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抢先机,偷原武下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15,504

  那守将有些不耐烦地摆摆手:“于将军临行前已再三叮嘱:原武城不容有失!”

  随即他又觉如此对待援兵不妥,当即抱拳道:“李司马勿怪,皆因本城主将暂时无法归来,我不能私自放你进城。你且安心于城下扎营!明日清晨,我自会送上饭食。”

  赵旻颇为无奈:谁让于禁谨慎呢?

  他只好抱拳道:“如此,有劳将军!”

  他转过身,对兵卒们挥挥手:“速速择地扎营,莫堕了李将军颜面!”

  城上守将见他们如此配合,更感愧疚。

  于是他朗声道:“你们且于城下暂歇,待明日我定放你们进城。”

  恰在此时,“哒哒哒”急促马蹄声中,一名骑兵拍马匆匆而至。

  那守将甫要走下城墙,闻声霍然转身。

  “莫非有紧急军情?”

  “回王司马!确有紧急军情!”

  那骑兵俨然是一名斥候。

  他翻身下马,满脸狐疑地盯着赵旻及他的兵卒。

  “你们是何人?从何而来?”

  赵旻傲然道:“我等乃李中郎麾下本部骑兵!自阳武城而来!”

  那斥候抱拳问道:“原来是曹公派来之援兵,失敬!你们沿途可曾见过敌军踪迹?”

  赵旻故作诧异:“有敌军?敌军从何而来?为何我军未曾见到?”

  那斥候不再理他,转身对城上守将道:“王司马,敌军自延津方向赶来,尽为骑兵,且携弓箭,约有四部之多!我军如今仅一部,恐守御不足!”

  那守将本就有些愧疚,如今不再犹豫,他对兵卒道:“开城门,放李司马骑兵进城!”

  赵旻却抱拳道:“王将军,我部还是应守在城下,与城内配合迎敌为上!”

  那守将闻言更加愧疚,他笑着摆摆手:“四部携弓箭之骑兵若临城下,你部焉能抵御?速速登城,与我部联合守御!”

  赵旻抱拳:“诺!”

  城门轰然洞开,赵旻率他的兵卒甫一进城,身后便赶来浩浩荡荡、如潮水般的骑兵。

  为首之将锦衣铁甲,相貌威严清俊,不是赵云又是何人?

  在夜色下,他远远望着这座高达两丈、延绵十余里的坚城,嘴角噙起冷笑。

  他高扬起手中火把,大喝道:“儿郎们,挽弓搭箭,随我冲!”

  前冲之中,他骤然将手中火把抛向原武城城墙,大吼一声。

  “赵从文何在?”

  身在城门后的赵旻猝然抽出腰间佩剑,手起剑落,寒光一闪中,一剑刺死方才还与他言笑晏晏的王司马。

  在城中兵卒们惊惶失措的目光中,他大喝道:“常山赵从文在此!儿郎们开城门!”

  原武城中守军尚未反应过来,便见城门再次洞开,又听袁军齐声高呼:“弃械者生!顽抗者死!”

  加之主将已死,这些守军登时弃械投降。

  可怜王司马死不瞑目…

  于是乎,当东方微熹之时,奔波整整一宿的于禁、乐进,率领残部走到城下,正欲叩门之时…

  他们悲剧了。

  城头上,赵旻笑眯眯地探出头,抱拳道:“二位将军一路辛苦!何不进城稍作歇息,让旻聊表感激之情?”

  矮壮的乐进脸色黑如锅底。

  瘦高的于禁气得浑身哆嗦:“赵从文你果然奸诈!你居然仿照我军旗帜、衣甲诈城!”

  赵旻向东南方向抱拳,正色道:“于将军此言差矣!袁公、我军忠于汉室,我为天子夺回城池,正所谓名正言顺,何谈诈城?”

  他眯起眼看向远处,骤然大喝:“开城,请二位将军进城,感谢其供给衣甲旗帜,为我军献此坚城!”

  乐进本就讷于言而敏于行,于禁则是气得浑身发抖,一时说不出话来。

  因此,一时之间,在开门“隆隆”之声中,二人均默然不语。

  恰于此时,大地微微颤动,“哒哒哒”的密集蹄声中,一彪骑兵骤然出现。

  赵旻笑道:“速速开门迎二位功臣进城!”

