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5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237

  “太子太傅、卫将军所言极是!卿非昔年关中之国贼李傕;更非昔年之汉贼、“爵赏由心,刑戮在口”之曹孟德。

  卿自入许都以来,先是奉主上以从民望,而今又将卫府并入太子东宫,使军权尽归于太子之手,以卿之忠直谦恭,迥异于曹孟德之迷夺时权,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

  是以,而今天下,凡服膺礼教之诸侯,莫敢不服卿也!卿如需天子下诏,妾必为卿求之!

  当今天下,乃大汉之天下、大汉天子之天下!汉室复兴在即,触犯皇权者,杀无赦!”

  言罢,伏寿霍然而起,一对凤目饱含威严、睥睨四方。

  初平年间的国贼董卓,以及继承国贼董卓遗志之李傕、郭汜、樊稠暂且不论。

  只说东迎天子都于许、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曹操。

  建安元年(西历196年),曹操赴洛阳,迎天子迁治许县,刘协自此沦为曹氏的政治傀儡。

  从此,曹操“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成为事实上的汉室统治者。

  同年(196年),汉廷太史令王立(没错,正是解析五星汇聚之太史令)公开宣称“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

  太史令是东汉掌管天象历数与图谶预言的权威人士,可知此事背后,离不开曹操的授意。

  (王)立后数言于(献)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

  摘自张璠《汉纪》

  建安二年(197),曹操将刘协软禁,同时将宫廷宿卫全部换成谯沛子弟(曹操的乡党),自此不再朝见天子。

  自(献)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

  摘自《后汉书之伏皇后传》

  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曹)公将讨张绣(事在建安二年),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曹)公自此不复朝见。

  摘自《魏晋世语》

  建安四年(199),官渡之战爆发。

  袁绍幕僚陈琳在《讨贼檄文》(全名实际上是《为袁绍檄豫州》)中指责曹操“败法乱纪,坐召三台”,又“迷夺时权,杜绝言路”,诛戮汉廷官僚。

  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故圣朝(指献帝)含听,改容加锡,(曹)操欲迷夺时权,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

  摘自《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屠戮汉官一事,并非孤证,在《后汉书》中也多见记载。

  可知最晚在建安四年(199),曹操已经基本架空汉廷。

  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亦可能为壶崇,台之繁体字与壶字相似)、尚书冯硕等。

  摘自《后汉书之献帝纪》

  建安五年(200),曹操诛杀车骑将军董承(尽管这厮同样心怀不轨),又击破叛走徐州的左将军刘备,肢解了刘协的内外辅弼。

  自此,汉帝被彻底禁锢,形同囚徒。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曹)公将自东征(刘)备。

  摘自《魏书之武帝纪》

  综上所述,曹操之野心,与后来的司马昭一样,路人皆知。

  如此汉贼虽牢牢掌控着天子,又何异于董卓、李傕之流乎?

  所以,天下诸侯皆不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之曹操。

  刘备、孙权割据一方,便成了割据有理!

  因为此二者,同样可以声称自己乃是对抗汉贼、匡扶汉室!

  但是!

  诚如伏寿所言,赵旻不一样!

  尽管赵旻实际上已与刘协势同水火,但无论如何,明面上赵旻始终还是尊奉汉室、供养并臣事于天子。

  而且,这是全天下有目共睹之事实!

  更何况,今年赵旻已主动将自己连带着卫府,一起并入太子属官…

  这也可以说成是,身为天下第一大诸侯的赵旻,主动还政于太子,或者准确来说,是赵旻投降了朝廷。

  而众所周知,卫将军赵旻百战百胜,卫府铁骑当世无敌。

  在如此情况下,原本威力平平、仅剩大义之名的圣旨,真正具备了无上而且无敌的杀伤力。

  一言蔽之,赵旻大可向天下诸侯们来一句:

  我代表朝廷消灭你!

  北方的袁绍、公孙度,南方的孙权、刘备,还有什么理由割据一方?或者准确来说…

  他们还敢不敢继续割据一方?

  因为她们的身份是汉臣还是叛贼,天子一言便可定性。

  卫府铁骑之兵锋,更可以堂而皇之随圣旨而至!

  原本已世俗化、失去任何权威的皇权,如今……

  在卫府铁骑的加持之下,再次拥有了神圣不可侵犯、触之犯之者杀无赦的至高无上权威。

  而这,才是伏寿敢如此说的底气所在。

  赵旻一边心疼着自己大老婆、以及其人腹中的胎儿,一边忙不迭顿首行礼…

  这个苟哥心中狂呼:乖宝儿快坐下,千万不要动了胎气!在这时代,流产必死无疑啊!

