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4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880

  文聘在热血沸腾之下,当即抱拳道。

  “卫将军,聘愿以此微躯,为我皇汉立不世之功!”

  赵旻心中长出了一口气。

  妥了!忽悠瘸了!

  其人颔首抱拳。

  “甚善!我得仲业,如虎添翼耳!”

  然后…

  这个臭不要脸之徒便打上了五溪蛮人的主意。

  “仲业,此等雄兵不应无谓牺牲于此,你且将其中整编安置于武陵郡,稍后我自当遣人送来衣食,使五溪蛮人得以温饱。”

  于是乎,无良腹黑的苟哥,在文聘心中被拔高为拯救万民的大英雄。

  文聘只觉自己终于苦尽甘来、得遇明主。

  激动之余,文聘把队友兼老乡卖了…

  “主公大仁大义,聘铭感五内!然则…汉升兄此刻正在五溪蛮人聚居之处,如此恐有不便耳。”

  赵旻险些幸福到心梗。

  黄忠居然也在此?

  太好了!

  老子既然能忽悠瘸一个,就能继续忽悠瘸第二个!

  然而…

  不待赵旻开口,文聘便又一次反应过来。

  “且慢,主公!刘玄德既已事泄,且黄射又已畏罪自尽,则汉升兄此行已失使命。如此…”

  赵旻会意。

  文聘的意思是:黄忠此行以失败告终,刘备那边可就不好交代了。

  赵旻笑着挥挥袍袖。

  “无妨!无妨!汉升将军本为汉臣,非刘玄德之臣也!仲业亦然,你虽称我为主公,而我实为大汉太子太傅、卫将军,故而,你亦为汉臣也,然否?”

  文聘颔首。

  “回主公,诚然如此!”

  赵旻笑道:“既如此,汉升将军随我同行即可。我求天子,为汉升将军复其职为中郎将即可。”

  文聘想了想…似乎是这个道理。

  赵旻图穷匕见。

  “既如此,汉升将军何必顾虑刘玄德?刘玄德乃朝廷任命之桂阳太守,其人无故征伐朝廷任命之吴侯、扬州牧,与谋逆何异?”

  从赵旻这番话中,文聘愣没挑出毛病,是以其人只好继续颔首。

  “主公之言…似乎甚是!”

  赵旻哈哈一笑。

  “文聘不必踌躇,天子已下诏,令刘玄德即刻返还桂阳郡履职、不得再犯扬州。否则天子将褫夺刘玄德宜城亭侯之爵、左将军及桂阳太守之职!”

  刘备的宜城亭侯之爵位,是得自于昔年的大汉司空曹操,同样是由刘协下诏所封。

  昔年刘协为制衡曹操,还曾认刘备为皇叔。

  因此,若刘备犯大逆不道之罪,刘协当然有权力将其爵位、职务悉数褫夺…

  尽管拟诏用玺之人,实际上是伏寿。

  这便是“奉主上以从民望”的好处,有大义在手嘛!

  这也是曹操能四处征伐、号令天下的原因,因为曹操同样借的是大汉天子名义。

  区别只在于,赵旻不想篡位想做周公,而曹操想做周文王…

  且慢!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那么问题来了…

  赵旻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了曹操儿子的?

  言归正传。

  在赵旻一通忽悠之下,原本瘸了一条腿的文聘,被忽悠到两腿全废。

  其人思维已被赵旻带偏。

  “主公所言极是,刘玄德如此无故征伐孙仲谋,何异于公孙伯圭、袁本初、公孙升济之流?聘应劝汉升兄迷途知返、忠于我皇汉才是!”

  赵旻用力颔首。

  “仲业果然忠义!正是此理!”

  于是乎,已换上甲胄的卫府铁骑,便与一身奇装异服、赤着脚的五溪蛮人,一同赶往五溪蛮人的聚居之地。

  那么…

  当黄忠看到文聘带着赵旻、韩嵩二人,身后还跟着一人双马、甲胄分明的卫府铁骑之时的心情,便不难想象。

  跑当然是不可能跑的,打也绝对不可能打得过,但黄忠至少在死前还能破口大骂。

  “文仲业误我!竖子也!亏我视你为友,你为何出卖我!”