  兵卒们哪敢再开门,当即用力关紧城门。

  城下那彪骑兵行至城下便顿住阵势。

  为首一脸色白净、年龄与赵旻相当、颇有几分儒雅俊朗之将扬手止住自家兵卒后,翻身下马。

  “于将军、乐将军,可否给我一个解释?”

  他似笑非笑地看向这对高矮组合。

  城头上,赵旻兹嫌事小,于是他对城下之将抱拳道:“敢问可是李将军当面?李将军且请放我二位尊长进城,旻必不追击!”

  于禁忍无可忍,咬牙切齿道:“赵旻!你休得胡言!我与文谦只是中了你的奸计,却不曾与你同流合污!”

  乐进叹了口气,对那儒雅白面将军抱拳:“请李将军明鉴!”

  那将军并不理会二人,而是诧异地看向城头:“你认得我李曼成?你便是曹公提过之赵从文?你家大人何在?”

  无巧不成书,这位儒雅白面将军,正是先前被赵旻借用旗号的李典李曼成。

  躲在女墙后、笑得直不起腰的赵云,这时方才止住笑,也自女墙探出头来。

  “某正是常山赵子龙!城下可是李曼成将军?”

  李典抱拳笑道:“正是!某久仰赵将军叔侄大名!袁贼倒行逆施,将军何不弃暗投明、投奔曹公?曹公奉天子以令不臣,亦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赵旻嗤笑抱拳:“请李将军教我,何谓衣带诏?衣带诏又缘何而来?”

  李典心道:好个牙尖嘴利之辈!

  他摇摇头:“恕某不知何为衣带诏,某只知有心怀不轨之徒矫诏!”

  衣带诏存不存在,已不重要,因为袁绍已出兵。

  且他出师之名,便是借“衣带诏”之名诛曹操、清君侧。

  因此,出兵前沮授说袁绍不占据大义…这件事证明两个问题:

  其一:袁绍确有容人之量。若换成曹操,沮授首级不保;

  其二:沮授私心作祟,罔顾公义!此是后话,咱们后文自会详细交待。

  而李典的反击同样犀利。

  他一语双关:衣带诏?不存在!董承和袁绍均矫诏!

  那么赵旻是如何回答李典的呢?

  赵旻深以为然地颔首道:“诚然!此君矫诏自封大汉司空,实为汉贼也!”

  赵旻连消带打。

  李典未曾想到赵旻言辞如此犀利,登时语塞。

  赵云含笑抱拳:“袁公不日将至,请李将军将于将军、乐将军留下,恕我叔侄、及城中五千大军不远送!”

  因未料到赵旻不按套路出牌,因此李典只带了他本部千余人至此。

  曹操在恶战多年后,总兵力不过四万余,其中李典的私兵便有七千余人。

  李典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带自己私兵支援与自己交情一般的将领。

  能亲率本部至此,李典已尽到为臣者之本分。

  袁绍内部不和,曹操内部便其乐融融?否则,那一封封与袁绍暗通款曲的书信又从何而来?

  智将李典很快便想通此节。

  他躬身抱拳道:“赵将军,请恕我不能答应!于将军、乐将军我须带走,赵将军不追杀之恩,我铭记于心!他日我必当回赠!”

  赵云欲言又止。

  他的话头,已被态度恭谨的李典堵死。

  由此可见,李典的口才,比于禁高出不止一筹。

  于禁、乐进脸色灰败,对李典这个后生仔抱拳道:“请李将军绑缚我等,向曹公请罪!”

  李典叹了口气:“清者自清,曹公英明睿智,必不会受赵从文奸计挑拨!二位将军请上马!”

  面对牙尖嘴利的赵旻,李典不敢再多言,再次对赵云叔侄抱拳后,他便率军匆匆而去。

  目送李典本部远去后,赵云叔侄相视一笑。

  赵旻抱拳道:“叔父大人,如此一来,曹操必不敢再让于文则、乐文谦二人单独领兵。我军西线无忧矣!”

