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善韬光养晦,图一鸣惊人4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6:053,682

  “不知仲简叔父以为如何?”

  不是赵旻非要得了便宜卖乖,而是赵旻必须牢牢掌握住主动权。

  惟其如此,赵旻方才可以在交出桃子…咳咳,圣旨之后,堵住淳于琼、乃至袁绍的嘴。

  淳于琼的反应,同样让赵旻非常欣慰。

  只见淳于琼赔着笑抱拳道。

  “从文尽管放心,待某返还邺城,某定然竭尽全力苦劝袁公补偿。”

  赵旻只想说:呵呵!

  显而易见,淳于琼也是想白嫖赵旻到底。

  赵旻这个苟哥心中不住冷笑:

  你等既然主动求死,便休怪老子送你等一程!

  苟哥遂装作不情不愿地取出圣旨,口中犹道。

  “请叔父信守承诺!此外,请袁公务必说到做到,十年之内我必与袁公和睦共处!”

  淳于琼满口答应,正欲接过圣旨…

  赵旻却再次将圣旨拿走。

  “叔父!我须事先言明一点!”

  淳于琼无奈苦笑。

  “从文有话,但说无妨!”

  赵旻图穷匕见。

  “叔父,因天子不知大将军幕府之中,何人可胜任并州牧之职,故天子将此职改为:由大将军袁公自专,一应之印绶、冠服,稍后便送至卫府,请叔父务必将此事禀明袁公!”

  这便是赵旻的“二桃杀三士”之关键杀招。

  言罢,赵旻将圣旨交给淳于琼。

  淳于琼略做犹豫之后,最终仍是坚定地接下圣旨。

  其人颤抖着双手、珍而重之地将圣旨展开一览,旋即长长松了口气。

  抛开那繁冗的官方辞藻不谈,最关键的冀州牧之职,人选正是袁谭。

  而袁绍续弦刘夫人的爱子袁尚,则是袁绍地盘中,富庶程度仅次于冀州的青州牧。

  青州刺史部中的平原国、济南国、齐国及乐安国这四郡国,皆地处华北平原,其地良田众多,颇为富庶。

  相比之下,地处边境的幽、并二州则要贫瘠不少。

  而幽州牧果然是袁绍次子袁熙。

  那么问题来了:

  在高干死后,并州牧该由何人担任?

  直至如今,袁绍都未能填补此空缺之职。

  淳于琼细思极恐:这空缺出来的并州牧,恐怕将给袁绍带来一个天大的麻烦。

  然并卵,为时已晚!

  淳于琼清楚,只要赵旻将此圣旨归还于天子,以后袁绍再想讨诏,便将难上加难。

  当时刘协拟好圣旨,你袁绍不要,如今你袁绍又反悔?

  你莫非把天子当成打字员使唤不成?

  在淳于琼看来,即便刘协不以为意,赵旻也绝对不会同意。

  于是乎,淳于琼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他忍!

  思维缜密的赵旻,并未给淳于琼反悔的机会。

  “前将军!”

  颜良一怔,旋即恍然大悟。

  “末将在!”

  “有劳你率亲卫,携我亲笔信,随淳于将军一同赴邺城,与大将军共商和谈之事!”

  “末将领命!”

  赵旻挥了挥袍袖。

  “此事不可耽误,你即刻率亲卫开拔,速去速回!”

  正所谓夜长梦多,赵旻担心淳于琼回过味儿来之后,会提出其他要求,倒不如赶紧将这如范厨师一般的人物打发走。

  颜良这个老狐狸,当然瞬间便懂了赵旻的意思。

  当然了,担心淳于琼这个范厨师有其它想法,赵旻向其人解释道。

  “非旻要赶走叔父,实是此圣旨过于重要,旻唯恐生变耳!请叔父速归,颜叔父请务必妥善护卫淳于叔父!”

  淳于琼认为,赵旻之言甚有道理,于是其人肃然颔首。

  “从文所言极是,既如此,某就此告辞!”

