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千般皆如意,万事定称心终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183,203

  幽州乐浪郡,郡治朝鲜城县衙之中,卫府诸将正在此议事。

  没错,此城正是朝鲜县县城,也就是后世的平壤南市区。

  卫府诸将既已出现在此处,则说明……

  幽州刺史部十一郡国,已悉数被卫府收复。

  当然了,其中幽州刺史部中的代郡,为鲜卑大人步度根所掌控,其后仍需并州刺史阎柔趁热打铁、助幽州刺史曹洪收回;

  而上谷郡北部,则是鲜卑新兴大人轲比能的活跃范围。

  渔阳郡、右北平郡这两郡塞外,活跃的鲜卑人是素利、弥加、厥机等鲜卑东部大人。

  前文提及,扶罗韩、步度根兄弟二人,与轲比能极不对付。

  是以,此事仍然需阎柔出面、助曹洪一臂之力,以稳住轲比能这个不安定因素。

  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

  摘自《三国志魏书之乌丸鲜卑东夷传》

  轲比能出身的“小种鲜卑”意义不详。

  多数学者猜测,“小种”指的可能是鲜卑族群中的小部落。

  因为在檀石槐建立的鲜卑军事大联盟中并没有轲比能。

  轲比能颇具武力,天性勇健,在裁断部落纠纷时能做到执法公平,且不贪财物,于是鲜卑部众推举其为大人。

  由于深受中原文化熏陶,所以轲比能部落无论是在文化教育、军事制度、兵器制造还是政治各方面,都自觉效仿中原文明。

  这无疑为轲比能部落的强大提供了先决条件。

  素利、弥加、阙机(厥机)、槐头等人,本是檀石槐部落联盟的东部大人。

  在檀石槐死后,他们率部脱离部落联盟,并组建了“割地统御,各有分界”的东部部落集团。

  与早期鲜卑部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不同,素利、弥加、阙机(厥机)所部不仅能够和平相处,甚至还有互助行为。

  素利、弥加、厥机皆为大人,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道远初不为边患,然其种众多于(轲)比能。

  摘自《三国志魏书之乌丸鲜卑东夷传》

  鲜卑东部部落集团,相对于扶罗韩、步度根集团,以及轲比能集团,是鲜卑三大集团中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一个。

  袁绍为何占据幽州、并州等产马区,却依然缺乏战马?

  是因为轲比能集团、鲜卑东部部落集团共同约定,绝不将良马卖给中原,以维护鲜卑人在骑兵作战方面的优势。

  (轲)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

  摘自《三国志魏书之田豫传》

  但素利、弥加、厥机所占据的地盘不好,他们所占据之地,是乌桓人的地盘,因此被乌桓人蹋顿、苏仆延等大人压制。

  但在卫府平定辽西郡时,乌桓人几乎已被卫府利用豪雨消灭大半,因此……

  历史上,素利、弥加、厥机、槐头等人组成的鲜卑东部部落集团,即将提前起飞。

  这就叫做“历史的惯性”。

  幽州北部、并州代郡,即将上演鲜卑版本的“三国演义”。

  轲比能视扶罗韩、步度根为大敌。

  原因在于,只有击败作为檀石槐孙子的步度根集团,轲比能才能建立起其正统地位。

  而东部部落即将崛起,素利、弥加、厥机若想发展,则必须解决掉横亘在上谷郡的轲比能集团。

  而偏偏,素利、弥加、厥机、槐头等二十余部族,皆为昔年檀石槐扶持起来的鲜卑部落,他们对檀石槐的孙子步度根有好感。

  那么……

  幽州局势便有意思了。

  在历史上,轲比能与素利、弥加、厥机斗了十余年后,终于开窍:

  其人借助曹魏之力,在与素利、弥加、厥机斗争中暂居上风;

  但未过几年,素利、弥加、厥机同样向曹魏示好,再次与轲比能恢复到势均力敌的状态中。

  此时已是孝子丕称帝以后之事。

  随后,鲜于辅、田豫、牵招等人陆续被孝子丕派到幽州、参与讨伐中部轲比能及东部素利、弥加等鲜卑人。

  这段历史历经曹魏三祖时期,前后持续数十年之久,文献过于庞杂,因此不再赘述。

  总之,在原本历史上,历经曹魏三祖之后,又历经三少帝直至司马群贼废曹奂,西晋建国之后,鲜卑人……

  势力愈发膨胀!