  当然了,苟哥口中却道:“皇后所言极是!大汉一统在即!”

  在场之卫府一众臣属,纷纷顿首行礼。

  “皇后所言极是,大汉一统在即!”

  伏寿非常满意。

  “还望诸君竭心尽力辅佐太子,及早复兴汉室!”

  众人再次顿首行礼。

  “臣等敢不为汉室、为天子肝脑涂地?”

  伏寿更加欣慰兼满意。

  其人在赵慎搀扶下缓缓坐定……随着佳人坐定,苟哥提起来的一颗心,此刻终于落了地。

  然后…

  赵旻这个苟哥,被伏寿冷不丁冒出的一句话,吓了一大跳。

  “太子太傅,孙权、刘备二人,又当如何处理?”

  赵旻心中冷汗长流。

  乖宝儿啊!老子如今仍需猥琐发育,三线作战要不得!

  担心自家大老婆继续胡思乱想,赵旻忙不迭答道:“回皇后,刘备如今已亲率大军、为我皇汉讨伐叛乱之交趾日南郡,其人实乃为皇汉平叛,故臣不宜讨伐其人;

  至于孙权…江东山越人在深山之中为匪祸害一方,故而孙权正调遣其人麾下诸将,讨伐为非作歹之山越人,臣亦不可讨伐其人。”

  赵旻的潜台词是:乖宝儿,刘备、孙权都在忙,暂时顾不上荆州,所以咱暂时别招惹他们好不好?

  伏寿颔首而笑:“既如此,则太子太傅专注于平定河北即可。然则,太子太傅务必保证荆州万无一失!”

  伏寿显然听懂了赵旻的潜台词。

  赵旻松了口气,顿首行礼。

  “皇后放心,臣已令桓阶、费观二人尽快赶赴襄阳城,确保荆州万无一失。”

  芳心大悦的伏寿再次含笑颔首后,抬起双臂。

  “请诸君免礼落座!”

  至此,伏寿之意已颇为明显,人家一时半会儿还不想走。至于伏寿此来之目的……

  卫府众人当然不会认为,伏寿此来只是为了赵旻。

  尽管太子早慧,但其人年龄终究尚幼。所以,在不明奸情的卫府众人看来,伏寿如此积极干预政务,实则是在为太子保驾护航。

  待卫府众人落座之后,伏寿笑吟吟地看向赵旻。

  “太子太傅,白公渠而今已修缮完毕否?今后关中灌溉是否已无隐患?”

  赵旻本想隐瞒自己对关中水利的治理规划。

  但此事涉及迁都长安城之事,伏寿问的也正是迁都长安城后,关中农业是否足以支撑,未来长安城可以预期的那庞大人口数量。

  眼看隐瞒无望,赵旻只好将关中治水现状,以及自己的治理规划,一五一十地向伏寿、以及自己的一众臣属们解释清楚。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2)吕岱

  吕岱出身徐州广陵,是淮泗集团大将。他在岭南投刀奋命、开疆拓土,功勋足以万世不朽。

  今日“广州”一词,即是吕岱上表拟定。彼时交州辖区广大,吕岱建议分合浦以北为广州,交趾以南为交州。戴良为交州刺史,吕岱为广州刺史。

  (吕)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吴书吕岱传》

  吕岱不仅南定交广,还扬帆远航,直抵南海,将东吴国威宣喻四方。除了《吕岱传》记载的扶南、林邑、堂明等南海小国外,还有“百数十国”,见于《梁书》。

  (吕)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吴书吕岱传》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硃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梁书诸夷传》

  彼时的吕岱就好像昔日之班超,身在万里,为国尽忠。更可贵者,吕岱“清恪在公,家门穷困”,因此得到孙权的褒赞。

  (吕岱)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孙)权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吴书吕岱传》

  不过人无完人,白璧微瑕。吕岱虽然在军务上建树甚多,但在国本问题上却犯了严重错误。

  孙权晚年时,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夺嫡,孙霸党羽多数出身淮泗,吕岱也在其中;为此遭到裴松之的讥讽。

  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殷基《通语》

  吕岱、全琮之徒,盖所不足论耳!--裴松之

  孙亮即位后(252),吕岱官至大司马,成为淮泗集团名副其实的首脑。不过其年事已高,在太平元年(256)寿终正寝,享年九十六。

  太平元年,(吕岱)年九十六卒,子(吕)凯嗣。--《吴书吕岱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四十二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