  赵云摇摇头:“阿旻,万万不可小觑天下英雄!且不说咱们出奇兵胜于、乐二人不武,单论李曼成,我观其人进退有据,有勇有谋,亦为你我之大敌!”

  赵旻深以为然地颔首:“叔父大人所言极是!李曼成绝非泛泛之辈!由是观之,徐公明等人皆非凡俗之流!”

  赵云欣然颔首:“你能如是想,我心甚慰!阿旻,咱们下一步应如何?”

  【作者题外话】:车骑将军董承,实乃伪君子也。

  衣带诏根本子虚乌有,那是董承借刀杀人、驱虎吞狼之毒计!他是将借此鬼蜮伎俩,除掉曹操和董承的潜在大敌。至于他的目的……还用多说吗?

  且不说《三国志》之陈寿、《后汉书》之范晔以及《资治通鉴》之司马温公等人皆对此存疑,故而以“董承称”强调此衣带诏真伪难辨;咱们且想一想:西历199年,建安五年的刘协至于如此吗?

  好吧,还真至于!

  据云某分析,衣带诏还真大有可能。虽然董卓余党董承不是伪君子,而是真小人。

  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这是陈寿对吕布的赞语,同时也是董承的人生写照。

  经学者考据、汉末似尚未出现国丈称谓,故史籍称国舅。

  不同于文学演绎作品中的忠良形象,董承是个罕见的“权奸”。

  董承是董卓之后、曹操之前的汉廷头号奸贼;西凉霸府的恶枭李傕、郭汜等人在董承面前,都黯然失色。

  吕思勉在《三国史话》曾提到董承的“凉州军属性”,可惜未深入谈及。本文会针对董承的权奸身份进行具体探究。

  董承有限的人生履历中,充满着“欺诈”、“控制”与“背叛”;同时,董承又不具备驾驭其野心的能力。

  一言蔽之:

  反复无常、野心勃勃;识人无明、志大才疏。

  董承一直想承继董卓的衣钵;不料最终没当成董卓、却成了“何进第二”,贻笑天下。

  董承作为董太后侄、兼董重兄弟,何太后当权后,家族一朝失势,命在旦夕。

  何氏好景不长。同年(189)十常侍宫变,何进、何苗惨死。董卓上洛,废少立献,又杀何后。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董承投靠了董卓。

  董卓本西凉武夫,粗猛暴戾,不通文墨。面对董承的示好,董卓哈哈笑道:

  “你姓董,我也姓董,咱五百年前本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俩董。你这兄弟我认了!”

  注:董卓废少立献,同姓缘故也是托辞之一。刘协生母王美人被何皇后鸩杀,自幼被奶奶董太后抚养,号曰“董侯”。见《后汉书卷十-下》

  问题是,董卓是凉州陇西人,董承是冀州河间人。这也能攀上亲戚?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后汉书卷十-下》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魏书六》

  东汉末期(189)的五百年前,秦始皇还未统一中国(BC221),战国中后期,姓氏还未完全分离。

  河间董与陇西董,五百年前都未必是一家。

  董承入相府,效力于牛辅麾下。牛辅,董卓女婿。

  (帝)又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承虽然失去了亲哥哥董重的庇护,却抱上了“干哥哥”董卓的大粗腿。从此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董卓焚烧洛阳、荼毒长安,董承多有参与。

  董承从贼附逆,自甘堕落。竟导致当时的人、就混淆了董承的出身,还以为董承是董卓的亲戚。

  董公之强,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董旻是董卓同母弟;董璜是董擢之子,董擢是董卓异母兄。

  董承在《献帝起居注》中,便和董旻、董璜并称。可见其形象之败坏。

  入长安后,杨奉、董承外与(李)傕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

  董承很有野心,希望能取代董卓之前的地位。所以积极联络与李傕不睦的杨定、杨奉叔侄。

  二杨本是白波贼帅,与李郭互相看不顺眼。

  张济与郭多、杨定有谋,又为冠带所附。

  杨奉,白波帅耳,犹知(李傕)将军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奉)犹不肯尽力也。--《献帝起居注》

  董承一方面勾结白波军、图谋军权;另一方面,董承把自己女儿塞给献帝,控制后宫。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后汉书卷十》

