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千般皆如意,万事定称心14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43,421

  曹洪、曹休、曹真这叔侄三人,在接到圣旨之后,便日夜兼程赶到了幽州刺史部、同时也是广阳郡治所蓟城。

  天可怜见,这叔侄三人,是唯恐幽州出现岔子。

  然而……

  在赶赴蓟城之途中,叔侄三人在连续派遣心腹、并在卞夫人暗中相助下,想方设法与车马行细作接头之后,方才发现……

  幽州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哪里有丝毫动乱之迹象?

  这三郡,分明一片风平浪静。

  广阳郡故安县人赵犊……

  人家是堂堂县廷掾(相当于州从事、郡功曹,东汉县令第一属吏),至于那霍奴……

  人家干脆是有秩。

  有秩就是后世大乡的乡长,秩百石,而且……大乡之有秩由所属之郡任命。

  小乡的乡长,则是由县令任命的啬夫。

  乡置有秩、三老、游徼。

  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

  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

  摘自《后汉书之百官志》

  经过调查,赵犊、霍奴此刻都是本本分分的县吏。

  那么问题来了……

  曹洪、曹休、曹真这叔侄三人日夜兼程、匆匆而来,到底是为了啥?

  心有不甘之下……

  曹洪等叔侄三人,又派遣车马行细作,在蓟城着实调查了一番。

  结果显示……

  焦触、张南这两员守将只想老老实实做官,人家真不想造反啊!

  万般无奈之下,曹洪只好将详细情况,如实禀报给了赵旻。

  这件事证明一个道理:

  虽说历史存在惯性,但处于不同环境之下的同一历史人物,做出的选择却截然不同。

  比如说袁氏三子。按照历史惯性,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应该明争暗斗不休。

  可结果呢?

  再比如说刘备。按照历史惯性,其人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应该与孙权结盟,可结果呢?

  不同的环境,使同一历史人物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没有人生来即善,也没有人生来就恶,每个人都是因环境不同,而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

  昔年的义士曹操,最后为何会堕落为残暴多疑的君主?

  青年时在涿郡叱咤风云的帮主刘备,最终如何成为的汉昭烈帝?

  最初反复无常的张辽,又为何成了千古不朽的一代名将?

  这种例子,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这一事件,使赵旻愈发坚定了推广“三学制”的决心。

  因为,历史是靠每一个人去改变的;而文化,同样也是靠一个个小人物,才塑造而成的。

  大汉之强国精神,毁于魏晋,却积蓄于南北朝,最终转变为大唐雄风。

  这便是我们民族文化之内核。

  赵旻如今要做的,正是延续并光大此精神内核。

  当然了,此时天下仍未一统,北方尚未完全稳定,经济基础亦不具备,所以在冀州、幽州及并州范围内,赵旻暂时还不具备推广“三学制”之条件。

  是故,赵旻只是令闹出乌龙事件的曹洪、曹休及曹真三人,尽速在幽州刺史部推广高粱、冬小麦种植。

  处理完毕幽州三郡之乌龙事件后,已平静数月的青州刺史部,突然传来喜讯。

  此时暂代青州刺史之职者,是扬州庐江郡人周瑜。

  臧霸、孙氏昆仲、尹礼、吴敦等等泰山贼,盘踞于青、徐日久,非周瑜无法压制。

  周瑜传回的喜讯,是青州全境六郡国,非但开垦荒地近一百万亩,而且已全部耕种高粱。

  如今高粱幼苗长势良好,若无重大灾害,今岁青州百姓,家中至少可略多些余粮。

  不要小看这些余粮,对于青州而言,此事意义重大。

  青州自天杀的汉灵帝光和七年初(西历184年)黄巾起义时起,便始终是黄巾贼活跃的重灾区(此事详见前文)。

  黄巾贼为何作乱?

  因为社会太扯淡,他们尽管辛辛苦苦,却仍然吃不上饭!

  那么现在好了。

  家中余粮多了,谁还有闲心去做黄巾贼?

  老婆孩子热炕头不香吗?

  所以,对于青州百姓而言,这便是天大的喜讯。

  民以食为天嘛!

  同样地,对于朝廷而言,这更是天大的好事。

  国以民为本嘛!

  然而……

  赵旻却犯了难。

  周瑜若回京,那么何人可任青州刺史?但周瑜继续任青州刺史的话,又势必将影响赵旻针对江东之计划。

  在赵旻的计划中,周瑜乃是攻略江东的关键人物。

  最终……

  赵旻并未迟疑,果断向天子刘协(皇后伏寿)讨诏,任命周瑜为青州牧。

  攻略江东,可以另择他人。发展青州六郡国,才是赵旻当务之急。

  更何况,赵旻已经初步完成了对江东的布局。

  大江之东(丹徒乃大江东流入海处,故称为江东),丹徒城吴侯府内。

  孙权正召集麾下群臣议事,其人此刻脸色颇为阴沉。

  能使城府极深的孙权露出如此神情,可见江东有大事发生。

  此刻江东群臣毕至。

  就连病情加重、已久不理政事的吴老夫人胞弟吴景,都颇为难得地出席了本次会议。

  孙权在沉默片刻后,骤然沉声道。

  “诸君,何人可与我解释,庐江郡山越人骤然造反、脱离我江东统治之事?”