  赵旻颔首。

  “叔父万万不可忘记你我之约定!”

  淳于琼清楚,赵旻说的是“十年之内袁、赵双方无故互不攻伐之言”,是以其人郑重其事道。

  “从文放心,袁公必信守承诺!”

  送走淳于琼、颜良二人之后,赵旻终于忍不住冷笑起来。

  袁绍大概率活不过明年夏天,袁绍一死,袁氏内部势必将大乱。

  等到袁绍完犊子之后…

  正处于猥琐发育关键时刻的赵旻,固然不会主动攻伐河北袁氏,但内乱不休的河北袁氏,又哪里有闲暇招惹赵旻?

  所以,赵旻自始至终,根本就不在意袁绍所谓的“十年之内互不攻伐”之言。

  赵旻冷笑之后霍然转身回到卫府正堂,对等候其人的一众臣属朗声道。

  “诸君,待各地驻军返回许都,我等必细细商议来年之策!

  段公、程公、公仁公、公达先生、子扬、子瑜、公瑾、季弼…你等随我至书房,我等先商议一番,袁本初对此圣旨之态度!”

  被赵旻点到名的一众谋臣,便随赵旻进入其人书房。

  众人落座之后,赵旻当先道。

  “诸君以为,袁本初应如何应对此圣旨?”

  赵旻说的,是袁绍将派谁任并州牧。

  赵旻控制的上党郡地势险要,恰好扼住并州咽喉,所以并州牧一职,对于袁绍而言至关重要。

  段煨呵呵一笑。

  “主公,老夫以为,袁本初仍应以高氏子弟任此要职。”

  曾为袁绍麾下的董昭,却对此有不同意见。

  “段公,不然。陈留乃主公之大本营也,兼且袁本初自知命不久矣,故其人必不会用陈留高氏子弟,任此要害之职。”

  那么问题来了。

  袁绍又该起用何人任此要职?

  不太熟悉袁绍一方的众人,将目光投向程昱和董昭。

  这二人,一个是助曹操定兴平年间兖州之乱者,另一个却是兖州之乱的发起者之一。

  而兖州之乱,恰恰是袁绍、曹操这对主臣最终反目的起始点。

  程昱抚须道:“以老夫拙见,袁本初或将有意令其长子袁谭兼管二州之地。”

  众人闻言,除董昭之外,尽皆愕然。

  因为如此一来…袁绍相当于宣布:

  袁谭就是袁绍指定的嗣子。

  袁熙对此自无不可,袁尚年幼亦对此无所谓。

  但是!

  袁尚的生母刘夫人岂能对此坐视不理?

  河北士人又岂能任由袁绍如此安排?

  更何况,河南士人必然要力保他们的代言人袁谭上位!

  所以,空缺出来、兼且同样为大汉天子钦命的这个并州牧一职,必将成为袁绍内部河南、河北两派争夺的焦点。

  什么叫二桃杀三士?此即是也。

  董昭对此加以补充。

  “仲德公所言极是!以是故,河北、河南士人必将为此空缺之职内斗不休!

  无论由袁谭兼任,亦或由河南士人任此要职,皆为河北人之大忌,反之,河南士人亦势必不会坐视河北士人争得此职!呵呵,袁本初从此寝食难安矣!”

  诚然如此。

  不提袁熙这个谁强跟谁的骑墙派,袁谭、袁尚之争,实则是河南、河北之争,而将此矛盾聚焦并引燃的导火索,正是赵旻交给淳于琼的桃子:

  也就是伏寿按照赵旻的意思,拟出的那份空缺并州牧之职的圣旨!

  阳谋的威力,很多时候要比阴谋强出一万倍!

  周瑜此刻终于忍不住开口。

  “然则…诸君,此事并非关键,关键为:卫府…咳咳,朝廷可借此谋取何等利益?”

  周瑜的意思是:河北内乱已成定局,然则,正所谓奇正相合,阳谋必然要伴随阴谋,我们应施展什么阴谋诡计来配合这个阳谋呢?

