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捋着长髯微微摇头:“关某亦不知其身份,只知其为赵从文。其虽年幼,膂力却不俗,犹为难得者,其对颜良颇为忠义!”
曹操眯起细目,定睛望向袁军,陡然开口:“赵从文…难道是真定赵氏子弟?嘿嘿,颜良上钩了!
一切依计行事!文远速去迎敌!正好让我仔细看看那白马小将!云长,文远,你二人做好准备,此战务必斩了颜良。”
曹操所在的这支军马,在分兵支援白马城守军后,所剩不过寥寥两千余骑兵。
曹操本就为颜良而来,如今眼见颜良自投罗网,他焉能不高兴?
跟随颜良冲锋的赵旻,将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本以为颜良会聚拢兵马,却从未想到,颜良只动用其本部。
他们正直奔白马城西那曹字大纛而去。
赵旻本以为,颜良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种“性偏狭”之人,却无论如何也未想到,颜良“偏狭”起来,竟如此鲁莽。
曹操本就为你而来,你知不知道?
对面可不止有关羽,还有个未来曹魏五子良将之首、逍遥津八百破十万的辽哥你知不知道?
曹操有多狡猾,你知不知道?
你身为主将,若在此战阵亡…
不行,我得劝阻颜良!
一念及此,已渐渐适应这时代原始马蹬的赵旻,催动马速,欲与颜良并辔而行,劝其再召集些兵马。
而就在他们将抵箭矢如雨的白马城下时,颜良蓦然大吼:“弓手跟在本将本部骑兵身后!抛射掩护!刀牌手补位弓手,掩护云梯!”
也多亏赵旻已适应了马蹬,否则他大有可能一头栽落马下。
亏我一路为你提心吊胆,原来你打的是聚于城前的弓手主意啊!
你咋不早说?
他正默默吐槽间,刀牌手便已完成补位,云梯在轮子带动、刀牌手掩护下,已渐渐靠近城墙。
颜良再次大喝:“赵司马,随本将突击!弓手速速跟上!”
颜良军围困白马城已有数日,白城内箭矢已远不如前几日那般密集,事实上,只要颜良今日在高坡上指挥如常,白马城最多至晡时便可攻下。
赵旻终于逮到机会开口:“将军,曹贼阵中尚有主将张辽!”
颜良一怔,随即看向赵旻双手:“赵司马可有把握阻住张辽片刻?某斩杀曹贼后便赶来助你。赵司马放心,某自会分出弓手掩护!”
赵旻心中实无半分把握。
张辽武艺虽不如关羽,但想来不会相差太远,自己未受伤时,或许还能拼上一拼,可如今…
颜良见赵旻默然不语,便叹道:“也罢,此事太过难为你,两军对阵也不能逞匹夫之勇,你随我打退张文远,便是大功一件!”
赵旻彻底无语。
哦,原来您什么都明白啊,那我请问您如今在做甚?
咱老老实实待在高坡上,以众胜寡、围殴他们不香吗?
于是赵旻指向战场中央。
“将军请看,张辽军主力…”
他登时反应过来。
原来如此!
张辽所率援军的主力,如今已投入战场,且已渐渐落入下风。
因为曹操的目的惟有颜良。
颜良若阵亡,即便袁军如今尚有万余人,也将一败涂地。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从来都不是做数学题那般有逻辑。
接受过现代化、系统化军事教育的赵旻…准确来说是孙诚,对于这一点再清楚不过。
所以…
颜良见赵旻若有所思,似笑非笑道。
“张辽军如何?阿旻,记住!战场上不可逞匹夫之勇,但有时也须出其不意!几年前某在青州与田楷对阵时…此事不提也罢!总之,我军大获全胜!”
赵旻想起自己穿越前的峥嵘岁月,又想起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壮举,血气上涌之下,当即抱拳行礼:“将军但请放心!末将必不辱使命!”
张文远又如何?老子出生入死多次,在生死线上挣扎多年,可曾怕过谁来?
他所率兵卒,是颜良本部,依照原主的记忆,这千余骑兵的战力,与张郃的大戟士相比也不遑多让。
曹操如今是有虎豹骑?还是他带来了号称三国最强步兵的青州兵?
答案简而易见!
颜良笑着颔首:“好小子!不枉你追随某多年!”
旋即他神色一肃:“赵司马听令!”
赵旻想哭:大叔,这万余大军就您一个将军,其余部司马还都在作战,您玩什么仪式感?军情如火啊!
他不得不配合:“末将在!”
颜良高举长槊,指向已经前来接战的一彪军马:“为本将阻住张辽一刻钟!”
赵旻:“诺!”
二人话音甫落,便一先一后冲锋而去。
其实,颜良也不是非要玩仪式感,他是想给弓手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而且…你以为你以为的,便是你以为的?
