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3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563,242

  那剽悍而昂藏的武将隔着老远,便向袁熙高呼起来。

  “使君!渤海(汉末为其名为勃海,东晋方为渤海,本书仍以渤海为其名)并无船只前来,某等犹可布置一番。”

  袁熙闻言大喜。

  “子经兄,此处距渤海之滨尚有多远?”

  那雄壮而又英武的武将,正是冀州安平国人氏、刘备的刎颈之交牵招牵子经。

  其人与袁熙对话间,已经疾驰至袁熙近前。

  只见其人干脆利落地滚鞍下马,向袁熙躬身抱拳。

  或许因与刘、关、张三人相处时间不短,又因长期寓居幽州之故,牵招说着一口地道的涿郡话…虽然在河朔各地,方言差别并不大。

  “回使君,此地距渤海不过一二十里。前些时日,某与心腹混杂于渔民之中,曾多次见辽东人乘船至海滨,以问路为由寻觅合适之登陆地点。

  此时距上次辽东人至此,已有一旬之久,以某观之,至多两三日,辽东兵卒必至此。”

  袁熙在心中暗暗计算了一番时间…

  两三日后,正是那乔装为乌桓人之扶余人所说的一月之期。

  然而,袁熙却首先问了这么一句话…

  “子经兄,左近之渔民,是否皆已疏散至远处?大战一触即发,某等决不可使无辜百姓受此池鱼之殃!”

  袁熙此言一出,众人皆暗暗为其人叫好。

  不管袁熙是受刘备影响,还是装模作样,但其人能说出这番话来,便足以证明其人确实曾认真考虑到了这一点。

  牵招微微一笑。

  “使君宅心仁厚,招深感钦佩。然则,请使君放心,左近之士民,皆已被招妥善安置,某等可尽情与公孙老贼恶战一场!”

  袁熙颔首后,复又问道:“子经兄可曾打探清楚,辽东方面率军者究竟何人?”

  袁熙只是试着问一嘴,却不曾指望牵招能打探到此事…

  如今袁熙一方,主要目的是将计就计、吃下前来进犯辽西的公孙度大军,至于何人为主将,并不重要。

  反正即将登陆肥如县的公孙度大军,难逃被包饺子的下场。

  然而…

  袁熙还是低估了牵招的能力。

  只见牵招黝黑的脸庞上露出微笑,神态淡定而又从容。

  “使君有所不知,某在得知公孙老贼毒计之后,便已遣心腹乘船,渡海至肥如对岸之辽东辽队县,是故某已探明,此番率军跨海至此者,乃公孙康本人!”

  田豫补充道:“使君,公孙康此人勇猛有余、谋略却不足,若由此人率军,其人必趁我军不备而急攻卢龙塞!若如此,大事定矣!”

  鲜于辅却蹙眉看向牵招。

  “子经何以如此肯定,率军者乃公孙康,而非公孙恭?若率军者为公孙恭,则其人必先遣侦骑四处巡视一番,方才令大军登陆。”

  由此可见,田豫、鲜于辅等幽州豪杰,非但对公孙度一方颇为了解,而且皆为谨慎细心之人。

  牵招含笑向鲜于辅抱拳。

  “子弼兄尽管放心,某之心腹曾耳闻公孙昆仲之对话,已知此战由公孙康主攻、公孙恭押运粮草辎重,又目睹公孙恭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返。

  此外,十年前公孙康曾亲自率军跨海占据东莱郡,前者其人又曾故技重施攻右北平郡。故此,某可担保,此战必由公孙康率军前来。”

  由此亦可见,牵招的能力决不比田豫逊色多少。

  于是袁熙欣然颔首。

  “甚善!事不宜迟,某等当尽速布置妥当,只待公孙康前来送死!”

  众人在轰然应诺后,便即刻开始向海滨方向行进。

  沮授、审配二人,也只好率各自精锐,随着大部队一起进发。

  此二人此刻心情颇为复杂…

  他们心情复杂的原因可以理解。做为袁绍的智囊,沮授、审配二人在邺城何等风光?

  袁绍议事之时,沮授、审配二人非但每每献计献策,兼且其二人之计,大多都被袁绍所采纳。

  但自从他们进了蓟城,便全程打起了酱油,根本捞不到任何表现机会,只能默默旁观田豫、鲜于昆仲等人的表演。

  面对这种情况,沮授、审配二人的心情委实不好受。

  审配忍不住向沮授小声嘀咕起来。

  “公与兄,这…二公子麾下,似乎皆为能人贤士?”

  沮授苦笑以对。

  “正南所言极是。你我二人自始至终未发一言、未献一策,呵呵,由此看来,明公低估二公子也。”

  沮授明显话里有话。

  被袁绍低估的袁熙,如果在此战之中,当真大获全胜、全歼公孙度大军的话…

  尚未束发的袁尚,还有机会继汝南袁氏之嗣吗?

