒,与郭建及(郭)德等皆后族,以事宜见宠。--《晋诸公赞》

  郭德不仅地位奇高,活跃时间亦极长,他在晋武帝末年,自党于齐王攸(司马炎胞弟),甚至能够干预储君人选,其权势可知。

  齐王(司马)攸当之藩,(王)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即郭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晋书王济传》

  就在这种满门朱紫的显赫环境下,郭后优哉游哉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景元四年薨,死后不足两年,曹魏宣告灭亡。

  不过郭后在人生暮年,也未曾放弃权力,始终干预“宰辅统政,与夺大事”。

  从《钟会传》提供的旁证来看,钟会作乱于成都之际,仍需“矫太后遗诏”。

  若郭氏长期不预政事,是不可能被钟会搬出来充当政治借口的。

  (钟会)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郭)太后发丧于蜀朝堂。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司马昭)。--《魏书钟会传》

  毌丘俭、钟会等作乱,咸假其(郭后)命而以为辞焉。--《魏书明元皇后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八十三章 辗转千万里,一朝定戎机7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