  赵旻看着自己面前正破口大骂的黄忠,心中惊诧不已。

  啊这…

  让赵旻如此惊诧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黄忠虽然身材魁伟雄健,但明显可看出…

  他比夏侯渊还要年轻两三岁!

  夏侯渊今年不过三十八岁而已,正值壮年。

  说好的老头儿黄忠呢?

  万幸赵旻早已知晓罗先生写的是小说,有不少夸张、甚至是忽悠人的描写实属正常…

  故而赵旻按捺下心中惊诧,笑着向黄忠躬身抱拳。

  “汉升将军请息怒,我乃常山赵从文也,久仰将军大名,故请仲业带我前来见见将军耳。”

  黄忠比赵旻还要惊诧。

  说好的而立之年卫将军呢?

  啊这…

  这小子有二十五岁吗?

  当然有,赵旻今年虚岁都二十六了!

  黄忠望着年轻得不像话的赵旻,怔怔出神良久,方才抱拳还礼。

  “阁下当真乃大汉太子太傅、卫将军赵从文?”

  赵旻笑着颔首。

  “如假包换!”

  黄忠下意识地抚了抚胸前须髯。

  “阁下竟如此年轻?”

  赵旻含笑温声道。

  “汉升将军莫非未曾听我三位叔父提及我?”

  黄忠颓然叹了口气,摘下头上兜鍪、将其递向赵旻。

  “卫将军既至此,则左将军之谋必已败露!我本为刘镇南之臣,败于左将军后不得已而转投之。我乃不忠不义之人,要杀要剐悉随尊便!”

  赵旻不接黄忠手中的兜鍪,而是向其人抱拳。

  “汉升将军谬矣!将军非刘镇南之臣,更非刘玄德部曲,实乃汉臣也!将军既名忠,又岂能不明是理乎?”

  汉末是多重价值观并存的年代。

  这里既有二重君主观,又有根深蒂固的汉室正统观念,而且神奇的是,两者并不冲突!

  所以,才会有历史上汉室朝廷、曹操霸府这两套班子并存,以及后来诸葛亮“宫中府中(诸葛亮开的丞相府),俱为一体”的现象存在。

  区别只在于,前者的霸府是为谋权篡位而存,后者的丞相府却是辅佐刘禅治理季汉、达成刘备遗愿。

  甚至于,后来司马懿、王敦、桓玄、刘寄奴、尔朱荣、高欢、陈霸先、杨坚等等乱臣贼子,都是仿照曹操先后成立霸府,最后或失败、或成功改朝换代。

  这些虽是极端例子,但也说明自汉末起,二重君主观开始盛行。

  故而,黄忠之言没错,赵旻之言更是大义凛然。

  而且,赵旻之言一出…

  这段时间,始终生活在矛盾纠结与内疚中的黄忠,似乎被赵旻解开了心结。

  赵旻见黄忠眼眸一亮,便心知有戏。

  于是其人循循善诱(继续忽悠)。

  “汉升将军以为,究竟是刘镇南忠于汉室?亦或刘桂阳(赵旻重点强调刘备为大汉桂阳太守)忠于天子?”

  答案显而易见。

  刘镇南若忠于汉室,何必龟缩于荆州、做一个守户之犬?

  刘备刘桂阳若忠于天子、没有任何野心,其人又怎么可能主动攻伐扬州诸郡、甚至吞并交趾?

  是以赵旻冷笑起来。

  “呵呵,好一个忠于汉室刘镇南、忠于天子刘桂阳!其二人实为一丘之貉、皆乱国之贼也!汉升将军仍欲与此等国贼同伍邪?”

  黄忠打了个激灵。

  “非也!非也!请太子太傅明鉴,忠绝无此意!”

  赵旻一身正气、声色俱厉。

  “既如此,将军为何不愿助我一臂之力、共匡汉室!”

  在赵旻连忽悠带吓唬之下,黄忠也瘸了。

  其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赵旻顿首。

  “忠愿追随主公,共襄匡汉一统之大业!”

