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唤群臣议政,召各地强兵5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054,523

  以是故,大叹世道不公、非常嫉妒孙权的刘备,才会不顾一切想要接收孙权的地盘和人才…

  以上纯属戏谑之言,诸君千万勿要当真。

  一言蔽之,在此时此地,通明灯火之下,除张飞、陈到、糜竺、糜芳、吴巨之外,刘备的班底齐聚一堂。

  张飞被刘备派去驻守会稽郡山阴县,短期之内恐怕回不来…

  当然了,刘备也不希望张飞突然回来。

  因为那意味着…

  会稽郡丢了。

  陈到、糜家兄弟、吴巨四人,正为刘备镇守交趾诸郡,当然也不可能在此。

  至于伊籍…伊籍此刻还好端端待在刘表幕府。

  此刻,诸葛亮当先作揖。

  “主公,此番我军出师不利,皆亮之过也。”

  刘备笑着摆了摆手。

  “孔明何出此言?今岁备之所以得交趾四郡、扬州会稽郡,皆孔明先生献良策之功也!”

  刘备笑过之后,向诸葛亮抱拳。

  “孔明先生以为,备今后将何以立足?”

  诸葛亮作揖还礼。

  “主公,亮以为,江东已不可图、荆州亦已不可取。某等当务之急,乃除交趾之隐患、收交趾之人心焉。否则,主公非但不可扩张实力,反而有失地之虞。”

  关羽勃然作色。

  “一派胡言!江东未有丝毫改观,某等为何不可取?此外,荆州大局仍未定,某等为何不可图?”

  刘备扬起袍袖制止关羽,捻须蹙眉看向诸葛亮。

  “孔明先生,此话怎讲?莫非天下已不可三分?”

  诸葛亮喟然一叹,起身向刘备深深一揖。

  “主公,请恕亮志大才疏,以亮观之,赵从文分明已防备天下三分,为今之计,主公应稳守交趾、静观天下之变也。”

  见除刘备仍神色如常之外,其余众人脸色皆变得阴沉,诸葛亮只好耐心解释起来。

  “主公、诸君,前者赵从文识破荆州之谋,亮尚以为其人不过侥幸使然…

  然则,而今赵从文又破亮奇袭丹徒、生擒孙仲谋以夺江东之谋。由此可见,赵从文识破荆州之谋绝非偶然!

  通过此二事,亮已知赵从文必已有所布局。由是推之,其人定然早有防备!”

  一言及此,诸葛亮向刘备深深一揖。

  “主公明鉴,亮虽有三分天下之策,怎奈何赵从文早已防备此事,甚至于…

  亮窃以为,交趾实乃赵从文有意让与主公之地。故而,荆州、江东,主公决不可再谋之,否则…桂阳、会稽二郡,乃至交趾一州之地恐皆将难保矣!”

  诸葛亮不愧为司马懿口中的“天下奇才”,其人已经看穿:赵旻早已在暗中布局,以防备天下三分之局。

  只可惜,诸葛亮还是猜错了一点:

  赵旻实则并未看穿诸葛亮图谋荆州之计。

  但是!

  谁让人家赵旻背后有预言帝张裕呢!

  出于理性考虑,诸葛亮是在委婉地劝刘备:

  事已不可为,主公不妨先稳守交趾、静观天下之变,再行定夺。

  虽然说英雄造时势,但在更多时候,还是时势造英雄。

  刘备闻言陷入沉思。

  关羽虽被诸葛亮说服,却仍有些不甘心。

  “孔明,除此之外再无良策?”

  诸葛亮极为罕见地颓然摇头。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商榷,但诸葛亮此刻确实大有生不逢时之感。

  他此刻只觉,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仿佛早就被赵旻所针对。

  简雍突然呵呵一笑,向刘备作揖道。

  “主公,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半年多之前,主公犹仅有一郡之地、数千精兵耳。

  而今主公已坐拥交趾四郡、荆州及扬州各一郡,愚以为,主公正可借此机会积蓄力量,坐视天下群雄龙争虎斗,待天下局势明朗再出兵不迟。”

  孙乾、刘琰二人同时附和简雍。

  “主公,宪和所言极是!某等皆以为,主公应以积蓄力量为先!”

  诸葛亮又一次深深一揖。

  “主公,亮有负主公厚望,今后亮必当为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扶起诸葛亮,试探地问道。

  “孔明先生先前所言之计…”

  刘备说的,是其人与诸葛亮在芜湖大营中时所商议之计。

  诸葛亮神情一凛,旋即断然道。

  “主公当知,若袁本初无恙,则主公必有所得,然则…袁本初已近花甲之年,主公不可不慎之又慎也!”