  曹操把三女塞给献帝,应该就是师从董承。这种“强行做外戚”的下流手段,读之令人发笑。

  注:南北朝霸府的权奸们,也有样学样,效法董承、曹操;比如尔朱荣、高欢等。

  献帝东奔洛阳是兴平二年至建安元年(195-196),而董妃入宫必早于此时。

  考虑到董贵人被诛杀时(200)有身孕(有妊)而无戮子记录(伏皇后被杀时有并鸩二子记载),可知,董承的女儿颇不受宠,五年都没怀孕。

  文学影视作品中董贵人的惊人美貌,完全是意淫。

  因为董贵人和曹节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大佬儿控制肉票儿”的手段。

  曹操相貌短小猥琐,女儿恐怕也好看不到哪去。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止篇》

  注:崔季珪即崔琰。

  董承同理。

  从董贵人敢积极参与衣带诏,就能看出其人刚悍,这种活儿不是一般人敢干的,更别提董贵人还是女人。

  巾帼不让须眉。云某敬董贵人是条汉子,同时替刘协默哀一秒钟。

  言归正传。

  如此“忠臣”,如此“贤良淑德”之贵人,这衣带诏…它能是正经玩意儿吗?

  衣带诏上摁血手印的,有当年刺董…不是董承,是他大哥董卓…的种辑,也不知这哥们儿哪根筋出问题,居然与董承为伍!

  议郎吴硕,演义中的吴子兰:身为议郎的吴硕,大约是董承安插在献帝身边的耳目,类似后来钟会在曹髦身边的作用;是“衣带党”的盖世太保。

  还有个典兵的王服,演义中为王子服。

  从王服有限的相关记载看,他大概属于一个被骗进“衣带党”的糊涂虫。生得糊涂,死得也糊涂。是“衣带党”的献祭品。

  所以,当董承叫刘备来喝大酒,衣带党拿着血淋淋的名册让刘备摁手印时…

  刘同学的心情,大概比被黄世仁逼着摁手印的杨白劳还要冤!

  天可怜见,他刚被曹操封为左将军,上一个左将军是吕布,再上一个是袁术,他刘备要是瞎折腾,那他就是下一个袁术和吕布。

  刘备直接拒绝了“衣带党”的橄榄枝。

  先主未出(许县)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蜀书二》

  先主未发。

  董承你递过来的也叫橄榄枝?你当我傻?你那分明是鹤顶红。

  结果曹操不知道从哪听来风声,说刘备和董承喝大酒。便叫来刘备,阴恻恻地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蜀书二》

  刘备闻言、大惊失色;双手乱抖、筷子摔了一地。

  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华阳国志》

  跟曹操吃完饭,刘备立刻加入“衣带党”。成了光荣的第五名党员。

  (备)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蜀书二》

  其实刘备根本不想和董承这种志大才疏的空想家们搅合在一起。

  就董承那计划:杀了曹操,掌控兖州兵和青州兵,之后迁都洛阳。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你当曹洪、曹仁、曹纯、夏侯兄弟和谯沛许褚他们是吃素的?

  刘备进退两难。

  告发董承,那事情始末根本说不清楚。按曹操的流氓性格,绝对会在事后把刘备一并诛杀,类似司马懿杀何晏。

  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任命何晏审讯曹爽党人,事后将何晏一并诛死。

  不告发董承,按董承那“大嘴巴”习气和不靠谱的办事儿风格,早晚东窗事发,把自己牵扯进去,到时候三族夷灭,为个傻货殉葬,不值啊!

  绝境中,刘备得到了命运女神的垂青。

  同年(199)年底袁术断粮,向北投袁绍。刘备自告奋勇去截击袁术,说自己道路熟,胸脯拍得震天响。还把一家老小都留在曹营做人质。

  魏制,凡遣将帅,皆留其家以为质任。--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刘备是拿老婆孩子的鲜血,给自己换了一条活路。

  若非长坂坡赵云大发神威,刘备临到五十还得绝嗣。

  所以,相比于将奸贼董承塑造为义士的罗先生,云某这些微改动,无伤大雅,对吧?

  扒,或者不扒,真相永远藏在史书中,与那些冠冕堂皇之言混杂而不离不弃。

继续阅读:第十一章 见袁绍,论行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