  赵旻很欣慰。

  也不知其人是欣慰于黄忠迷途知返,还是欣慰于自己的忽悠之术。

  总之,赵旻扶起黄忠,颇为欣慰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汉升将军放心,我必与君、与仲业,一同开创我皇汉之辉煌!”

  【作者题外话】:将军敦壮,摧峰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

  黄忠是汉末名将,在文学作品中以“老而弥坚”闻名,艺术形象深入人心。

  需要注意,在《三国志》及同时代史料中,对黄忠的年龄均无确切记载,其年迈的依据,主要来自《费诗传》中的“老兵”之语。因此关于黄忠是否老迈,历来也颇有争议。

  (关)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蜀书费诗传》

  黄忠的列传较短,事迹相对疏阔,形象也不甚清晰。本文想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探究,补充并丰满黄忠的真实形象。

  咱们就三方面展开论述。

  其一是黄忠在刘表麾下的事迹,其二是黄忠与关羽的关系,其三是黄忠的年龄范围。

  黄忠的早年记载非常简略,在《蜀书》中仅用一句话便概述完毕。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蜀书黄忠传》

  虽然可考史料甚少,但依然可以从中剥离出部分线索。

  (1)黄忠的籍贯与表字

  黄忠的表字,在《蜀书》中被记载为“汉升”,但在《太平御览》中则被记载为“汉叔”。从黄忠的南阳出身来看,汉叔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黄忠字汉叔,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太平御览》

  叔即行辈字,泛指家族中“行三”的子弟,即“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之谓。

  一般的表字顺序是行辈字在前,类似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等等;但也有大量行辈字在后的案例,比如钟毓字稚叔,何晏字平叔,钟会字士季等等。

  何晏字平叔。--《魏略》

  (钟)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魏书钟毓传》

  汉叔的表字,说明黄忠同辈的宗族成员应该比较兴旺,这与他的南阳出身相吻合。

  南阳地处荆州北部,户口百万,号称殷富,是东汉第一大郡(见《后汉书郡国志》)。

  黄氏是地方大姓,成员遍布荆州各郡。江夏的黄香、零陵的黄盖、南阳的黄忠、沔阳(属江夏)的黄承彦,以及出身荆州但郡望不详的黄祖,均是其中代表人物。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襄阳记》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吴书黄盖传》

  刘表治理荆州的手段比较疏阔,主要依靠地方豪族进行羁縻统治。蔡瑁(南郡)、蒯越(南郡)、韩嵩(南阳)、刘先(零陵)、桓阶(长沙)等人均是其中代表。

  在此背景下,黄忠应该也来自南阳大族。因此汉叔的表字,更加符合逻辑。

  黄忠镇守长沙时,其直属上司分别是刘磐与韩玄。

  (黄忠)与(刘)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蜀书黄忠传》

  刘磐是刘表的侄子,韩玄籍贯无载,大约来自“世为著姓”的南阳韩氏。韩氏是荆州巨族,成员多出仕于刘表幕府。韩嵩被称作“楚国之望”,韩晞则与刘表的另一位侄子刘虎共同执掌兵权。

  韩嵩,楚国之望也。--《傅子》

  (孙策)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刘)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江表传》

  可以看出,刘表在荆州地区的权力分配模式,倾向于“刘氏宗族”搭配“地方大姓”。

  照此推断,黄忠应该也来自南阳大族,先配合刘磐,再配合同郡(南阳)韩玄。

  刘表出镇荆州,虽然可以上溯至初平元年(190);但刘表将统治范围拓展至长沙,则在建安五年(200)之后。

  由于东汉末期的动乱以及袁术与孙坚的阻挠,刘表在荆州的统治,最初相当艰难。他甚至无法进入南郡江陵(刺史治所),不得不“理兵襄阳”,将幕府设在江北地区。

  江南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屯鲁阳,(刘)表不能得至……遂理兵襄阳,以观时变。--《后汉书刘表传》

  注意:荆州刺史治,最初在武陵汉寿,刺史王叡迁治南郡江陵,刺史刘表迁至南郡襄阳。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七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