所以,听信荀家那对年龄相反叔侄之言的张辽,倒了大霉。
颜良径直绕过张辽所率部曲,后者也极有默契地当他过去…
于是乎,他看到了双手包着丝巾、气势一往无前的赵旻、赵旻身后大约四屯四百骑兵…
以及骑兵后面,正在调整抛射角度的数百弓手。
赵旻见对面敌军中那为首之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身着铁甲、头戴兜鍪、手持一杆红缨长枪,心知那人便是他前世偶像之一的张辽。
只是…辽哥此时神色颇为紧张,而且他骤然加速冲锋。
已尽量高估颜良狡猾程度的赵旻,着实未想到颜良比自己想象中还要狡猾。
因此他心中不作他念,屏气凝神下,死死盯着张辽手中那杆红缨枪。
只听张辽蓦然大喝:“众儿郎速速冲阵杀敌!”
旋即他倏然加速,手腕用力一抖,其手中那杆在赵旻看来长近四米的大枪,便宛若灵蛇一般被抖平,借着这一抖之势,枪尖一弹之下,直直刺向赵旻胸口。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在赵旻这同时得自原身从父、前世李书文枪法真传之穿越客看来,张辽这一抖、一弹、一刺,看似朴实无华,实则与关羽、颜良一般,颇具返璞归真、大象无形之功。
张辽甫一抖出枪花,赵旻便依照原主的肌肉记忆和本能,在“铿”地一声闷响后,他三米长的长枪枪头,便与张辽那如针般的枪头狠狠撞在一起。
他膂力逊于对方,且虎口犹带着伤,兼且长枪一寸长一寸强,在这些不利因素叠加之下,他虎口再次迸裂。
生死关头,赵旻忘却痛苦,进入前世面临死亡威胁时那种玄之又玄之状态中。
张辽心知自家主公对自己眼前这赵旻起了惜才爱才之心;况且他因关心好友关羽,对高坡上赵旻救主那一幕也看得清清楚楚…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他惟有靠近赵旻,才不会被弓手抛射。
于是乎,张辽居然…主动攀谈起来:“这位将军可是常山真定人氏?”
说着,他手中长枪一缩一探,枪头再次刺向赵旻小腹。
赵旻心无旁骛地换了套枪法。
他以家传枪法中的拦拿合一法,卸去张辽枪上泰半力道,强忍着双手剧痛,连消带打刺向张辽面门。
张辽赞叹道:“好枪法!果然师出名门!看来小将军确是常山真定人氏!”
张辽口中兀自不停,手中却仗着自己枪长,只将枪身略略一横、微微用力便荡开了赵旻长枪头。
此时弓手已停止抛射,只是偶尔给张辽之兵射上几支冷箭,无意之间给赵旻、张辽创出斗将良机。
由于力臂之故,长枪越长,枪头便越小,因此赵旻长枪虽比张辽之枪短,枪头却更长。
而且赵旻如今与张辽短兵相接,张辽枪长这一点反而变为劣势。
赵旻充分利用此优势,不与张辽硬碰硬,改用灵活多变应敌。
是以,他虽虎口鲜血长流,膂力更是逊于张辽,却也在一时之间,与张辽拼了个旗鼓相当。
这时,自张辽身后传来一声高喝:“赵旻,你从父已迷途知返、重归汉室,你为何还要执迷不悟?”
张辽趁机罢手道:“阿旻,袁绍倒行逆施,你重归汉室如何?”
赵旻微微颤抖着双手,将手中长枪横在身前。
张辽见他包裹虎口的丝帕已被鲜血染成暗红,忍不住暗暗心惊,同时也更加佩服。
若换成他,长枪早已撒手。
赵旻定睛看向高喝那人,只见那人虽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在锦袍玉带、颌下长髯及超然气质衬托下,气度端的是雍容不凡。
他当即一惊:“你知我身份?颜将军今何在?”
【作者题外话】:白马之战是官渡之战的揭幕战。历史上,曹操在这一战与延津之战中,顺利达成转移自河北黎阳撤回的粮草这一战略目的。
本书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或者可称之为if拐点,便在此战出现。
此外,汉末黄河未改道,其河道远比咱们如今靠北,其位置大约在新乡市区北部。
这一章,咱们大致聊一聊赤菟马。
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魏书七》
吕布贪残似狼,骁猛若虎;赤菟性烈如火,速疾如风。良马配良人,名驹配名将,真潇洒风流之事。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此乃《三国演义》经典语录之一。
按演义时间线,赤兔原属董卓,后赐吕布,终归关公。
关公乘赤兔,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于禁战庞德,将赤兔威名洒遍汉末十三州。
实际上,稍一分析,便知其中疏漏。
董卓赐赤兔予吕布时当为中平六年(西历189年);
关公败死临沮时为建安二十四年(220);
中间跨度高达31年,而且至少在中平六年,赤兔应已成年(至少3岁)。
战马服役年龄约15年。
赤兔若真活到建安二十四年,只怕已是“老骥伏枥,志在毫厘;名驹暮年,壮心休矣”,
甚至,赤兔能否健在,都是个未知数。
有人会问,赤兔是否为演义杜撰,实际并不存在呢?