  先前,刘备与诸葛亮密谋之计为:

  刘备可以联合袁绍,一在暗一在明,一同对付赵旻。

  诸葛亮在刘备的想法基础之上,提出由袁绍牵制赵旻、刘备趁机吞并孙权之策。

  但话说回来…

  是袁绍傻?还是孙权不够聪明?

  所以,豁出去的刘备最终决定:其人率关羽一同赴河北,联合袁绍先定江东、再定辽东公孙度。

  诸葛亮当时便表示了反对,刘备只好就此作罢。

  此时见刘备旧事重提,诸葛亮便断然反对了刘备未说出口的想法。

  诸葛亮不愧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因为刘备在历史上寄于刘表篱下时的境遇,诚如诸葛亮所言。

  袁绍在世之时,刘备一定可跟着袁绍喝汤,甚至有可能分得一大块肉。

  但是!

  袁绍若死了呢?

  历史上刘表死后,刘备又如何?

  这是同一个道理。

  听到诸葛亮断然反对之后,刘备长叹一声。

  “孔明先生,备当真仅可积蓄力量、暂不可向外扩张?”

  诸葛亮又又又一次深深一揖。

  “请主公明鉴,即便主公势如破竹攻下江东,主公又将遣何英才镇守乃至治理江东诸郡?”

  诸葛亮可谓一针见血。

  其人指出了刘备不得不积蓄力量的关键所在:

  人才不足!

  再次强调:

  因刘备未投奔刘表、为其人镇守新野之故,刘备此时麾下缺乏良才,甚至就连刘备铁杆之一、刘表老乡伊籍,如今都未投至刘备麾下。

  刘备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缺乏良才这个天大问题。

  这个问题困扰着如今天下所有诸侯,就连麾下人才济济的赵旻都不能例外…

  赵旻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挖呀挖呀挖。

  他今年成功挖到了黄忠、文聘文睡觉,以及太史慈、周瑜…

  咳咳,扯远了…

  言归正传!

  综上所述,刘备在挣扎片刻之后,突然笑了起来。

  “孔明先生所言极是!士威彦割据交趾多年,委实不容备小觑,备今后便以定交趾为先!”

  诸葛亮心中长长松了口气,又又又又一次深深一揖。

  “主公英明!”

  刘备不但又又又又一次扶起诸葛亮,这次还执起了诸葛亮的手。

  “孔明先生务必助备积蓄力量,以尽快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亮目光坚定而又深邃。

  “亮必为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等人当然不愿让诸葛亮专美于前,他们同样向刘备深施一礼。

  “某等皆甘愿为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后退一步、弯腰向自己麾下一众臣属深施一礼。

  “诸君以国士待备,备将来必以国士报诸君!”

  一时间,此地竟充满主臣相知相惜之情。

  而这,正是刘帮主的魅力所在。

  刘备团队如此齐心协力,未来可期!

  再看向正欲匆匆赶赴白马城的淳于琼。

  其人刚刚出大将军府,迎面便遇上辛评。

  淳于琼只见辛评神秘一笑。

  “仲简兄行色匆匆,欲至何所?”

  淳于琼当然不可能回答“欲至宛市”。

  其人环顾左右,见此处人来人往不绝,便呵呵一笑。

  “某正欲连夜出城公干,仲治为某饯行如何?”

  辛评登时心领神会。

  “仲简兄如不嫌弃,随弟至寒舍用些粗茶淡饭如何?”

  少顷,二人在辛评的书房坐定。

  辛评关紧门户…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继续说刘备的编年史。

  刘备在荆州待了八年之久…

  直观上看,刘表对刘备的态度十分矛盾。按刘备“数反覆难养”的负面名声以及刘表“阴御之”的猜忌心理,双方很难长期维持和平态势。但最终结局却是刘备在荆州波澜不惊地度过了八年时光,直至刘表老病而死。

  这种微妙的平衡未遭打破,离不开彼时特殊的外部环境。即曹操集团盘踞北方,挟制荆州。刘表虽然不甚信赖刘备,但他毕竟更畏惧曹操,两害相权取其轻,人性使然。

  若按历史的走向来看,在刘备客居荆州期间,也确实未发生曹军大规模南下的事件(有过小规模入侵行为),虽然彼时曹操忙于吞并袁绍集团的遗产,无暇南顾;但也侧面反映出曹操对刘表与刘备的组合,终究心存忌惮。