  庐江郡山越人大龙头刘晔,在紧急向赵旻求援之后,赵旻便暗戳戳向天子刘协(皇后伏寿)紧急求旨。

  赵旻任命庐江郡山越人的三龙头、刘晔一手提拔起来的某个山越人宗帅,为庐江郡功曹,并赐予其“收赋、举孝廉、计吏”之权。

  赵旻自然是不能任命庐江太守的。

  庐江郡各县的山越人自发、主动团结起来,一起反抗孙权暴政,这关朝廷何事?又与赵旻何干?

  尽管,赵旻实际上给了那庐江郡功曹,行使太守之权的权力,即“收赋、每年举孝廉、计吏”之权。

  此外,赵旻又任命刚刚从并州返回、却并未回京的张辽,暂任九江西部都尉之职……

  众所周知,九江郡都尉是徐盛,而九江郡西侧,正是庐江郡。

  张辽任此职之主要任务,呵呵,不言而喻。

  但辽哥名义上,是负责维持九江郡西部治安、肃清九江郡西部盗匪的九江郡西部都尉。

  反正庐江郡山越人造反,跟某个苟哥没有任何关系。

  你们要抓鲁迅,与我周树人何干?

  扬州庐江郡,距丹徒城距离不算近,而且明面上的的确确是山越人抱团取暖、反抗孙权麾下将领的征伐。

  以是故,饶是孙权奸滑似鬼,其人也难以查明其中之哏节儿所在。

  是以,有了其人今日此问。

  孙权任命之庐江太守、皖县县令等人,早已被刘晔、曹仁率山越人嘁哩喀喳;而庐江周氏(周瑜族人)等大族,实际上又是与赵旻一伙儿的,所以,孙权能查明真相才怪!

  一言蔽之,庐江郡山越人“暴动”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典型的泥腿子造反事件。

  同理,在孙权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在座众人皆面面相觑。

  最后,庐江人陈武,不得不硬着头皮起身行礼。

  “回主公,向者,某率军讨伐庐江郡山越人之时,庐江郡北部诸县之山越人,不知因何故而联合,某兵微将寡、又猝不及防,以至于为山越人所败。

  其后,短短一月之内,庐江郡北部之山越人便势如破竹,连下三县之地。

  某自知不敌,便退回丹徒城求援。待某与公奕、幼平二位将军(蒋钦、周泰)重整大军,欲再讨山越人之时,却闻庐江郡全郡之地,已尽归山越人之手矣!”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陶谦是刘备早期的主君之一。陶谦死后,在陈登与糜竺的策划下,刘备成为继任徐州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正史记载,陶谦与刘备的交集非常短暂,仅有数月时间。

  陶谦招募刘备,是在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时;而同年陶谦即死。如此,陶谦与刘备的亲密关系,便显得不合情理。

  兴平元年,曹操复击(陶)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是岁,(陶)谦病死。--《后汉书陶谦传》

  兴平元年,(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实际陶谦与刘备相交,远远早于兴平元年(194),至少可以上溯至光和年间(178-184)。

  按《魏书陶谦传》记载,陶谦在光和年间(178-184)曾经做过一任幽州刺史;治广阳郡蓟县,即今北京。

  (陶谦)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剌史。--《魏书陶谦传》

  蓟本燕国,(幽州)刺史治。--《后汉书郡国志》

  需要注意的是,彼时的刘备,恰好在幽州涿郡,即今河北保定涿州市。

  广阳郡与涿郡接壤(廊涿高速了解一下),下辖郡县多有易主。比如《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方城(今河北固安以南)便曾先后隶属广阳与涿郡。

  涿郡方城(县),故属广阳(郡)。--《后汉书郡国志》

  可见当时的刘备与陶谦,一墙之隔。

  陶谦被征调为张温参军,事在中平二年(185)。可知陶谦刺幽州,就在光和年间(178-184)。

  (中平二年)八月,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讨北宫伯玉。--《后汉书灵帝纪》

  (陶谦)迁幽州剌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魏书陶谦传》

  更重要的是,中平二年(185)陶谦被征调时,公孙瓒也曾都督乌丸突骑,以作援助。

  中平中,以(公孙)瓒督乌桓突骑,车骑将军张温讨凉州贼。--《后汉书公孙瓒传》

  彼时公孙瓒、刘备、陶谦三人同在幽州,必有往来。

  实际在初平三年(192)二袁混战时,公孙瓒、刘备、陶谦便处于同盟关系。

  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袁)绍。--《魏书武帝纪》

  按照公孙瓒能为刘备引荐校尉邹靖的记载看,很有可能此时的刘备,也在公孙瓒或者邹靖的引荐下,结识了刺史陶谦。

  这也能解释,为何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点名要借刘备,还“有借无还”。

  因为他与刘备早有相识,知根知底儿。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九十五章 千般皆如意,万事定称心1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