  瑜哥显然并不擅长这个领域…

  论玩阴谋诡计,瑜哥不是专业的。

  所以瑜哥抛出这个问题,让更专业的业内人士来考虑。

  然而…

  很遗憾。

  在场之人虽智力都不俗,但没有一个是业内人士。

  程昱程老头儿性情刚烈,显然不是玩阴谋的好手。

  段煨段老头儿虽是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老狐狸,但其人的职业路线是武将而非智囊。

  剩下的…道德底线极高的荀攸?诸葛瑾?陈矫?

  赵旻有些头疼。

  【作者题外话】:陈宫叛乱时(194),曹操身在徐州,刚刚在郯县以东击败刘备和曹豹,正屠城示威,欲剿灭陶谦。

  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魏书一武帝纪》

  注:陶谦此时六十有三,老迈病笃,同年即死。

  听闻老家被抄,妻小险些被绑缚给吕布,曹操内心是十分崩溃的。

  凭此时激战过后的残兵,根本没可能返回镇压。曹操自己的家属在鄄城,兵士子弟的家属可未必都在鄄城。

  注:魏武后来出兵以士卒家属为质,囚居一城,我怀疑和“兖州之乱”的教训有关。

  兖州沦陷,曹操在徐州的远征军不战自溃,昼夜号泣。即陈琳在檄文中所谓“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没辙了,只能向大哥求救。曹操回到鄄城,找荀彧、夏侯惇、程昱等人商议:

  “要不然我把家属送到袁绍那里为质,换来大哥援军,你们看可好?”

  此时大家都说好。只有程昱坚持不肯同意。曹操被说服,派人找袁绍“空手”要兵。

  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魏书十四程昱传》

  注:所谓“连和”甚为悖谬。曹操此时不过是绍外藩,何谓“连和”?

  《武帝纪》与《程昱传》均说袁绍主动“求连和”,而真正命在旦夕者却是曹操。可知此处是曹魏官方干预下创作的秽史。

  袁绍听闻“狗腿子”曹操在兖州地界儿瞎霍霍,得罪地方豪强,搞得一州皆叛,非常恼怒。

  注:袁绍在冀州笼络豪强,宽以济宽,很有可能也是吸取曹操在兖州的教训。但矫枉过正,又陷入“党争”大祸。

  绍再看曹操求援,居然不遣质子,空手白牙,开口就要几万兵马,几乎气背过去。

  但绍也并非庸人,各种硍节,仔细思索还是一目了然的。

  其一,曹操是袁绍在冀州东南侧安插的外藩,其攻略兖州的兵马,大半来自袁绍赞助;连曹操的兖州刺史都是绍表奏的。若不救曹操,南侧屏障不保,争雄河朔,讨伐公孙瓒就会受阻。

  其二,兖州之乱,是张邈兄弟和陈宫迎接吕布。吕布是袁绍死敌,当年绍使人刺杀布,天下皆知。吕布若牧兖州,必会合兵公孙瓒,南北夹击。

  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魏书七臧洪传》

  唇亡齿寒,袁绍是不得不救。曹操就是看准了“吕布与袁绍血仇”的关节,才敢不遣质子,空手要兵。

  袁曹这对儿贼兄弟,貌合神离,相互利用,是一个赛着一个奸。

  陈寿对“草蛇灰线”笔法的运用,精熟到令人惊叹。

  《三国志曹仁传》中有一条特殊记载,即建安元年(196)天子都许,拜曹仁为广阳太守。而曹操滞留不遣,改拜仁为议郎。

  (操)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魏书九曹仁传》

  太守秩二千石,议郎秩六百石。很明显,曹仁的官阶不升反降,双方却皆持默认态度。可知其中必有隐情。

  呵呵,此事涉及到袁、曹二人之间的相互算计,咱们下一章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八十七章 善韬光养晦,图一鸣惊人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