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诸州天晴朗,幽冀奏华章2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020

  其人却霍然发现……

  说好的乱世呢?

  关中三辅咋就在一夜之间,由腥风血雨,变成蓝天白云了呢?

  然后……

  其人还没从“乱世变太平年代”的神转折之中反应过来,便被司隶校尉钟繇,一把拽到了许都,接受董昭面试。

  再然后……

  仍然有些晕晕乎乎的苏则,便被董昭派去了河西走廊,任两千石之职。

  对于苏则来说,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来得太过于突然了。

  万幸的是,在赶赴遥远西域的路上,苏则已然清醒过来。

  于是乎,其人在河西走廊大展拳脚、充分发挥自己之所长。

  其人利用河西走廊的独有地理环境,成功种植冬小麦、高粱这两种耐旱作物。

  随后,其人发挥出自己博学多才之长处,重整律法、重视教化,并逐渐影响到其余三郡,使大汉朝廷之威严、公信力,重新在河西走廊焕发出光彩。

  正因为其人治理有方,是以,其人虽仅三十余岁,便得以出任京兆尹,这一未来将成为副国级职务的特殊职位。

  京兆尹目前虽为两千石,但十年之后,必将成为中两千石的副国级职务。

  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人,汉初都长安,皆秩中二千石,谓之三辅。

  中兴(建武中兴,指光武帝刘秀)都雒阳,更以河南郡为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

  摘自范晔《后汉书之百官志四》

  对苏则而言,人生的大起大落,可谓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总而言之,苏则虽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三辅人,但其人能吃到这劲道爽口的面食,实际上也没几年。

  汉末乱世之人,委实可怜!

  用过饭后,赵旻这个工作狂,便又一次回到了西汉故宫遗址处。

  赵旻既然已决定,要全面启动“长安城宫城全面修建工程”,那么其人便必须尽快完成初设工作。

  所谓初设,通常是指设计院做出初步设计图纸、以及初步设计方案;再与施工组织人员,沟通具体的设计图纸、方案。

  此过程不再赘言。

  一言蔽之,赵旻在接下来的半个月中,便在长安城长住了下来。

  而且,其人的作息方式,是典型的三点一线:

  住所、西汉故宫遗址、项目经理部……啊呸!京兆尹衙署。

  简言之,堂堂大汉真定侯、卫将军、太子太傅赵旻,居然成了设计代表……

  就在赵旻进入长安城的半个月后,新任司隶校尉、原执金吾程昱,匆匆赶到了长安城。

  程昱虽由秩中两千石的执金吾,降为比两千石的司隶校尉……

  但司隶校尉身为三独坐之一,除“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之责外,还要管理司隶校尉部所属的七郡国:

  也就是三辅、三河外加一个弘农郡。

  因此,三辅之一的京兆尹,同样属于程昱管理。

  程昱此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见赵旻。

  其人在西汉故宫遗址见到赵旻之后,便压低声音对赵旻道。

  “主公,幽冀二州治水之事,进展颇为不顺。

  是故,卞夫人、曹子廉、华子鱼皆盼主公前去进行指导。”

  东汉末年的河北之地,境内河道纵横、水量丰沛。

  其中冀州赵国下属之襄国(县侯国,即后世河北省邢台市区及邢台县一带),因其境内泉眼极多,还被称为“泉城”。

  此番治水,冀州魏郡、赵国、钜鹿郡、常山国、中山国;

  幽州涿郡、广阳郡、渔阳郡、上谷郡(其中有㶟水,也就是后世的永定河泛区),皆为赵旻规划的重点治理区域。

  今年即将面临旱灾的幽州、冀州,既然出现治水不畅之问题……

  那么赵旻便只好先将长安城宫城之事,暂时搁置一旁。

  当然了,西汉故宫的宫城城墙、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已经可以正常修建。

  赵旻将设计图纸、方案交给程昱、苏则二人之后,便匆匆忙忙赶往冀州魏郡的邺城。

  冀州刺史部治所,本来设在常山国高邑,但因袁绍需暂避公孙瓒锋芒、以及黑山张燕之故,其人只好将治所,南撤到了魏郡邺城。

  于是乎,邺城自此之后,成为了袁绍的大本营、冀州刺史部治所。

  赵旻收复河北之后,因需要求稳,是故并未进行更改。

  由于赵旻需要抢工期之故,因此,长安城至邺城这一千五百余里路,赵旻赶路仅仅用了六日。

  待赵旻急匆匆赶到邺城之时,时间已经来到了三月中旬。

  赵旻、香妹子急匆匆进入冀州牧衙署之后,方才得知,华歆并未在此地,而是在钜鹿郡的钜鹿泽。

  钜鹿泽,又被称为大陆泽,在汉末同样是一座天然巨型水库。

  丰水期,钜鹿泽乃是一片宛若汪洋一般的湖泊;