并不是。
赤兔确实,真实存在于三国时期,只不过并非关公坐骑,而是吕布胯下良驹。
在此谨以裴注《三国志》为依据,为诸君详细介绍“赤兔”由来始末。
初平三年(192),董卓伏诛。
郭汜李傕乱后,长安崩陷。
吕布弃城逃亡,一路至南阳;
布自以为诛杀董卓,于袁氏有恩,但袁术厌恶吕布反复无常,拒不接纳。
吕布遂向北赴邺城投奔袁绍,与绍共击黑山军。
(吕布)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菟。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魏书七》
良马“赤菟”。菟,於菟(wutu),即“虎”之意。
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左传宣公四年》
春秋时楚国名相【斗子文】,因年幼被弃,传说有母虎以虎乳喂养弃婴得以生还;故子文又名:斗谷于菟。即斗氏弃婴受乳于虎。
赤菟,即“赤毛猛虎”之意。
吕布出身并州五原。并州即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南部;五原即今内蒙巴彦淖尔市下辖县。吕布以擅斗出仕军官,可想知其壮年时之强鸷壮勇,骁武狠辣。并州、幽州、凉州,即汉末之边疆地区,吕布出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边地武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魏书七》
能够成为有骁名的边地壮士坐骑,赤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良将配良驹,无往不利。吕布乘赤菟,使马槊(非画戟),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
以下按时间线,简要介绍赤菟与吕布陷阵之往事。
1、单挑郭汜,一矛搠翻
初平三年(西历192),吕布亡奔。郭汜在城北。
(吕)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
注意:《英雄记》作者是王粲,建安七子之一。
李郭之乱时,王粲年十五。
因此,这属于时人写时事儿,可信度较高;
此事原本不存,裴注三国志多有收录。
吕布和郭汜单挑,当为吕布败走长安,郭汜在北门设兵拦截之时。
不同于演义小说,真实历史中,斗将单挑其实比较少见。
吕布敢放狂言,除了自恃武力,更是对战马速度和胆气有自信。
果不其然,赤菟冲锋,布一矛刺翻郭汜,郭汜罢兵,吕布得以顺利逃遁。
注意:东汉末年的马镫为布制单蹬,仅为上马所用,故不存在马上双手兵器,画戟当为唐宋后仪仗兵器误传演绎。
东汉末期斗将,多使【单手重型矛枪】、腰配【环首刀】、背插【手戟】(一种断型投掷兵器)。
2、激战黑山
黑山军,盘踞太行山之巨寇兵团,人众百万。
黑山贼与黄巾贼并称剧贼。
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张)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
注意:百万当为虚数,包含黑山兵团的老弱妇孺即随军家属;
很难想象汉末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哪个势力能有百万士卒。
我就问一句:他能养得起?
(吕)布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菟。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魏书七》
如前文所引述,吕布带着骑将成廉、魏越等,披甲陷阵,大破黑山军。
袁绍灭黑山,布居功至伟。
演义小说中、总说赵子龙百万大军中七进七出,其实真正敢在百万(虚数)军中七进七出者,非吕奉先谁属?
敢擎驮主将,在百万军中陷阵之良驹,非赤菟谁属?
3、袁吕反目,亡奔河内
初平四年(193),吕布协助袁绍大败黑山兵团,骄矜日甚,多有抄掠。
袁绍派遣三十名刺客暗杀吕布,吕布察觉,快速逃亡,袁绍令部众追杀,不获。吕布亡奔河内(郡)张杨。
注:河内,今河南焦作、济源。
(布)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
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魏书七》
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英雄记》
30个精锐刺客,竟然都能失手;
除了袁绍办事不利,吕布壮勇强悍之外,马速才是(常被忽略的)关键因素。
赤菟日行千里,踏烟绝尘,名副其实。
4、大破韩杨
建安二年(197),袁术与韩暹、杨奉联合,进讨吕布。
布策反韩、杨以寡击众,大破袁术军团,斩首十余将。
袁术残军自相践踏,落水溺毙者不胜数。
布用(陈)珪策,遣人说(韩)暹、(杨)奉,使与己并力共击术军,军资所有,悉许暹、奉。於是暹、奉从之,(张)勋大破败。--《魏书七》
注:张勋,袁术大将。
布进军。去勋等营百步,暹、奉兵同时并发。斩十将首,杀伤堕水死者不可胜数。--《英雄记》
注意关键词:去勋等营百步。
吕布亲自带队(当为精锐具装骑兵),完成一次短距离冲锋,将袁术军彻底击溃。
毫无疑问,吕布进击之骑乘,必然还是赤菟。
建安三年(198),吕布败死下邳,一代豪桀正式落幕。
赤菟也随之失去记载。
赤菟活跃时间,自初平三年(192)至建安三年(198),前后6年;
这也与战马服役的盛年期相吻合。
后人大约不愿一代名驹就此谢幕,便安排它做了关公坐骑,随之转战千里,大约也是后世文人们的美好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