  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东至韩国,西至乌孙国,南至并州句注山(即后世雁门山),皆为鲜卑人之领地。

  鲜卑东部部落集团,在幽州右北平郡、辽西郡演变出宇文鲜卑;

  中部轲比能集团,在幽州上谷郡、渔阳郡演变出慕容鲜卑;

  西部步度根集团,在并州北部演变出鲜卑拓跋部。

  其中还有一支鲜卑人,远徙至后世青海,成为了吐谷浑人。

  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的主力,除匈奴人之外,便是鲜卑人及氐人。

  后面鲜卑人在北方的历史,便耳熟能详。

  氐人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后,慕容鲜卑轮番建立胡人政权(前燕及后燕),最终被鲜卑拓跋部取而代之,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北魏。

  一言蔽之:鲜卑人的崛起,靠的是司马群贼急于在国内争权夺势,导致鲜卑人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个时空中,赵旻当然不可能给鲜卑人发展起来的机会。

  当然了,这要先从卫府定幽州刺史部开始。

  而此时,卫府完成了千里之行的第一个成功节点:

  收复幽州。

  是以,此时此刻,朝鲜县衙内,一片喜气洋洋。

  鲜于辅、鲜于银兄弟二人主动请缨。

  “玄菟郡、乐浪郡不可无太守坐镇,某昆仲愿暂任太守之职,为朝廷镇守一方!”

  兄弟二人如此深明大义、高风亮节,太史慈等人还能说什么?

  鲜于昆仲,绝对是赵旻的一大收获!

  于是乎,太史慈、徐晃、马超,夏侯兄弟,以及田豫、牵招二人,在一番依依惜别之后,向鲜于昆仲告辞,乘船赶赴位于崂山北部、汪洋之中的平管岛……

  在彼处,还有乐进、黄忠、庞德三人在等候他们。

  庐江郡郡治皖城。

  吴懿自汝南郡甫一进入庐江郡境内,便遇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曹仁、以及庐江郡的山越人好同志们。

  在曹仁、山越人同志们引路下,仅仅两三日,吴懿便率军赶到了皖城。

  在山越人好同志们看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他们心情的最佳写照。

  因为卫府铁骑一来,他们的日子便晴了天。

  刘晔、曹仁向庐江郡士人、豪族们证明,星星之火,确实可以燎原。

  而且……

  苦江东孙氏暴政久矣者,又岂止是山越人这等流民?

  隔壁汝南郡、九江郡、江夏郡的美好生活,同样使庐江郡士族、豪族无比向往。

  由是故,庐江郡士族、豪族根本不可能向江东孙氏求援。

  人家向往的,是卫府那能够带动共同富裕的仁政。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此言非虚。

  吴懿却有些懵逼。

  其人本以为,自己率军过来,好歹也要打上一场恶战吧?

  结果…就这!

  吴懿并未懵逼太久,因为曹仁也要走。

  刘晔正在庐江郡对岸的丹阳郡,策动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仁哥必须过去提供武力支援。

  吴懿不能再继续懵逼下去,于是其人分发各种水田、旱田专用农具,可用于立体农业的专用腐植酸肥,开始帮助庐江郡的士族、豪族、山越人追肥、耕耘。

  但吴懿尚未忙碌几日,张辽便赶到了庐江郡。

  后者那九江郡西部都尉之职,只是掩人耳目。

  张辽此来……

  第五卷,终。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彼时后主不过傀儡,自然一切照办。附和诸葛亮共同上表的二十余人,也基本都是诸葛亮或刘备的心腹,与李严均非同一派系。

  上表的领头人、无疑是诸葛亮。其次则是刘琰;魏延;吴壹、吴班兄弟;杨仪、邓芝、姜维等等。

  (亮)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等议,辄解平(即李严)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诸葛亮集》

  刘琰是刘备在小沛时收罗的“联宗之士”,魏延是义阳豪强,率部曲随备入川;吴班、吴壹是吴皇后的兄弟、刘备的大小舅子;杨仪、邓芝、姜维皆亮之心腹。

  这样一个联名班子,与其说是“三司会审”,不如说是“权出私门”。

  李严毫无胜算,他甚至可能没有发言权。就和“慕尼黑阴谋”当中的捷克代表一样,无权出席会议,被软禁在侧厅、任人鱼肉。

  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李严案中,一切证词均出自诸葛亮,而不见李严一方的记载。

  建兴八年(230)李严刚刚离开江州(老巢),九年(231)即遭废黜。如果说这其中毫无阴谋、无疑是难以置信的。

  代替李严“都督江州军事”的李丰,在父亲遭到废黜之后,也立刻被诸葛亮派人缴械,褫夺了兵权。

  亮怒,表废平为民,徙梓潼;夺平子丰兵。--《华阳国志卷七》

  大约是李丰认罪态度良好、也没有明显的反迹,故被软禁在成都,充当一些不咸不淡的职务,最终位至朱提太守。

  丰官至朱提太守。--《蜀书十李严传》

  朱提在今云南昭通,此地在民国时代、以“编织草鞋”闻名。上溯到魏晋,其“不发达的程度”是不难想象的。

  可以说,李氏父子除了性命之外,失去了一切。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1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