  枯水期,钜鹿泽则是一大片天然湿地。

  赵旻要做的,就是要将钜鹿泽,改造成一座蓄洪、抗旱区。

  所谓水利工程,顾名思义,乃是兴其利、避其害。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而言,水利工程因其“兴其利、避其害”之特点,几乎是最不可或缺的基建工程之一。

  钜鹿泽这片大洼地,因汇聚冀州多条河流支流之故,对于钜鹿郡、其下游之安平国、河间国,都有兴利避害之显著作用。

  是以,华歆对钜鹿泽水利工程,极为重视。

  然而……

  得知华歆在钜鹿泽之后,赵旻却并未急于赶往彼处。

  其人径直去了邺城城外的漳水河畔,找到了魏郡太守王朗。

  没错,此王朗,正是历史上的曹魏三公之一的司空、《三国演义》之中,被诸葛亮临阵骂死的那个老匹夫。

  赵旻找到其人之后,先仔细询问了其人一番:

  漳水上游多处水塘、塘坝的修建进度;以及内黄县黄泽的疏浚、加固情况。

  前文多次提及,东汉的大河(即黄河)河道,远比后世更加靠北。

  西汉大河(黄河)改道:

  黄河从浚县过来,在后河镇和濮阳市之间穿过去,差不多就是濮阳和内黄的分界线,阳邵镇的东边流过。

  然后,黄河向北经南乐县、大名县、冠县、高唐县、德州、沧州而入海。

  内黄县之所以得此名,便是因为黄河改道之后,其刚好处于黄河之北。

  而黄泽,便是由于黄河改道之后,原黄河河道“故大河”,最终汇聚黄泽而形成。

  因为在先秦两汉时期,黄河西北为内,黄河以东南为外。

  河内郡之名同理。

  是以,黄泽,同样是魏郡的一处超大型天然水库。

  王朗闻言,当即向赵旻如实汇报。

  “回主公,漳水上游之涉国(县侯国)至邺县之间,某正修建一十三处水塘,预计五月底竣工储水;

  至于内黄县黄泽,主公亦无需担忧,某已令内黄县、繁阳县二县之农户、大户仆客,于闲暇之时加高堤坝、并筑坝蓄水。

  关乎今岁抗旱之大事,是故内黄、繁阳二县之士、民,无不敢轻忽视之!”

  赵旻紧紧蹙起眉头,语气严厉道:“景兴!事关魏郡六十余万人口之性命!你务必慎之又慎!

  如若此番魏郡旱情严重,以至于影响高粱出苗,我必斩你首级!”

  王朗闻言,额头冷汗涔涔而下。

  其人向赵旻深施一礼。

  “请主公尽管放心,某在此立誓,必保魏郡无虞!”

  赵旻颔首之后,这才匆匆赶赴钜鹿郡而去。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刘禅与姜维,彼此都清楚权力斗争发展到最后的必然恶果,因此双方都心照不宣地矫情忍性,保持克制。这是外部形势的约束。

  (2)姜维的个人素质

  姜维的个人素质,是比较出色的。这里不是说他的文武才干,而是说他的品行操守。

  姜维虽然有好战尚武的一面,但他同时也厉行节俭,对物质欲望颇为克制。

  按记载,姜维生活朴素,“宅舍弊薄,资财无余,饮食节制,不奢不约”。

  除了对功名声望的向往之外,姜维在物欲上确实没有太大的追求。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蜀书姜维传》

  同时,姜维对于宗族子弟,也没有刻意提携。

  在《三国志》及同时代史料中,均找不到姜维家族成员在蜀汉担任要职的记载。

  姜维被夺权时(262),入蜀已经三十余年,他也已经年过六旬,不可能没有子嗣。

  即使姜维没有子嗣,他也完全可以从宗族子弟中过继一些亲属。

  比如诸葛亮就曾收养侄子诸葛乔作为嗣子。

  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魏略》

  初,(诸葛)亮未有子,求(诸葛)乔为嗣。--《蜀书诸葛亮传》

  但姜维并未刻意提携宗族子弟,可见他的志向,确实止步于“好立功名”,而没有“自作家门”的打算。

  (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傅子》

  姜维这种性格,与诸葛亮十分相似。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三章 诸州天晴朗,幽冀奏华章3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