  于是审配咬了咬牙,恶向胆边生。

  “公与兄,如此一来,三公子地位危矣!不如某等暗中消极怠战如何?”

  事实证明,田豫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

  大将军府之内斗,在袁绍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已经愈演愈烈。

  更何况,这还是在袁绍未死的情况之下,一旦袁绍病死…

  可想而知,袁绍这三个儿子,必然将内斗不休。

  因为在袁谭、袁尚二人争个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即便是保持中立、无欲无求的袁熙,也绝无可能置身事外。

  万幸沮授并不似审配这般毫无下限。其人紧紧蹙起眉头,低声呵斥审配。

  “正南,万万不可如此!公孙老贼非止明公之大敌,亦为窃汉之国贼也!

  如此国贼当前,某等忝为汉民,焉可如此不识大体、为私利而忘公义欤?正南切不可生此心焉!”

  审配老脸一红,微微颔首。

  “公与兄所言甚是!无论如何,某等皆应先诛除公孙老贼之大军,再言其余之事。”

  沮授含笑颔首。

  “理应如此。正南放心,老夫决不会坐视三公子为大公子、二公子所败。某等河北士人,当趁此良机,崛起于此乱世之中!”

  沮授、审配二人背后,是冀州魏郡(东汉广平郡并未与魏郡拆分开来,因此魏郡实乃冀州刺史部第一大郡)已无限接近于门阀的士族。

  因此,袁绍担心沮授势力过大,将其人部曲拆分出近半,纳入自己中军。

  沮授在魏郡势力虽大、门第虽高,却远不及名满天下、五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遑论随着袁绍南征北战、势力扩张,其人已成为天下首屈一指之诸侯。

  是以沮授虽颇不情愿,却也只能任由袁绍削弱自己的部曲。

  话说回来,如今情势比人强,沮授不得不忍下这口气,可是,一旦袁绍故去呢?

  袁谭、袁熙二人尚且不能压制沮授,遑论尚未束发之袁尚乎?

  这就是袁绍势力的一大隐患,也是袁绍对河北士族“以宽济宽”政策种下的恶果!

  在历史上,不同于依靠沛国谯县家族势力来统治全局的曹操,袁绍麾下,压根儿没有其乡党汝南士人!

  其成因过于复杂,此处不再赘述,但此事之后果,便是袁绍不能死,一旦袁绍离世,汝南袁氏将很可能被势力盘根错节的河北士人…

  架空,乃至于取而代之!

  此事绝非骇人听闻、哗众取宠。

  诸君不妨联想一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

  虽然曹老板奠定了一统之基础,孝子丕、更孝子的孝子叡在此基础之上,先后稳固了曹魏统治,然而…

  最终一统天下者,可是姓曹之人?

  赵旻的卫府,隐患虽然没有如此严重,却不代表没有隐患。

  钟繇隐晦提醒了赵旻…

  但熟知历史、谙熟权谋之术的赵旻,又何用钟繇提醒?

  就在沮授、审配二人,正暗戳戳商议此战后应如何做之时…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类似的割据者,被统称为“部曲帅”;

  在南方,其被称作“宗部”或“山越”(没错,就是孙权要讨伐的山越),按唐长孺先生考证,田畴这种割据者,比较规范的称呼,应该是“山胡”。

  实际上他(田畴)就是个宗帅。只是北边虽有匈奴、鲜卑、乌丸,却与汉人有显著的区别,而无终山又并非边境各族所居之地,所以田畴没被称为“山胡”而已。--唐长孺《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只不过后来田畴率部出山,并最终投靠曹操,被美化为“率齐山民,一时向化”,因此才没被归入蛮夷之列。

  (田)畴即受署,陈建攻胡(三郡乌丸)蹊路所由,率齐山民,一时向化。--《先贤行状》

  此处需要注意,在中原政权的语境下,只有四方蛮夷才需要“向化”。从该措辞不难看出,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保山为寇”的蛮夷。

  但田畴从未将自己视作蛮夷,他还愤恨“乌丸杀其郡中冠盖,常欲复仇”。所谓冠盖,即大姓豪右。足见田畴本人,始终以门阀自诩。

  (田)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右北平)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魏书田畴传》

  换言之,田畴将自己视作知书守礼的名士,但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山胡头子。

  因此,田畴在归附曹操之后,敢于摆名士派头儿,拒绝敕封,乃至“以死自誓”。

  (曹操)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田)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魏书田畴传》

  但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边地宗帅,还一度沦为“山胡”,给他封官儿,是赏了他城门大的脸面;

  其人因此才会在田畴辞封之后,大骂“成一人之志,亏王法大节”,乃至要给田畴治罪。

  在“田畴辞封”事件中,曾先后出现四位关键人物。即夏侯惇、曹丕、荀彧、钟繇。

  这四位人物,无一例外,都是田畴的支持者。

  这也是田畴“逆龙鳞”之后还能善终的重要原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四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4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