  曹操的存在是刘表与刘备相互依存的外因,这一微妙平衡得以实现,另有内因。

  内因即是荆州集团内部存在许多心向汉室的臣子,他们与刘表貌合神离,随时准备将荆州拱手献予曹操。

  其中以蔡瑁、蒯越为代表的荆楚大族,兼备“元从”与“豪强”的双重身份,他们在刘表集团中占据显赫地位,却暗通曹氏,心怀异志;而刘表对此颇感无力。

  蔡瑁字德珪,襄阳人。性豪自喜,少为魏武所亲。刘琮之败,帝(指曹操)造其家。--《襄阳耆旧传》

  这一集团的政治活动相当频繁。比如有“楚国之望”美名的韩嵩曾劝刘表向汉廷纳质子,刘表大怒欲杀之,这一决定却遭到包括蔡夫人在内的荆楚大族的一致反对,最终竟不了了之。

  (刘表)盛怒,持节将斩之,数曰:“韩嵩敢怀贰邪!”……其妻蔡氏谏之曰:“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辞。”表乃弗诛而囚之。--《傅子》

  以傅巽(凉州北地);和洽(豫州汝南);杜袭、赵俨、繁钦(豫州颍川)为代表的流寓士人,与刘表的关系亦十分堪忧。

  从结局来看,傅巽最终参与了对刘琮的劝降;和洽“南度武陵”,栖遁避世;杜袭则干脆“南适长沙”,参与了张羡集团的叛乱。可见这些富有名望的流寓士大夫,其实也抛弃了刘表。

  (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魏书刘表传》

  (和洽)与亲旧俱南从表,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袁)本初,辟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间其中者。”遂南度武陵。--《魏书和洽传》

  (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袭遂南適长沙。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魏书杜袭传》

  另外,荆州还存在许多年龄尚轻、名望尚浅的流寓士人,如孟建、石韬、徐庶、诸葛亮等人。

  他们与傅巽等人又有不同,这些青年士子从未出仕过刘表幕府,始终保持观望态度。

  诸葛亮在多年之后曾回忆往事,称“不求闻达于诸侯”,此处诸侯即指刘表。

  更不必说,就连刘表的“邑人”最终都抛弃了他。伊籍跟随刘备入蜀,王粲兄弟则劝说刘琮降曹,几乎无一例外背弃了刘表的信任。

  (刘)表卒,(王)粲劝表子(刘)琮,令归太祖。--《魏书王粲传》

  王沈《魏书》记载,刘表死前曾向刘备托孤,云“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此处“便摄荆州”的真实性存在争议,裴松之对此高度怀疑,姑且不论;但“诸将并零落”却是客观事实。此处的“诸将”当指忠于刘表,且愿意贯彻其割据意志的将领,这些将领在刘表晚年时多已凋零,尚在人间者,则大抵如蔡瑁、韩嵩一般秉持归降曹操的绥靖立场。

  毫无疑问,刘备在刘表集团中属于特例。他虽然受到刘表的猜忌,但刘备与曹操之间矛盾甚深,无可调和,因此刘备必定是反抗曹操,维持荆州割据路线的坚定拥护者。

  简言之,刘表与刘备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提防。刘备对此亦心知肚明,从他在荆州晏然安居八年的事迹来看,他大约从未担心过遭到刘表暗算。

  按刘备的行事作风,他在担忧曹操“必不容己”之时,便立即叛走徐州。

  由此可知刘备不但有识人之明,而且政治嗅觉极端敏锐;

  若他真的担心遭到刘表谋害,是绝无可能在荆州客居八年之久的。

  按刘表死后他曾欲远遁交州,依附苍梧太守吴巨,便可知道彼时的刘备尚有退路,不必盘桓荆州。

  (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鲁肃)问(刘)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江表传》

  《汉魏春秋》记载,刘备曾自诩“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可知刘表临终之际,确实曾对刘备寄以期望。

  这即使不是举州相付(如《英雄记》、王沈《魏书》所云),也是叮嘱刘备辅佐刘琦、刘琮等子嗣。

  可知刘表一心所系者,仍是将割据荆州的事业继续下去。

  而刘备的存在,则是刘表遗愿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事件的最终结局来看,刘表与刘备毕竟维持了表面上的和睦。

  二者虽不乏猜忌之嫌,幸而有克终之美。

  刘表在病笃之际向刘备托付后嗣,刘备在刘表死后亦曾赴墓前拜祭先君,可知即使在尔虞我诈的险恶乱世,也终有一分良知与恩义行于世间。

  屌丝的逆袭第七部:《荆州韬光养晦记》就此上演。

  那么问题来了,荆州被刘琮无奈献上之后,刘备是如何顺利逃出曹操的追杀的?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七十二章 唤群臣议政,召各地强兵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